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蔚摘 要:在当前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优美的艺术表达,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强调了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文化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31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传统古诗词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文本解析与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与情感体验的过程,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与认可。情境教学通过模拟或再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象、情感与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在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文化认同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掌握汉语的精髓,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情美和艺术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是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学生学习古诗词,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古诗词往往寓意深刻、言简意赅,需要读者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感悟。在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学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古诗词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将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词背景、运用情境教学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古诗词朗诵、创作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然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材在选录古诗词时过于注重经典性与代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与多样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而忽视了对其意境、情感及文化内涵的深入解析,使得古诗词教学变得机械而枯燥。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对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动力。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面临着众多娱乐方式的诱惑,难以静下心来品味古诗词的韵味与魅力。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仍主要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历史背景情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历史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引入课堂,为学生呈现出一个鲜活的、可感可触的历史场景。这些图像资料不仅还原了诗词创作时代的社会风貌,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气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教师在讲述诗人生平故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共鸣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而是能够深入到诗人的情感深处,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教师还巧妙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被赋予特定的历史人物角色,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和人物关系。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沁园春·雪》不仅以其雄浑壮阔的笔调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更体现出豪迈的革命情怀。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搜集并整理与《沁园春·雪》创作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或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让他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激情。学生能够对词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壮阔景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革命力量蓄势待发的象征。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历史典故与象征意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一句,既展现了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评价,也暗示了当时中国革命需要一种超越前人的新思想、新文化。
2.构建自然景象情境
构建自然景象情境旨在通过模拟或再现诗词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并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美感。这一理论方法强调将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构建自然景象情境的核心在于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场景之中。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准确捕捉并再现诗词中的自然元素,如山川、河流、草木、花鸟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变化与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自然景象情境,如多媒体展示、音频播放、实物展示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内心图像,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自然景象画面。
在初中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古诗词因其独特的韵律美、意境深邃而备受师生青睐。《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更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典范。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波澜壮阔的洞庭湖风光图。晨曦初照,湖面波光粼粼,远山如黛,云雾缭绕;夕阳西下,金辉洒满湖面,渔舟唱晚,归雁成行。这些直观而生动的画面,瞬间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既壮阔又宁静的自然世界,为接下来的文本学习铺设了情感与想象的基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用语言描绘眼前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后续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自然描写打下基础。
在讲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岳阳楼上,远眺那连绵不绝的山峦与滚滚东流的长江,感受“衔”“吞”之间所蕴含的磅礴气势与包容万象的胸怀。通过配乐朗诵,让文字与音乐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文本意境的体会。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描绘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而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描写中,则引导学生思考这背后所隐藏的忧国忧民之情。
3.营造情感共鸣情境
营造情感共鸣情境是一种关键的理论方法,它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验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以此促进学生与诗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营造情感共鸣情境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情感敏感度与同理心,能够准确把握诗词中的情感脉络,并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将诗词中的情感氛围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快速进入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感世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提高对诗词情感的认识。
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经典篇目《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可以将轻柔的古筝曲或笛声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以一段关于中秋佳节、月圆人未圆的温情导入语,缓缓拉开教学的序幕。教师可以讲述中秋节的意义,以及它承载着的人们对团圆、思念的普遍情感,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共鸣的初步框架。这样的导入,旨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为接下来深入理解《水调歌头》中的情感奠定基础。进入课文学习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句品读《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语言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与不羁,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遐想与好奇,再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与挣扎,直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祝愿,苏轼的情感变化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缓缓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感朗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语调的变化、情感的投入,再现苏轼与明月对话的场景;或者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哲理句的理解,以及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启示。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能促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验到苏轼那份超越个人悲欢、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情怀。在学生对《水调歌头》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份情感升华,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如何像苏轼一样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阴晴圆缺”,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正能量,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韧不拔、乐观向上。
4.融合文化情境
融合文化情境旨在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同时拓宽其文化视野。这一策略强调将古诗词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其文字之美,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及哲学思想。融合文化情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够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相结合,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全面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融合文化情境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词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的《行路难》为例,李白的这首诗歌以其豪迈的笔调、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意象,成为融合文化情境教学的理想素材。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科举制度以及士人的生存状态,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其中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冰塞川”“雪满山”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它们如何与诗人的情感、志向相契合,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意境。“金樽清酒”与“玉盘珍羞”象征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但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冰塞川”与“雪满山”则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与阻碍,但诗人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誓言。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行路难》中的文化情境,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表达;或者开展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以《行路难》为灵感来源,创作一篇关于人生困境与自我超越的短文或诗歌。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搜集更多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为古典文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学生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波澜与文化韵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古诗词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爱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16期。
[2] 康泰宝《浅谈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新课程》2024年第11期。
[3] 唐婷婷《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夜雨寄北〉为例》,《语文新读写》2024年第7期。
[4] 杨妮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