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域资源的小学实境式思政建设策略探究
作者: 杨丹丹摘 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阶段教师在正确把握最新《课标》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课时主题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针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应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实境式课堂,在直观形象的课堂环境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认识。通过师生间的高效互动,学生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并以优秀的德育品质、社会责任感,推动和谐社会的思政建设。
关键词:地域资源 小学实境式思政建设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47
在反思过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各阶段教师应在准确把握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利用地域资源。通过家校社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境式的课堂体验。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个更加真实、生动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小学阶段的情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基于地域资源的小学实境式思政建设的优势分析
1.推动家校社紧密合作
为将地域资源更好地渗透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各阶段教师以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深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发展情况。实践中发现,受到应试化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引导,长期将眼光局限在教材中,无法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抽象的思政理论。随着时间推移,缺少外界环境的融入,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当前,为避免以上情况的持续发酵,教师针对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认知规律,尝试利用地域资源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境式课堂的思政建设。这期间,教师通过与家长、社区间的联系,与社会公益教育机构的合作,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地域资源,旨在强化课堂的思政效果,利用多元活动促进家校社紧密合作,让学生以过硬的思政素养迎接日后的挑战。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吸取以往的教学经验,站在学生的发展层面将当地资源科学整合,旨在从学生的角度积极渗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乡文化和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资源,通常指的是当地居民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各种物质、精神、建筑景观,以及多种多样的民间服饰、地方美食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育者善于从教科书中筛选和解读那些体现当地文化资源的信息,这样学生在分析中可以随时关注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基本需求。在这过程中,学生一边感知地方风俗民情,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一边在劳动实践中提高文化自信,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地域资源通常指的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期间,教师应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教育资源,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完善其道德品质。通过思政教育将本地资源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和个人修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思政课程时,可以适时地引入与地方文化和本地资源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地方的文化遗产。
二、基于地域资源的小学实境式思政建设的策略
1.打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高效互动引发学生思考
无论处在何时,学生均期待更具趣味性的课堂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为推动道法课堂的思政建设,各阶段教师在正确把握课时主题的基础上,基于地域资源搭建实境式课堂,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互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抽象理论感知当地的地域文化,并通过集体间的高效交互,深入分析当下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情况。日后,从思政角度出发审视当地的地域资源,并以良好的跨文化能力、思政素养,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时,针对义务教育领域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课堂思政教育资源单薄,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对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了解较为匮乏。基于此,为发挥课程优势,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首先,教师基于课时主题打造自由开放的实境式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实践中了解我国神圣的领土。紧接着,教师在导入环节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实践收获。学生1: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学生2: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近海岛屿众多,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学生3:我国现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这期间,教师展示动态的中国地图,并通过分享史料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其次,学生带着对祖国领域的维护意识进入课堂,形象感知各地的地域文化。这期间,学生发现台湾省不仅气候温暖湿润、景色秀美、物产丰富,而且还有“海上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水果之乡”等美誉。学生在审美鉴赏中对家乡、各地区的自然风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连绵巍峨的高山、气势磅礴的高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一望无际的平原、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构成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一边欣赏黄山、长江三峡、黄河上游这几幅山水画卷,一边挖掘蕴含中华民族文化韵味的地理活动。辽阔的祖国土地,因为地形复杂,导致有的地区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四季分明。学生在互动中,以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审视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华北平原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都体现着当地独特的人文魅力。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实境式课堂中,以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观念,主动保护当地的自然遗产、人文景观,并以良好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各地区间地域文化、生产活动间的交流,打造更具人文情怀的社会大环境。
2.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吸取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经验,课堂受到教师主观思想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环境相脱离,学生没有机会深入感知周围的地域文化,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完善的道德知识体系。基于此,为减少以上情况的出现,教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发挥主导优势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旨在深入挖掘多样的地域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利用实境式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中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为当地的地域文化注入更多活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缺少机会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为推动思政理念的渗透,教师基于地域资源的渗透搭建家校社合作平台,旨在利用多样资源丰富学生实践体验。首先,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课前为学生分享《国宝档案》《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等节目,让其在家长的陪同下了解古代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这期间,熟悉的环境让学生集中精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这些古代科技巨人,在无形中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敬仰之情。学生带着强烈的分享欲望进入课堂,想要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新发现。其次,教师通过与当地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在户外打造实境式课堂,这期间,当学生看到似曾相识的知识和画面,便产生了强烈的分享欲望。学生1:东汉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学生2:这个仪器有什么功能呢?学生1: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频发,为了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张衡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制作了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能够实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学生3:我认识他,北宋的毕昇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抑制学生强烈的分享欲望,与馆内的讲解员一同以旁观者的身份加以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科学巨人的不朽成就。尝试进行针灸、拔火罐、推拿等饱含文化底蕴的技术学习,让学生感受当地的历史人文、古代科技、传统技艺,日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承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3.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实境交互强化学生思政意识
根据地域特色资源的深入融合,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教师针对该阶段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深度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引导学生勇敢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我们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感恩之心和敬仰之情,让他们从革命战士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实境交互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他们决心踏着民族英雄的足迹前行。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的教学时,该阶段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的途径只有家长、电视剧,尚未形成良好的民族责任意识,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对命运的抗争这一过程。为强化思政体验,首先,让学生假期自行参观红色文化馆、革命纪念馆,学生被场馆的氛围所影响,在讲解员、周围历史文物的陪伴下,不仅对清朝时期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实现了深入了解,还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进入课堂。其次,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从红色文化视角出发分享实践成果。学生1:感觉清朝走向了衰败,英国逐渐发展成了工业强国,当时的英国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想要试图打开大门;学生2:这些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害,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禁止鸦片的输入,最坚决的则是林则徐;学生3:鸦片战争过后,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他们的野蛮本性暴露无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毁了。其中,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完善和补充,融入真实的红色文化史料,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整个过程形成更加清晰的了解。这期间,鲜活的史料信息,让学生更加痛恨这些残暴的侵略者,他们心底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逐渐唤醒,在实境交互中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形成爱国热情。
4.深入感知当地的地域文化,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地域资源包含各地丰富的法治意识和精神内涵,这些都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法律和规章的尊重和遵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融入并传承地域文化,让学生深入理解和珍惜家乡的法治经验和法律觉悟。此外,还可以引领他们遵循相关的法律规章,形成正确的法治观点和法律意识,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保留并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而法治的完善,也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首先,通过对小学地域文化的介绍,学生能初步了解家乡的法治历史和文化遗产,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各种游戏规则,明确社会大环境中,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这一教育形式还能鼓励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和法规,并有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法治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让他们真切体验到法治建设的深意和价值,并以良好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强化自身的德育核心素养。在地域文化中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述,为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政建设,各阶段教师应在正确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成长角度,利用多重手段挖掘地域资源,渲染实境式课堂的教学氛围。这期间,形象直观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活跃的德育思维、情感意识,感受周围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日后,以良好的新时代青少年风貌,继承发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王燕《“4Z”:小学思政课中“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点”——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例谈》,《华夏教师》2024年第12期。
[2] 林雪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目标及其落实策略——基于“新课标”解读的思考》,《学苑教育》2024年第14期。
[3] 吴艳《以情助解,以境导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讨》,《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6期。
[4] 韩宝珍、冀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与实施——评〈思政创新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17期。
[5] 孙玥《多元融合,成就特色思政课堂——多元智能理论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融合三范式》,《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16期。
[6] 梅岩岩《思政教育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