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走向生活

作者: 杨丽

摘 要: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本文以生活化教学为切入点,研究了教学情境、案例融入、实践活动与作业设计对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培养的影响。本文认为,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强其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结果表明,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情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48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生活化教学以其贴近学生生活、促进知识内化的优势,逐渐成为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策略。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内外实现知行合一,更能在社会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要求,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认识到法律的庄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再将这些生活体验带回课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由之路。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情境脱离实际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由于部分教材和教学案例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无法有效反映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日常遭遇。课堂上仍然会讨论过时或地域性不强的法律案例,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差异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做法将会导致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抽象的,而不是他们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知识。

此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可能会觉得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无关,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这些道德法规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减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会影响他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行为的能力。由于缺乏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判断力会大打折扣。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还会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如在遇到网络安全等现代社会问题时,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和解决方法,学生则难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2.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原则、道德规范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它们往往呈现为难以捉摸的理论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概念的抽象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法治教育涉及的法律条文和道德标准,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严谨性,这对于正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这种复杂性在没有具体事例的情况下,往往变得晦涩难解。学生在缺乏生活经验的前提下,难以将这些抽象的法律和道德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需要学生不仅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字面意义,更要深入领会其背后的精神和社会意义。然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未能有效触及其深层次的价值导向和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难以与之产生共振。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若过分强调法律条文的记忆和道德规范的灌输,而未能获得足够的讨论与实践机会,将导致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时的困难。这种状态限制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法治观念和道德判断力的社会人的教育目标。

3.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难以培养实际能力

实践活动应作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然而,当这些活动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与需求时,其教育效果便大打折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被设计为一些形式化的模拟场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社会法律环境,但由于缺乏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的个性化调整,很难触及学生的真实情感和生活体验。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相关知识的内化过程。

实践活动的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具体需求,这导致了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脱节。在这种脱节的情境下,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抽象道德法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因此难以实现。此外,这种设计上的缺陷也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难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所面临的模拟情境与现实情境有着本质的差异。实践活动如果缺乏针对性,不仅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也导致学生在道德判断和法律应用上的能力不足。这种教学策略上的缺失,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层次价值观念方面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4.作业设计单一,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当前的作业内容忽视了教育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者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尤为重要。鉴于作业类型所固有的局限性,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联系。当作业无法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时,其学习的现实意义便大打折扣,导致学生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应用所学到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单一的作业设计未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这对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特殊兴趣的需求显得尤为不足。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点各不相同,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可能导致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掘和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如果过于单一,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限制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这种作业设计的缺陷,并适时进行调整,以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目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此举可以直接触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其深入探究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内在欲望。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包括他们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以及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安全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模拟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时遇到的法律和道德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并探索相关的法律条文及道德准则。

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具有高度的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审判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互动技巧,确保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法律道德规则转化为学生可以观察、感受并参与的具体活动。这种转化不仅使得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更加形象具体,也帮助学生建立起从课堂到生活的知行转化机制。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法律及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教学策略最为有效,哪些需要改进。这种反馈机制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也使得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融入现实生活案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现实生活案例,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这一对策能够使抽象的法律和道德规范通过具体实例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上易于接受,感情上形成共鸣,行动上能够实践。教师应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且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社会案例。通过收集和分析当下社会中小学生接触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堂讨论、小组辩论或角色扮演的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是融入现实生活案例的关键。教师需关注社会动态,将新出现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大纲,如环保法律、信息保护等,使教学内容不断刷新,保持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这种动态的教学内容更新,能够保证学生所学即是所用,极大地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利用视频、真实案例照片或互动软件展示具体案例,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教师应设计反思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展开深入思考。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3.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活动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以增强活动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设计符合其年龄段的实践项目,例如社区服务、校园法律法规宣传、模拟法庭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遵循和运用这些规则。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通过与当地政府、司法机关、社区组织的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参观法院、参与社区法律宣传活动等。这些平台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还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其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提供改进的依据。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延续性和积累性,将其纳入长期的教育规划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还能够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决策能力。这种长期的实践积累,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4.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后作业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通过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作业设计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课后任务应注重问题导向,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的道德与法治现象,并撰写分析报告或制作调查问卷。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作业形式应当多样化,避免单一的书面作业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创意性任务,如制作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手工艺品、拍摄短视频或者编写小故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和表达方式来展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的反馈机制需要注重个性化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与建议,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详细而具体的反馈,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原则。作业的设计应注重连续性和积累性,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任务过渡到更复杂的探究活动。这种逐步递进的作业设计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在实际操作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创新教学策略与多样化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水平,为全面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翠平《指向学习兴趣提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1期。

[2] 张昱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路径》,《智力》2024年第15期。

[3] 聂燕《让课堂走向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