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探究
作者: 杨晓琴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思想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德育作为核心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内容不断丰富,需要班主任自觉承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的路径,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德育实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58
当前的班级管理德育实践中,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部分班主任对于德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弱化了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为改善这一现状,班主任应加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元化教育手段与丰富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合理利用课堂时空,打造全方位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的作用
1.培养道德品质
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是形成道德观念。小学班主任实施德育能够帮助学生辨别善恶,明确道德准则,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基础是诚信,德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友善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钥匙,德育在引导学生互相关爱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其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勤奋的品质则能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其刻苦努力。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道德标准来约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进而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提供了精神支撑,助其成长为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具备良好的道德风范。
2.规范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体现,更是其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经过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学,学生能够逐渐形成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行为规范还体现在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面。在日常行为中,学生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习惯,均在德育的指导下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控制自身言行,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逐步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班主任借助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其在生活中能够展现出积极阳光的精神面貌,塑造出文明和谐的集体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行为管理的有机融合。
3.增强社会责任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的现代公民,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经由班主任实施德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与学校、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学生在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感。德育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明白每个人都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应当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励学生关心社会。德育致力于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热爱集体、心系国家,使其成为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社会成员,为学生未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思想基础。
4.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致力于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德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管理情绪,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德育重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形成清晰的自我定位。借助德育,学生将学会处理与同学、师长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德育强调价值观的内化,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长为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二、德育和班级管理相融合的现状
1.德育倾向形式主义
在班主任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较为突出,德育的实效性严重受限。班主任常将德育工作视为完成任务,导致教育形式机械,活动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德育活动多以班会等固定形式开展,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班主任对德育缺乏反思,使得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割裂,常引用大而空的道德原则开展教育,未能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德育长期停留在表面形式的规劝中,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并内化道德规范。此外,班主任德育目标的定位模糊,缺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分层细化,致使教育的深度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缺乏科学德育指导
许多学校的班主任缺少科学开展德育的方法,几乎都是盲目地开展德育。由于缺乏系统的德育理论,班主任难以合理设定德育目标,导致教育内容碎片化。德育缺乏系统化设计,班主任无法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情感需求进行分阶段的教育安排。班主任通常按照习惯开展德育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常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为评估依据,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学生逐渐减弱了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缺少对德育的改进意识,缺少综合性教育策略的运用,致使其难以提升德育的整体效能。
3.过于强调纪律管理
在德育与班级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方式较为死板,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强调班级纪律的过程中,一般会采取给学生制定硬性规则的方式,将德育的内容直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采用训诫等方式维持班级秩序,缺少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注,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班主任过度强调纪律管理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班级中缺乏归属感,难以形成自我认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过分注重行为约束,忽略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削弱了德育的教学效果。
4.欠缺有效沟通机制
当前,不少学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都较为严肃,缺少深入的情感交流。班主任因工作压力,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与学生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表面化,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德育活动以集体形式展开,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班主任难以从集体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心理诉求,无法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部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感受到的是强制性的规章,却缺少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对班主任产生疏离感。这种沟通缺失导致学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回应,内心的困惑找不到出口,甚至忽视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沟通机制也让班级管理的效率降低,使学生在面对集体活动时感到疏远,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策略
1.明理启智,润物无声
德育强调班主任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道德,使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德育倡导体验式学习,班主任应构建真实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使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学班主任需充分利用此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辨是非,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润泽心灵,启迪智慧,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质的飞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讲述富含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班主任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寓言故事,注重情感上的共鸣,借助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涵,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启发,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例如,教师选择《农夫与蛇》寓言故事,给学生讲述农夫在冬天救助了一条被冻僵的蛇,结果蛇醒来后反咬农夫的故事。在教学中,班主任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插图文本,富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停顿,让学生思考蛇的行为是否合理,以及农夫的善举为何没有得到回报。班主任提问学生:“为什么农夫选择救蛇?”“蛇为什么反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随后,班主任设定“善良是否需要有条件?”等探讨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善良的界限。在分享环节,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鼓励其多角度思考,使学生深刻感受故事内涵,促进其内化德育内容。
2.以爱为本,身教言传
德育主张班主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其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温暖,体验到班主任的尊重,实现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爱是教育的核心,班主任用情感交流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能够实现身教与言教的统一。德育中的言传不只是讲述道德原则,班主任应借助自身行为,让学生理解道德的具体表现方式,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其内涵,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实际行动体现关爱,关注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应每天早晨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以微笑点头问候开启一天的交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以言语关怀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如拍肩、握手)给予安慰。在课堂中,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避免个别学生成为课堂的“沉默者”。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论正确与否,班主任都要给予正向反馈,如用简短的肯定性语言如“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面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可以在课后时间与学生私下一对一对话,保持温和的语调,不能直接批评。班主任需要先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反思,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在思考中认识到错误原因,并自主寻找改正的路径。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反思,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3.制度规范,文化熏陶
班级制度不只是外在约束,更是引导学生内化行为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的重要工具。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提出,外在规则对规范学生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班主任采取长期的正向反馈,能够让学生将这些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班级文化的熏陶则强调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班主任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特定的集体氛围中逐步认同正确价值观,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在具体实施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增强其对制度的认同感。制定规则时,班主任应注重具体化,如每天早晨到校后的签到方式、课堂发言的礼仪等。班主任还可以采用可视化手段,将规章制度张贴在教室显眼处,并设计“行为记录卡”,每周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正向反馈,给予优秀学生“小红花”奖励,增强学生遵守班规的自觉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可以设立“班级文化角”作为班级文化的展示区域。班主任需要在教室一角布置专门区域,设计色彩鲜明的背景墙吸引学生关注。文化角可分为几个板块,分别展示“优秀作品展示区”“班级荣誉墙”和“集体活动记忆墙”。“优秀作品展示区”每周更换,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作文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班级荣誉墙”展示班级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获得的奖状,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集体活动记忆墙”可以展示班级的集体活动照片,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为每张照片撰写简短感言,表达对活动的感受。该文化角展示能够使学生融入集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理解班级核心价值观。
4.因材施教,润泽心灵
学生的认知是通过与环境互动逐步建构起来的,班主任需要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设计符合其心理发展的德育活动。人格心理学强调,积极的情感引导能够促进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采用情感支持、正向反馈等方式润泽学生的心灵,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实施时,班主任需要细心观察,多与学生进行日常接触,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可以建立“个性档案”记录学生的兴趣发展、性格类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班主任需要设计个性化的德育活动,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安排小组合作活动,借助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其逐步融入集体;对于性格活跃的学生,则可以组织话剧表演等培养其责任意识。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班主任可以设立“心灵小屋”,定期开展一对一的情感交流,采用心理疏导、情感引导等方式及时缓解学生的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此外,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设计多样化的德育课程内容,如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让学生定期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逐步培养其自我认知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道德意识的关键环节。经由德育,班主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其集体归属感。未来,班主任应持续探索更加多元的德育策略,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晓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德育教育应用研究》,《知识文库》2024年第4期。
[2] 王文佩《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22期。
[3] 戎伟宾《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学周刊》2021年第6期。
(杨晓琴,1974年生,女,汉族,甘肃永登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班主任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