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学校落实“读物管理”的实践初探
作者: 黄梅桂
摘 要:根据本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结果,课题组在中职学校落实“读物管理”的实践中,确立了“以阅读为核、以活动为轴、以引导为翼”的“读物管理”总体思路。即引导为主,以语文学科融入为切入点,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用具体实践扎实推进,结合自媒体,开展了以“一月读一书”(整本书阅读)为主线,以学生的读书笔记为展示方式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以创设书香校园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读物管理 整本书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1.010
一、落实“读物管理”的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至4月间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在“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和体质健康”五项管理的文件。其中,“读物管理”是五项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教育部于2021年3月31日制定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明确了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主体和可选择的推荐目录范围,要求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做好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
根据文献调查和文献综述,在中国知网以“读物管理”为主题词搜索,相关的文献仅8篇。以“中职‘读物管理’”为主题词,则是0篇。中职学校如何引领学生落实“读物管理”,未有明确的实践与经验。鉴于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3位语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联合成立了中职“读物管理”课题组,申报了珠海市级专项微课题,从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课题组经过多个月的实践探索,有一定的收获,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本校学生阅读现状及“读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学校如何落实“读物管理”,首先要追本溯源,摸清“读物管理”现状,即切身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再制定相应的措施。
因此,课题组首先采取问卷调查分析的方式,掌握了本校学生的阅读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阅读频率而言,21.72%的学生“非常喜欢,经常看课外书”,72.41%的学生“偶尔看看课外书”,6.56%的学生表示“从不看课外书”。在“你每学期阅读多少本课外书”这一调查中,48.61%的同学在1—3本。对比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的结果,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作为中职阶段的学生,仍有13.49%的学生一个学期“一本都读不完”,低于成年国民的人均标准。从阅读频率和读书数量这两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说明本校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并不理想。“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总量”调查结果显示,在10—20本的比例最高,占27.08%,31本以上占24.49%,这说明,过半数的同学至少拥有十本以上的课外书,可是仍有19.59%的同学在“5本以下”。由此可见,在“读物管理”环节,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参与到阅读这一行为中来。
另外,学生获得课外书的途径,最高的比例是自主购买,其次是从网上下载、在线阅读,接下来是在书店阅读以及向校内外图书馆借阅。且在“你主要读哪种课外书”这一问题中,“纸质书和电子书各占一半”这一选项高达43.25%。这说明“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子书刊与纸质书几乎成分庭抗礼的态势。
此外,学生在评价书籍优劣时,主观成分很大,往往从自身兴趣出发,易受宣传和同伴影。因此,最后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是“你最近在读的课外书的书名”。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四的依次是《十宗罪》《三体》《斗罗大陆》《西游记》,仅仅一部四大名著入围。而《十宗罪》书中充斥着大量血腥、暴力的内容,并不适宜中学生阅读。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校虽有个体差异,但不可否认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缺乏自信,且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在课外读物的选择方面,没有制度规范与落实,缺乏鉴别力,容易被社会流行文化、低俗文化裹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你课外阅读的障碍是什么”这一问题下,不知道该读什么占比34.57%,没有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书资源占比23.94%,不喜欢阅读占比18.67%,可见读物的推荐和宣传,读书氛围的营造,图书馆的建设,书香校园的创设仍大有可为。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在中职班级落实“读物管理”的实践中,确立了“以阅读为核、以活动为轴、以引导为翼”的总体思路。即以引导为主,以语文学科融入为切入点,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用具体实践扎实推进,开展系列阅读活动,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以创设书香校园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
三、“以阅读为核、以活动为轴、以引导为翼”的实践路径
在“读物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语文学科的三位教师选取了理工南校区6个班级约210人作为试验班级,图书管理员则以图书馆作为读物来源的主要阵地,配合展开系列活动,扎实推进“以阅读为核、以活动为轴、以引导为翼”的实践路径。
首先是课内为引,课外为线,开展了以“一月读一书”(整本书阅读)为主线的一系列阅读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学情,在关注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以思想性和可读性为主要原则,结合语文学科与课外读物天然亲近的特点,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每个月推荐书目。另一方面,从课堂出发,以《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的教材篇目为切入点,用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为引,在“阅读带来幸福”这一观点下,展开读书活动。每月的读书活动均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有契合点。
具体活动实施如表1:
阅读打卡表设计如表2:
其次,突出“以阅读为核、以引导为翼”的实践思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读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阅读是核心,教师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读物,走进书本的世界,从而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主要是营造读书氛围,扫清读书障碍。在推荐读物时要考虑知识性和趣味性、功利性和可读性兼具。我们要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和鉴别适合自己、对成长有益的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书读好”。从课堂到图书馆,联合用力,在引导中开展系列阅读活动,让学生从文学性的图书走向其他类型的读物,提升自己的鉴赏力,自主鉴别书籍的优劣。
最后,将整个实践思路通过可量化的方式推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的优势,在成果体现上,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线上调查、微信群和学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以期扩大宣传和影响,有利于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的建设。
阅读活动的量化成效如表3所示:
四、落实“读物管理”的实践反思
目前,《中职班级落实“读物管理”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在近7个月实施过程中,虽有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很多难解的困局。如何将“读物管理”从语文学科走向全学科,读物如何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如何从实验的小部分班级推广至更多的班级,实践的路径如何拓宽?这些都需要继续摸索探寻。
参考文献:
[1]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6%》,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2年。
[2] 王殿军《中小学生“读物管理”如何落实》,《教育家》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