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孙蕾蕾摘 要:阅读是检索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提升审美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尽早进入阅读的角色,帮助他们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提高语言学习素养至关重要。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其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本文是笔者对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自主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阅读不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持之以恒。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孩子对阅读的热爱。作为一种爱好,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提高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源于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偏爱——这是一种能够激发和驱动他们的情感。在学生开始阅读的最佳时间进行教学,建立阅读兴趣,最终实现成功的语言教学,是每个语言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主动的非智力因素,代表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学科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和学习动机,并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和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以兴趣为先导,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并形成更多的个人见解。针对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使学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和想象。事实上,学生并非对所有书籍都不感兴趣,如果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他们同样会对此产生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阅读,这样才能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要信任学生,让他们自由阅读,适时加以引导和过渡,如此便能事半功倍。不仅如此,自由阅读还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和好奇心。
例如在《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图像等材料直观展示猫的形象。这比枯燥的解释更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有了阅读的热情和动力,学生就能突破文本的限制,产生更加个性化的见解,从而为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很多人把书从头到尾读完就以为完成了读书的过程;其实不然,读书必须掌握一定方法,可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读书前先明确读这本书的目的,读中做好批注,读后和别人谈自己的收获,并以知识的力量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学生应通过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
三、阅读时要鼓励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时应平易近人,不能高高在上,要营造和谐、平等、求异的氛围,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培养自发提问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每个学生的阅读过程都是不同的,他们对同一文本的看法和理解自然也会不同。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否定他们的不同意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和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思想,解决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应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师生交流是双向的。采用笔记本、微信、QQ等交流手段,通过有效的沟通,就可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肯定与否,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强有力的沟通,定期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学生在心中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认可,也就对阅读有了更大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成功的阅读经验、方式和方法,减少学生的摸索时间。最后,教师还可以把往届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推荐给新生,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能力。
五、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传授阅读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而不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或QQ群,向家长推荐适合学生的书籍,家长也可以监督学生的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向家长传授阅读经验,让家长监督学生的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落花生》一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还可以额外提供课外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与《落花生》相关或相似的文章,也可以由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作家许家印其他适龄阅读的文章,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读后心得。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读的内容,并以故事的形式与全班分享。另外,学生也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并与全班分享。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每月阅读一本书”的任务,让学生在月底的课堂上与全班分享与推荐,还可以在月末公布阅读记录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了教育目的。
六、在生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必要不断丰富他们的字词和短语储备。为了丰富字词知识,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使小学生对字词产生理解和兴趣,从而达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荷花》一课时,教师需要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荷花,初见图片时还会赞叹荷花很美。但教科书中的荷花毕竟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不足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首先请真正见过荷花的学生描述他们所见过的荷花的形象。在学生描述完荷花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凭借视频的动态形式拉近学生与荷花的距离。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荷花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来扩展学生对荷花的认识。例如,学生可以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了解到荷花是一种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积累更多的知识。
七、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每天的晨读成为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晨读。例如,可以让学生专注于某些部分的阅读,并由学生轮流领读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在期末向学生展示阅读成果,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风雨百年》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早读时间阅读课文内容,阅读可以是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课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这样,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探究不理解的地方,从而实现课程的目标。同样,在教授其他课程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来组织学生,以帮助他们养成长期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阅读习惯,学生就能很好地阅读,在没有定期指导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情况总结来展示阅读成就。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八、明确阅读目的,谈论阅读方法,可以正确提高理解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获得信息,阅读的关键是理解的正确性。确定中心思想,掌握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才能提高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文本通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在段落和段落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第一,阅读课教学与自学应相结合。教学阅读课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进行阅读训练;而自读课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学习和理解课文。阅读教学选择了一个突破点,而自我阅读则要求学生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度挖掘。不论是在写作教学还是自我阅读中,教师都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钓鱼”。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学生为自己阅读,即阅读教学就是要自我阅读。由此可知,自我阅读和阅读教学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第二,将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有人曾经说过:“语言学习等于生命的延伸。”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言素养,教师需要促进课堂内外的有效联系。一是直接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认识和印证,让他们明白语言无处不在,语言的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另一个是接触广泛的主题。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几行文字是不够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不阅读大量文本就不可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将阅读改善与写作训练相结合。所用的新教材中采用了“读写”和“口语”的双线结构,其中“阅读鼓励写作”“写作帮助阅读”的观点十分明确。在写作教学与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在安排作文题材的同时考虑到阅读文本,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这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精神和思想,并加深对文本和写作的理解。因此,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更好的阅读能力也会有力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九、加强沟通和传递技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不管是什么知识,沟通和交流都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手段。这种沟通包括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甚至教师和教师之间。例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之间的情况,基于年龄、审美、鉴赏能力等,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收集和整理各组认为优秀的章节和读物。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选择并积累一些相关的课外文学读物,阅读后记录下打动自己的内容,可以是关于写作风格、艺术风格、基本哲学等。因为教师比学生更有经验,对阅读理解和阅读内容掌握得更好,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了解学生类型化需求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作品,并定期总结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十、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声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诵读可以让学生富有感情、流畅地进行阅读,深刻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乃至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程度。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并为他们提供朗读的机会。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对语言音律之美的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背诵优美的文章段落和经典的语句,使学生成为语言的主人。
十一、通过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心灵之家”
学生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汲取灵感。著名作家的每一部杰作,都可以让我们感受生活,欣赏社会,了解自己,深入思考和积累知识。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获得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向他们提供适合阅读的出版物,如图书角、剪贴画材料、故事会、阅读笔记本、阅读心得展示等,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后分享自己的感想,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诗歌或绘画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鼓励的,能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如果教师能打破传统思维,大胆地变革教学方法,就会有明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十二、朗读示范
教师永远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良好的示范朗读是学生朗读训练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石。根据情况,教师可以示范阅读整篇文章、段落、短语,也可以重点示范学生存在困难的段落。范读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的特点,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阐明单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激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已变得如此先进的今天,教师的示范作用仍有其独特的作用。
总之,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遵循阅读要求的一般顺序。常见的阅读方式包括略读、精读、推读和泛读。阅读教学还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教会学生熟练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考试期刊》2010年第5期。
[2] 乌兰《关于阅读能力阶段性思考》,《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年。
[3] 罗小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年。
[4] 张金英《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未来英才》2016年第7期。
[5] 赵友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读写算(教师版)》2016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