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郭云

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0

摘 要:新课改的深化与推进促使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教学内容进入初中历史教育课堂。本文旨在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堂教学为例,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开展课前导入、实施史料分析、构建小组合作、完善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完成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中外文化交流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5

在新课改推进和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需求。新的历史初中课堂要求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思维,进一步强化民族自信,从而形成家国情怀。基于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及方式,将家国情怀的教学融入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沉淀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的历史不仅是我们眼见的各类形态的资料,而且还包含着学生对民族的自豪与自信。在面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冲击之时,我们理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对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家国情怀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千年来我们曾站立在荣耀之巅,也曾跌落在山谷,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文化自卑感。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我们不应当否认历史,由此产生历史虚无主义,而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走向更辉煌的明天。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我们永远都是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次是家国情怀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具备优良品质的历史人物,而现如今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也将他们收纳进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事迹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初中阶段正处于思维初级阶段,价值观念还未定型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是家国情怀可以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我们应当高举属于自己的文化旗帜,走中国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航灯,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作为时代未来支柱的学生,也应当在培养家国情怀的前提下,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不应当只关注重点事件,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

二、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基于教学个体的基本心理倾向,一旦被教育者能够清楚知识的意义时,就往往会将自身的关注点聚焦在知识的内涵上去,进而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改革目标,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应当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教学效率,由此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

例如,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以及代表性人物,唐朝文化的世界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课内容的重点在于梳理唐朝与日本、唐朝与天竺的交往过程,难点则在于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及其与当今世界开放格局的区别。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除了要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外,教师还需要重点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可以在其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其他途径来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与合理的教学内容,以便于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除了要认识鉴真、玄奘等为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外,还要理解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逐渐形成国家意识。由此,学生才能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想象来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与历史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2.开展课前导入

历史并不是无声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留下痕迹,譬如文字、器具、影像,而这些都可以证明人或物存在的意义。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具体。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探索欲的时期,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理解。除此之外,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有了目标之后,学生在学习时便不会产生迷茫感,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例如,在进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悬念式的导入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旧金山、伦敦、悉尼、日本等地的唐人街图片或视频,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被称为唐人街?”“这与中国的历史有怎样的关联?”随后教师再播放短视频《究竟,哪些外国人来了长安》,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知道本课内容与唐代相关,此时教师可以再抛出问题:“这些外国人都来自何处?”“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长安的?”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同时想在教师的帮助下探究历史的真相。这个过程实际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的过程。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国际性的大都会,其繁荣程度不言而喻,学生通过唐朝的中外交往情况及唐人街的现状,皆可以看到唐朝对于世界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教师便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

3.进行史料分析

史料分析能力是初中学生在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时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迅速抓住关键信息,理解史料的含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历史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应当是引导学生将学科素养实践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唐代史料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教师在讲到遣唐使杰出代表阿倍仲麻吕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展示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歌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李白对于阿倍仲麻吕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能够展现中日交往的情形。而在讲到日本向中国学习到了什么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用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中的一句话:“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随后再展示相应的中日物品的对比图,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差别。另外,在讲述玄奘西行时,教师可以引用《大唐西域记》的片段来让学生感受传播文化的不易:“途径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在这个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从多方面思考,清晰地了解到唐朝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同时也能看出唐朝对外交往的频繁。由此,学生才能对历史进行感知,认识到唐朝乃至中国现今的文化地位,从而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4.进行小组合作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历史学科中感悟能力的层次也不甚相同,不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会更加明显:部分学生能够从史料阅读中获得相应的历史信息,部分学生则经常偏题作答。基于此种情况,当教师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时,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有效的教育。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都将进入叛逆期,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段的学生总是对自己的伙伴抱有相应的善意。由此,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内容中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时,可以列举多种不同的史料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材料一为唐朝正史记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表现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的相关内容,材料二为唐朝和西汉时期疆域的对比图以及交通图,材料三为描绘玄奘、鉴真传播文化的图像资料。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进行小组分配,以保证学生之间研究和讨论的多元性。随后再组织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再将讨论结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由教师评比出较为优秀的小组成果。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材料的认知会具有一定的差异。而此时的交流沟通就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维碰撞,更加深刻地理解唐朝乃至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完善课堂总结

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总结,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历史并不单单指的过去流逝的时光,现如今的我们也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以往的历史中找寻经验,感受历史的脉络,而唐朝的盛世时光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到文化的根源和自信。在以往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这就会导致学生只理解了课本中的内容,没有对此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家国情怀。同时,不少学生会觉得历史学科与生活毫无关联,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学科知识与生活背景相融合,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这是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环节。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关系图,首先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温习和反思。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当今中国的对外发展策略和目标是什么,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最后再利用多媒体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以及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交流之路、大国之路、发展之路。只有当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时候,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从而构建自身的价值观念。

6.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会受到局限的,数量少且时间短的历史课程决定了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往传统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实用性,想依靠机械重复的作业来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这样的课后作业只能帮助学生记忆相应的史实,让学生成为课后作业的“附庸”,但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构建起家国情怀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探索更加适用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从课后作业中获得感悟。

例如,在完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两种形式的课后作业:一是简单的习题练习,包含史料分析,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唐朝时来华的外国人的资料,以及可以证明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的史料并进行分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博物馆中观察唐朝的文物,学生也可以选择从歌曲、舞蹈等内容中找寻文化的优越性。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历史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眼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生也应当通过不断阅读和训练,来厘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时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学科感悟和素养,而非单纯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世界,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充满教学意义的课堂。在当代,学生应当认识到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路炳玲《指向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思考》,《新课程导学》2021年第27期。

[2] 龚隽峰《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华夏教师》201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