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文化的整合
作者: 强雪萍摘 要: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耀眼夺目。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的土壤中滋养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当今社会中,俗文化、浅文化、网络文化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教育工作者以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为例进行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并结合其艺术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创新,对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 课程资源 精神 传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12
在新《课标》指导下,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独特性,多样性,包容性而独具魅力,为开发特色高中课程资源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更新观念,打开视野,创新教学,利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程开发中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甘南藏区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语文实践中传承民俗文化精神,保护、继承和弘扬特色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中融入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问题
1.重“物”轻“人”,开发主体单一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其实,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涉及主体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等众多主体很容易被忽视。其实,一些语文教师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中意识淡薄,能力有待提升,对新课程和新课改理念缺乏深刻认识。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缺乏针对性,开发方式单一,进而影响了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虽然一些学校和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不惜花重金购买课程资源,开发文字类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中直接拿来填充课程内容,缺少创新性的课程教学,很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语文课程开发和利用视野狭窄
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而广泛。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一线高中语文教师仅局限在校内文字和实物等显性资料上,而忽视了整个校园环境建设,家校社合作,以及校外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包括藏传佛教文化,藏族传统服饰,藏族的特色饮食,藏族的歌舞艺术,藏族的传统民俗节日,等等。高中语文课程开发者在保证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结构,教学目标,课程特征的前提下要充分地进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3.各年级课程资源开发衔接性差
高中语文新《课标》主要基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基本学情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而制定。高中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和利用也应符合各学段的新《课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过渡和衔接。各学校围绕本地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时存在衔接性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学段高中语文教师连续变动;各学段的语文课程资源相对分散;各学段的教师之间,各年级的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缺乏沟通和交流。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没有充分体现出阶段性和衔接性,进而导致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缺乏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开发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路径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语文课程资源观
传统课程观下,广大语文教师视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被理解成简单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双新”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为语文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打开了新视野。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世界是课程资源”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为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者应积极从各地区的历史、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笔者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更新观念,在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内容中进行广泛挖掘。
2.“以人为本”增强高中课程内容适宜性
第一,适宜高中生可持续和谐发展。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审视和反思高中语文课程的适宜性显得愈发重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文化内容充斥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其中不乏大量的俗文化、浅文化、网络文化等不良文化,这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中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地处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区,在这里,藏族文化、江淮遗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本地文化资源在形成和发展中留下了众多文化精华和民族瑰宝,并留存众多史料、文献、著作资料,为高中语文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教学,还应对本土文化资源价值进行挖掘,促进高中生隐性情感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适宜高中生独特的生命特征。为增强高中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学校依托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价值取向进行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促进高中生充分且主动地进行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高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增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强烈自主性。高二年级学生处于动荡和迷茫期,目标不明确,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高三年级的学生出现迷茫型、放弃型、自信型三种形式分化,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主动活动的机会,需要与自我,与社会,与世界进行沟通与对话。本地文化资源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和成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素材之一。
3.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是语文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阵地。首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应广泛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学生和教师身上蕴含鲜活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储备的地域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生活、个性和文化差异等都是重要的资源。其次,语文课程开发还应挖掘校内物力资源。校园中的宣传栏、图书馆、网络资源、文化走廊、广播站等都是丰富的物力资源。最后,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需要实现人和物的有机整合。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在整体规划建设中,从符合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精髓的代表建筑、典型塑像、园林景观等方面着手。教师通过营造特色课堂文化氛围,在教室文化栏、阅读角、标语、口号等方面让学生领略人文气息浓厚的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物有机整合的重要途径,学校依托各类节庆日策划举办与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主题相关的系列活动,能够让学生听文化类讲座,讲文化故事,进行文化知识竞赛等,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价值观。
校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多,形式新,分布广。各地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以甘南藏区自然资源为例,约瑟夫·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照片、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埃尔克撰写的书《西藏的地平线》和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让扎尕那、郎木寺和拉卜楞寺成为全球旅行者追捧的目的地。在语文课程开发中,从甘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入手进行观察、体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迷人的秘境中进行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吟诵活动,能够让自然资源的价值被开发出来。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进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以及家庭中开展的各种文娱活动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阅读视野的拓宽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价值。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场馆,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各类文化设施等都可以应用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学校要广泛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争取各主体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社区报告会、社区服务、社区调研活动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认同感。
三、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课程的实践
1.课内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情境创设、朗诵教学、问题预设、合作探究、课外探究等各个角度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领略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的方法众多,一是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渗透“甘南民俗文化”资源知识。比如,语文教师设置“甘南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经典诵读”环节,让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和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二是在语文学科学习内容中渗透“甘南民俗文化”资源知识。比如,语文教材中涉及经典古诗词、音乐舞蹈、民俗文化等内容,语文教师可以从不同主题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本地文化的魅力、温情和精髓。三是语文教师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推荐经典的“甘南民俗文化”视听材料,让学生广泛接触到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在对比中把握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升文化品位。
比如,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主题阅读、项目化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高中语文教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理念时,可以创新性地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比如,群文阅读主要围绕同一议题展开阅读教学实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组相关的文本展开阅读、交流和讨论活动。教师以甘南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先给学生列出群文阅读书单,如石为怀所著的《甘南藏族民俗》,贾雯婷所著的《秘境甘南》,马永寿所著的《卓尼地方志丛书——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系列文化丛书——卓尼服饰文化》,《甘南史话》《西部大开发在甘南》《甘南州年鉴》等书。书单中的书籍内容包括甘南风貌,甘南民俗文化,民俗风情资料,卓尼藏族服饰和制作技艺等丰富多彩的甘南民俗文化资源,学生在群文阅读学习中继承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2.开发特色校本文化课程
学校要开发《走进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课程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而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语文学习内容、方式、渠道等方面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传承民俗文化。首先,教师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采取分别设置名著导读、经典诵读等环节,在每一个部分下设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注释赏析,并对选文长度、难易度、阅读指导方面进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编排和设计。其次,课程开发者要激发各类主体的主动性,让家长、学生、社会相关人员等广泛提供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相关的资料,由开发者整合、筛选、分类并汇编成册。最后,教师要依托校情和学情制定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从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时间、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
为实现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在实际意义上的变革,高中课程资源开发者要充分打开视野,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到各个社会场所中进行鉴赏、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在教材中感受当地特色民族文化魅力和原生态风情。课程开发者可以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课程,通过设计各种矩形主题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主题情景活动中。学生经历选择课题,制定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从而广泛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进行成果展示,能够充分了解饮食、历史、服饰、节庆日等特色,从而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理解民族文化探究学习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发中设计“寻访卓尼服饰文化”“寻访甘南革命文化”“寻访甘南节令文化”等实践活动。学生要广泛搜集调查家乡各方面文化艺术的渊源,广泛阅读相关的文选典籍,了解各种传统文化形式。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设计系列考察活动,学生考察古迹由来,考察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各类文化特点,寻访民间艺人,从而了解各种传统技艺,学生把甘南藏区特色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人修养、品质和素养。
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引入高中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民族文化的视角和观点,从浅层的语文知识学习过渡到高层次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对比模式中,学生从中主动思考,内化语文知识和技巧,实现课程与文化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黄红艳《地方性经验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孙晓《核心素养视野下潼关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延安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3] 叶小雅《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作品选编及教学研究》延安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