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乡土资源,渗透德育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 罗婷 李赞摘 要:在现如今新高考、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几年,全国、湖南高考的命题研究方向也偏向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道德。然而,就目前养正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德育的成效较差。本文通过结合乡土资源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 德育素养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4
所谓德育培养,就是有目的地将国家政策制定的教育方针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广泛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家庭责任感。
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人类和自然环境所创造和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特色的来源。乡土文化资源的渗透会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增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要将乡土资源与德育融合、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熟悉当地的乡土资源、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提炼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情况不一,思想素养水平、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别。所以,教师不但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经验水平,也要使用合理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的渗透,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一)适应“三新”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地域性
中国的历史是由各个地方的历史相互交织而成的,因此,中学历史教材所记载的重要历史背景和事件,往往需要与各地方的历史联系起来。宜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各地方均重视地方文化与教学的实践。近两年,随着新高考的开展,一些省份在高考中更是将地方文化人物、特色编写进高考题。以江苏省为例,2021年江苏历史卷第5题“淮阳文风”,第9题江苏籍革命家恽代英,第17题主观题中以苏州人叶圣陶的事迹为材料。2022年第4题“江淮行省”,第6题“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第17题主观题材料“余姚”“黄宗羲”,第19A题“王安石在浙东改革”等题均引用江苏省人物、地点、文化元素。其中还有相近的浙江地区人物、地点等地方元素。这说明在新高考地方省份自命题以来,教师需关注地方特色文化的命题,以应对这一趋势。
(二)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乡土资料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性教学等方式,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历史。教师讲述地方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确定有关地方史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网站和历史书籍查阅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教师能够提高历史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更好地了解和领会历史事件和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宜章的历史和文化,也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了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也能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加深学生地方身份的认同感
地方历史文化承载着先辈创业者的精神,是现代人对家乡的认同和记忆,是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要与地方历史相结合,尽可能挖掘和丰富地方史教学内容。乡土文化教育必须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通过乡土教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加深入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四)提高教师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性
利用地方史进行课堂开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地方史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规划者、实践者,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五)推动乡村振兴的长期性
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经济前行,又要保持文化传承。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
二、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例
(一)巧用宜章历史名人事迹
1.推行拓展型活动
旧版必修三教材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重点。教师上完课后,为了使同学们体会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斗,组织学生举办班内历史画报制作大赛,画报中以宜章县或者第五单元的某一个历史人物为主角,展示他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将优秀画报在校内进行展览。学生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产生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尤其对宜章历史人物兴趣浓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近代革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宜章或者第五单元的某一个历史人物”,在所有画报中邓中夏先生出现的频率最高,他为革命不断奋斗,绝不气馁,提出“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其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和感染着学生。除此以外,欧阳毅、彭儒等宜章英雄人物也出现在此次活动画报中。这次活动号召大家向各位爱国人物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勿忘国耻。作为国家的未来,学生们现在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设计大单元教学主线
在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教师可以设计以邓中夏的人生活动轨迹作为主线索的教学方案。邓中夏经历了“封建礼教下的书生——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爱国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南京被抓捕”,完美贴合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单元主线。教师以人物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开拓学生课堂视野
宜章尚书广场是宜章政府为纪念明朝邝埜修建,他在土木堡之变中为保护明英宗壮烈牺牲,因其为官期间勤劳、廉洁、正直为宜章人民所怀念。在讲述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中的“土木堡之变”时,教师适时展示“邝埜”“尚书广场”,学生十分激动,并在课后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素养。
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讲述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除了李大钊、陈道望,教师还可以补充邓中夏翻译马克思著作《哥达纲领批判》的材料。教师可以充分抓住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肯定邓中夏在马克思主义传播领域的功绩,为中国革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如,讲述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长征精神”时,教师补充开国中将“欧阳毅”的事迹,讲述红军伤亡惨重,他孤身一人,钱财全无时,为寻找军队主力,只能沿路乞讨,尝尽艰辛冷暖,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的故事。他经过长途跋涉,承受巨大的痛苦,终于回到了延安。他见到毛主席之后,向他详细汇报了军事情况和个人遭遇。
通过展示材料,使学生利用个人视角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以欧阳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他们严守纪律、爱国为民,拥有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讲述选择性必修二中的建筑演变时,教师可以引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樟树下古建筑群”“腊元古村”等民俗建筑群。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宗法观念”对现今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以宜章的宗祠文化为补充,在学生深入了解宜章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中华文明起源”子目中,学生可以以瑶族的“盘王节”“婚俗”为例,体会“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瑶族在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以希望和幻想代替现实,因而崇拜诸神。砍山“祭林神”,打猎“祭山神”,播种“祭谷神”,崇拜与自己生产紧密联系的自然物。瑶人以龙犬为图腾,逢年过节普遍吃猪肉,好饮酒。瑶族“男嫁女当”的习俗十分特别。其婚姻形式有两种:一是招郎上门,夫从妻居。二是女方出嫁,妻从夫居。子女姓氏可从母姓,亦可从父姓,男女都一样,实行一子(或女)均分,即一人顶两姓,二子(或女)平分,老大随母姓,老二随父姓。婚姻仪式仍保持传统习俗。
在学习“中国茶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入宜章“米茶制作技艺”。宜章五盖山地处山区,茶叶生长缓慢,叶芽大小如同米粒,因此产量稀少。极为珍贵,被称为“米茶”,米茶的制茶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米茶的形态细致嫩绿,外观整齐匀称,散发着银白色的光泽,隐约透出翠绿色的色彩。这种茶具有持久的内在香气,汤色透明,茶叶的味道浓郁,它的制作过程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简称“三炒三揉”。2016年,传承人曾庆军注册了一家公司,旨在更好地保护当地的制茶传统技艺,并形成了茶叶种植、制作和销售产业链。这一举措旨在传承和发扬当地的茶文化。推进农村振兴,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和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
范氏接骨术源自清末年间宜章县笆篱镇的一家中医世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该术主要运用祖传的四肢骨折复位方法,能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胫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骨折等。在治疗中,医生先复位骨折端以减轻患者痛苦,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的“简便验廉”的理念。随后,医生使用家传秘方黄龙接骨膏进行外敷,促进骨折愈合。范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范学斌和范学峰回到家乡后,坚定地继承和发扬祖传的接骨医术。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的西医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接骨技术。他们的医术造福于人民,挽救了许多生命。
在讲课时,教师要使学生充分体会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体验了劳动者的辛劳,他们就会尊重一切劳动成果。
(三)创新使用数字化文化资源
在技术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VR影像等技术的应用速度大大加快,每个展览、每个作品都可以在线上留下永久的痕迹,数字展品甚至可以实现永久收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相关数字展品,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显著作用。
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通过采用投影沙盘、多点触控、全息成像和虚拟讲解员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呈现了长征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引导观众积极参与互动,深刻领会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邓中夏故居开发了“红色初心地图”,在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将历史遗址、遗迹、人物、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红色元素的视觉呈现,让人感到焕然一新。
通过课堂展示树立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来讲,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可以传承宜章本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承自己的本土文化,让本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第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通过乡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和认同宜章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第三,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第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传统、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乡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片面追求本土文化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高中教育的失衡和不全面性。因此,乡土文化教育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端正言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形成良好的师德和责任心,忠于教育事业;要勤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简言之,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才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其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去研究和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都能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与收获,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笔者相信,经过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挖掘出更加完善的德育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 官春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33期。
[2] 李玉彬《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7期。
[3] 李勇《论邓中夏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探索》,《红色百年》2021年第9期。
[4] 李子轩、李豆、熊英《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刍议——以湖南平江县为例》,《品味(经典)》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