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体思维真正发生

作者: 洪淑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启蒙教学价值。同时,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期间,应根据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情况、实际需求等各项因素,制定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由此培养小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行。基于以上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学习任务、学习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由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项目式学习 主体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55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此情况下,我国一线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维,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以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课上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由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针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细致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成果之一,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认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我国强调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育德”。关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

有学者指出德和人是一体的,德为人之德,没有脱离人的德。在新时代下,教师需要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确保我国学生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立德需要立人性之德、时代之德,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要求。只有明确“立何德”,才能够确保学生拥有高尚的品行,端正的理想信念,由此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民族精神。

也有部分研究学者针对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立德树人时代内涵进行分析。在思政课堂开展期间,立德的方式主要包含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并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针对思政课中的“树人”进行分析。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在思政课程的正确引领下,帮助我国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爱国精神以及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过硬的知识本领。在此情况下,教师才能够保证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针对我国部分研究学者的观念进行细致探讨,教师可以发现“立德树人”中的“德”主要是指个人的德行以及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德”;立德树人中的“人”,主要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我国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树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思政课的发起者、规划者以及落实者,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保证思政课能够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就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困境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叙写的现实问题

1.小学教育(德育方向)师范生培养薄弱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师资缺乏

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阶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较为专业的教育人才,由此为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办学期间会增加校内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招聘。但小学教育师范生所选择的专业大部分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为主,师范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了解不足,由此导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人才不足,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

另外,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正式入职之前都缺少专业的入职前培训,由此导致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理念、育人功能了解得并不全面,难以保证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全面落实。

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学校在办学期间并未开设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范生的相关专业,由此导致大部分师范生难以针对本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全面学习,使得师范生对于该学科的了解较为浅显。针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主,德育专业的培养处于边缘地带,并且有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此类专业。

其次,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现如今,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间型。全科型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师范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以及内容,课程设置较为全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分科型培养模式主要是根据小学教学科目设置相应的专业。分科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师范生胜任某一学科的能力,确保师范生能够对本学科的内容有着全面的了解。中间型培养模式介于上述两种培养模式之间,既强调学生要全面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又主张学生能够在某一科目教学或教育管理方面有更深入的发展。中间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是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增设了文科、理科两大学习方向。师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后续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科目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实际需求进行组合选修。

针对小学专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明确现阶段大部分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修内容,道德与法治学科则为学生的兼修以及选修内容。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师范生会不断加强自身对于主修内容的了解,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则容易忽视。

2.学科教学实操工具亟待开发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的过程中,我国大量的专家学者针对案例式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结合教材内容,针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了全面论述。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细致阅读相关期刊内容,如“人造课例,模型课例”等内容,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方向。在教师真正理解其含义后,还需要针对后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索,保证案例教学法能够真正发挥教育价值,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3.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大部分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为主,由此导致教学课堂较为枯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时代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革新。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由此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4.实践性作业评价单一化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学工作者在不断探究传统教学课堂,并且分析现阶段所提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希望在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后,针对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有效优化,由此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正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以此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在此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相关教师也在积极探索高效开展教学的方式。

但在教学期间,道德与法治教师依然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更加关注课上教学,从而忽视了课堂之外的教育;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仅仅进行了简单的回馈以及分数的评判,由此导致作业的反馈效果无法有效发挥出来。由于道德与法治作业评价的单一性,教师难以发挥作业的引导性以及鼓励性作用。长此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知识,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难以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生活化教学,由此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增加学生对于课上知识点的了解与认知,帮助学生全面形成规则意识,提高教学课堂的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结合课上知识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针对课上所涉及的法律常识内容进行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例如,在教师讲解“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烟、酒、毒品的危害进行思考,由此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吸烟、饮酒与吸毒的各类事件,让学生观察人们在大量吸烟之后的形象变化,由此让学生了解到大量的吸烟、饮酒以及接触毒品,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生活实际案例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增加对于知识点的了解,对有关规定产生敬畏,由此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规则意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布置有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法律知识,分析不同事件的产生原因以及各类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法治知识,分析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由此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

2.革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讲解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构建高校教学课堂期间,可以充分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生活化元素,革新教学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课上知识点引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细致思考。

例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入以下问题:捡到钱了如何处理?看到有人考试作弊,要不要举报?在以上实际问题的引入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辩论赛。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辩论,学生最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加强小学教育(德育方向)师范生培养,主动储备优秀师资力量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期间,需要有专业的教师予以引导。在此情况下,就应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细化分析,强化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力度,储备优秀的师资力量,由此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养小学教育师范生期间,教师应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包含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少先队组织建设与活动开展、班级管理、主题性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这些工作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专业,迫切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政教师队伍。因此,为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关部门就应加大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专业建设,全面培养符合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4.基于学校特色,开发素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资源开发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主题进行全面融合,确保该课程能够符合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要求,也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在此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本校所蕴含的“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等校园文化内容,开发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资源,由此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搜集的校园文化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中,以观看视频、读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校园中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讨,由此减少教学课堂的枯燥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学校特色进行分析、不断开发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资源期间,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学校发展理念的统一,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课堂的效率。在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娄龙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特征及设计实践——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为例》,《中小学德育》2022年第3期。

[2] 沈芳云《教与学的和谐学与用的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主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新课程》2021年第30期。

[3] 陈丽玲《课前五分钟时事新闻播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0年第21期。

(洪淑芬,1982年生,女,汉族,福建南安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范式研究》的成果,编号:FJJKZX2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