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于华鹏

摘 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方法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首先,概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接着,详细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包括对语文素养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作用。然后,明确了融合的教学原则,强调了尊重学科特性和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随后,提出了融合的具体策略,包括选材与教材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笔者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分析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实质性帮助,实现小学语文的高质量教学。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2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坚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面临着多重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缺乏实际应用和情感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语文教学之间的隔阂,如何在保持教学基本框架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以期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一个民族或社会的习俗、价值观、信仰体系、文学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其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历史的延续中,更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素养的关联

传统文化与语文素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它们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为语文素养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源远流长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智慧。通过深入研读,学生能够提升对语文素养的整体感知,感悟语言的韵律和表达的深度。

同时,传统文化与语文素养的关联体现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俚语、谚语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们言辞精炼、意蕴深厚,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工具,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水平。

此外,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忠诚、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言行举止,提高做人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积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作用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深刻塑造,通过内化传统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品德风范。

具体来说,传统文化通过经典故事、人物传记等形式,为学生展示了一系列崇德向善的楷模。这些典范人物往往体现了忠诚、孝顺、仁爱等优秀品德,激励学生向着这些高尚品质追求。通过深入了解这些人物,学生能够在模仿中逐渐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培养自身优良的品格。

同时,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原则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其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仪式、礼节等元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原则

(一)尊重学科特性,保持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尊重学科特性并保持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是至关重要的原则。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框架包含了语法、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尽管我们致力于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但仍需保持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尊重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确保不会过度干扰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传统文化的引入应该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水平等。

其次,保持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是确保学科体系稳定性和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应导致语文教学整体框架的混乱,而应当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准把握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时机,确保其融入教学的流畅性。

最后,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需关注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确保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内容对学科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是确保教学深入、丰富的重要原则。有机融入要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选择和安排传统文化元素,确保与学科内容有机衔接。与此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得以生动展现。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点,更是学生学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关键原则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经典作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同时,批判性思维原则要求教师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进行比较、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分析能力。

最后,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对不同观点的尊重态度。

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选材与教材设计

1.选择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传统文化材料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选材与教材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环节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机地融合,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需要保证选材具有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以《孔子拜师》为例,这是一篇以孔子拜师学问为主题的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在选择这一材料时,教师需注意材料的语言简练、结构清晰,以适应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时,教师可以从孔子拜师的场景、孔子对学问的追求等方面入手,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先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介绍古代儒家文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然后,通过教学手段如图片、多媒体等展示孔子拜师的情节,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师道尊严的推崇。此外,可以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对于师德的认知,引导他们思考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使之融入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2.教材编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在选用课文时,教材编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应当考虑到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科水平,以实现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

以《乡下人家》为例,教材编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首先,在整个学年的课程规划中,可以选择适量的传统文化作品,确保学科内容的连贯性。在《乡下人家》所在的单元中,也安排一些关于乡村农耕文化的相关古诗和课文,形成一个文化主题的串联。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文前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相关文化的好奇心。同时,在课文阅读环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的内涵,理解农耕文化与自然、劳动的深刻关系。

除此之外,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展示等,让学生分享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科知识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以课文《爬天都峰》为例,教师应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受其中的情感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了解天都峰的背景,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画、登山诗等,激发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场景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拟登山的过程,让他们在想象中体验登山者的艰辛与豁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情感。

在课文朗读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使课文更具传统文化韵味,激发学生对文学之美的欣赏。通过学生的合唱或群读,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色彩的共鸣。

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对登山经历的感悟,并引导他们将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2.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互动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音频等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互动性。以课文《灰雀》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古诗词赏析视频等,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音频播放,让学生聆听古代音乐、朗诵等,使其在声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课文中的插图、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境和蕴含的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元素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课后的复习或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多媒体创作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采取小组合作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其共同探讨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以课文《翠鸟》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科学习的深度。

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一起研读课文《翠鸟》,然后让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分享对翠鸟的理解。同时,小组之间还可以展开合作竞赛,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尊重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认知。

在小组合作结束后,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从而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提升。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像、音频等方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实现知识形象化教学。最后,教师也需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探讨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有效沟通和交流,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雪平《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9期。

[2] 俞漪《小学语文教学基于传统文化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学苑教育》2023年第11期。

[3] 贾彩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亚太教育》2023年第6期。

[4] 赵志杰《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年第4期。

[5] 孙丽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