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张晨卉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应采取适宜的措施,实现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本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后续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助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还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识字教学中,从而推动识字教学高效进行,提高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语文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26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高质量的识字课程,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后续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助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正确理解,导致两者的融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正视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识字教学的高效开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传统文化对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及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汉字的特征与造字方式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传统文化,在给汉字提供不同的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文识字教学的趣味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推进识字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应从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向出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学生通过深层次学习,增加对汉字的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汉字应用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汉字,并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字形联想、拆分汉字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和文化背景。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3.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

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相对枯燥,但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此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不仅可以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互动游戏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绘画活动、制作传统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展示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仅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这不仅会给传统文化的渗透造成阻碍,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中,教学目标单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书写,而忽略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不够深入,还会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2.教学方法不科学

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需要正确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机械记忆、重复抄写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得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从教学评价的实施效果来看,常有评价内容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导致评价内容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有的教师仅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例如只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和不公正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通过拓展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离不开日常积累,为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当注重日常学习中的持续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悟。基于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如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对拓展方向加以把控,确保拓展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适宜性,以促进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此外,这些拓展内容也可以包括一些汉字的异体字、繁体字和简化字等,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汉字的多样性和变化。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一年级上册《金木水火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五个汉字代表的物质,并向学生阐述这五种物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例如,金代表财富和地位,木代表生命和成长,水代表智慧和灵感,火代表力量和热情,土代表稳定和厚重。由此,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且对于汉字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能够主动参与到汉字的学习中,探索汉字的奥秘和魅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通过汉字构造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构造及演变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从汉字构造出发,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汉字的构造特点,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笔画、部首、结构等特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分析汉字与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关联,通过了解这些关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背后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明”字的构造,它是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的,表示太阳和月亮一起发光,给人以明亮的感觉。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日”和“月”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例如,“日”代表太阳,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月”代表月亮,是团圆和思念的象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汉字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为语文识字教学的顺利实施助力。因此,从汉字构造这方面入手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通过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的珍贵财富,不仅能够为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助力,还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大部分古诗词具有语句优美、琅琅上口等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匹配。这使得古诗词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音、形、义等基本要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此外,古诗词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古诗词的渗透,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如让学生朗读诗词,并对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含义进行讲解,以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诗中的生词来引导学生增进对古诗内涵的体会,感知诗人在其中表达的情感。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一句为例,其中的“小艇”“白莲”是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描写,通过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场景,促进学生对诗的内涵进行深入感知。这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汉字,还能认识到古诗的魅力,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4.通过成语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较为丰富,且思维相对活跃,对周边的事物均能保持旺盛的探究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识字教学的兴趣。如今,兴趣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够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其中,兴趣教育的实施方法相对多样,如给学生讲解成语故事,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故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并让学生掌握“坐”“井”“观”“天”等汉字的拼写和发音。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在完成教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5.通过儿歌渗透传统文化

唐诗、宋词、元曲均是传诵广泛的艺术形式,具有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基于重难点字词设计儿歌,降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难度,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此同时,儿歌具有旋律轻快、内容生动等特点,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使学生获得愉悦及舒适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儿歌能够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孩子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能够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此外,儿歌的学习过程还具有趣味性的特点,且儿歌内容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可以为各学科知识的教学提供便利,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这一儿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儿歌内容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演唱歌曲,通过表演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儿歌情感及含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以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数字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6.通过生活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识字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局限在课堂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愈发多元化,这使得以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而在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接触不同的汉字,这使得教师可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并对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等信息加以了解,以此对教学内容产生基础认识。而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与其进行交流讨论,增加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识字教学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融入。这既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使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识字教学的实施效果,还需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高效开展。由此,本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拓展教材内容、分析汉字构造、研读古诗词等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对识字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晓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学苑教育》2022年第36期。

[2] 张志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家长》2022年第36期。

[3] 杨惠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与策略》,《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