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 李志良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策略;同时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分析了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政教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39

当前,社会变革的步伐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为综合、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综合素养,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践中,由于认识不到位等缘故,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做进一步探究。

一、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教学的价值观

1.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文化,通过深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具体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古代文学巨著,还要关注当代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语文教学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借助课文分析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解析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的艺术,使学生不仅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提升其语敏。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对人类文化、历史、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性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深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二)思政教育的内涵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人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信仰体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然后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正确价值观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

2.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

全面发展的人格是指个体在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平衡发展,具备全面素养和卓越品质。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全面的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在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道德、智力、体魄和审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够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人生观和人物形象。例如,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成功标杆,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教学内容融合

1.选材与话题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融合思政教育,首先要注重选材与话题的选择,以确保课程内容既传递语文知识,又体现思政教育的内涵。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冬日济南的景色,同时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热爱。

在选材方面,课文中对济南的描绘涵盖了自然、人文和历史等多个层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等,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独特感悟。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泉城”的称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称号背后的历史渊源,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在话题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例如,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冬日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何对家乡如此热爱,从而引发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讨论。

通过上述选材与话题选择,语文教学除了能够传递文字背后的文学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层思考。

2.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表达,更是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这篇作品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家乡文化、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其综合素质。例如,在课文中,作者通过描绘冬季济南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对家乡如此钟情,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也是思想性的重要体现。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的思考,传递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和成长过程,以及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融合

1.讨论与思辨的引导

为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这一融合策略中,注重讨论与思辨的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深度讨论,不仅能够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更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独立见解。

此外,讨论与思辨的引导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和人生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可以引发学生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2.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从阅读与写作方面入手,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对季节变迁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深情思绪。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构建。同时结合写作,例如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叙述方式,以自己的视角写一篇关于怀念的文章,激发学生对情感的深度体验和表达。

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例如,问学生在阅读中对作者的怀念有何感悟,再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某个时刻或经历的深刻感受。在这种针对性教学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评价体系融合

1.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评价体系的融合至关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关注其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以《故乡》为例,这篇文学作品既涉及对故乡的思念,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在评价体系的融合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关注。除了传统的考试分数,可以结合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写作表达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对《故乡》的阅读中是否能够抓住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是否能够将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深度思考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在《故乡》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而形成独立的见解。综合素质评价将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发展状况,为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评价体系的融合应当充分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通过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展现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提出对于文学作品中所涉及问题的个人见解,并能够理性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借助写作任务,考查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表达观点时所展现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面临的挑战

1.课程时间不足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一个显著的挑战就是课程时间的不足。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会面临紧张的教学进度,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较为困难。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这篇文学作品不仅涉及战争策略,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正义的探求。在有限的语文课时中,教师往往需要权衡语文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语言表达,而思政教育则需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因此,如何在短缺的课程时间内保持教学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培训与意识转变

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教师培训与意识转变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了教师对文学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注,而对于思政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如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转变和培训。以《智取生辰纲》为例,除了关注战争策略的解读,还需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价值观、对正义的追求等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要更全面地了解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然而,现在很多初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进行意识转变。

(二)解决方案

1.灵活的课时安排

为了更好地解决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灵活安排课时时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课时,将原本独立的语文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使每个课时都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学效益。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这篇文学作品不仅涉及战争策略,还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通过课时灵活安排,在阅读解析文学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人生观和对正义的理解,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针对教师培训与意识转变的挑战,学校可以聘请思政教育领域和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为教师开展系统的培训计划。借助案例分析、讨论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其教育理念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其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考察,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培训与引导,全面提升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遇到了较多挑战,具体包括课程时间不足和教师培训与意识转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灵活安排课时,通过讨论、解读、写作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助于语文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同时,学校也要开展系统的培训计划,聘请思政教育领域和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为教师提供关于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的培训。借助案例讲解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其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大勇《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实践策略》,《汉字文化》2023年第23期。

[2] 岳崇松《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9期。

[3] 张博《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24期。

(李志良,1981年生,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