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

作者: 范京照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各界关注,更是成为广大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上,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上的渗透现状和意义,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渗透策略,希望能真正开辟出一条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课堂上的有效道路,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4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学生个体的成长,还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导致他们很容易对传统文化形成轻视的态度,他们也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到历史课堂上,是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工作中最紧要、最必要的一项内容。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文化渗透理念落后

教师是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教师的文化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渗透效果。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却存在传统文化渗透理念落后的问题。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部分教师的教育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历史成绩上,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历史知识的传递进行。传统文化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教师能真正将其渗透到历史课堂上。

2.文化渗透形式固化

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也开始积极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能得到顺利渗透,最终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在渗透时下意识地会采用口头讲授这种单一形式,很少会引入其他形式,整个历史课堂缺乏活力与生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很少能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传统文化渗透目标。

3.渗透的内容匮乏

丰富、精彩的传统文化内容,会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保证最终渗透效果的关键。但是,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历史教材上的文化内容直接摆放在学生眼前。既没有带领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没有适当向外延伸。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完成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可实际上并没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本身也没有产生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丰富历史课堂资源

一般来说,历史课堂都是以传递历史知识为目标,历史教材是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很少会适当向外延伸,导致历史课堂资源好似限制在教材这一框架之中,不利于学生历史视野的打开。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内容,寻找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当作基础,适当向外拓展,给学生呈现出丰富、有趣的文化内容,这是传统历史课堂做不到的。这样一来,历史课堂资源将变得很丰富,学生会迫不及待想要参与其中。

2.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往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枯燥又无趣,学生不得不陷入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中,导致他们最终的历史学习效率十分低下。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内容。其实,这算是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时候,学生将会进入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必定能得到明显提升。

3.推动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历史教材中含有很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也就给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便捷。但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所以很少能主动传承传统文化。而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灵活融入历史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接触传统文化的道路,使学生能了解并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较强的文化认同感,主动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

其实,历史教材中含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并不是直接显现出来,而是深藏在历史知识里面。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教师需提前针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寻找、精准定位,找出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不仅能创造出更丰富的历史课堂,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引领学生自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在挖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本身的文化水平,合理寻找,绝不能超出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将难以接受。

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为了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需提前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时候,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讲解上,而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内容。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了解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二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研究官渡之战,并让学生思考曹操、袁绍的人物特点,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曹操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才能。接下来,教师可及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曹操身上的优秀才能。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分析赤壁之战,使学生学会自主领悟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挖掘历史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设计趣味文化游戏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想保证传统文化的最终渗透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普遍喜欢各种趣味游戏,这是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欲望的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尝试设计趣味的传统文化游戏,以快速调动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需以传统文化作为趣味游戏的基础,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游戏,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在游戏的辅助下,历史课堂将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学习《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这一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红楼梦》这一名著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教师可组织趣味的角色扮演游戏:学生组成游戏小组,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一起表演。学生纷纷产生较强烈的参与兴致,并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反复分析《红楼梦》中的情节,对这一名著的认知将会得到提升。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谈一谈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感受,着重引领学生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升,使学生能切实了解《红楼梦》的地位。

3.灵活联系生活实践

实际上,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一种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灵活联系生活实践,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来领悟传统文化。那么,教师需抓住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基于该生活情景,传统文化能够转变成学生熟悉的事物。这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展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端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比如,在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内容时,为了引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入手。第一步,先向学生介绍介子推的故事,这是后续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第二步,再将介子推的故事与生活实践中的寒食节联系到一起:“同学们,你们了解寒食节吗?谁能分享一下这个节日呢?”由此引领学生感悟寒食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及习俗。倘若学生对这一节日的了解不够,那么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其他节日,像元宵节、端午节等,使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本节的历史内容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情景,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结合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节日。

4.创新文化渗透形式

上文已经分析,单一、陈旧的渗透形式是影响传统文化最终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渗透形式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能直观地将传统文化以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也能起到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借助这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那么,教师需提前搜集传统文化内容,并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主动领悟传统文化内容。这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而且还能提升传统文化的直观性。

比如,在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内容时,为了改变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教师要及时引入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第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这些作品,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的事迹,并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使学生能感受到明朝的辉煌文化。第二步,再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并鼓励学生学习这些古人身上的优良品质。这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明朝时期的灿烂文化,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最后,教师要特别向学生强调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放大传统文化的优势。这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的直观性,又能引导学生借鉴古人身上的精神品质。

5.及时讲解历史史实

历史史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需要传承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及时讲解历史史实,以实现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渗透。那么,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并将其当作基础,从这一角度来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内容。在延伸时,教师也需考虑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史实,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能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史实,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比如,在学习《南京条约》这一内容时,为了引领学生接触更多的历史史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南京条约》的讲解,而是需要适当向外延伸。第一步,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南京条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为后续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好铺垫。第二步,历史史实延伸,向学生介绍南京在各个时期的称谓,包括建康、金陵等。这时候,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称谓的由来,使学生能了解南京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南京文化,像《南唐拾遗记》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搜索与南京相关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加以传承。通过讲解历史史实,教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史学常识,还能让学生在接触历史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6.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从目前来看,虽然历史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依旧需要相应的文化互动作为支撑,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及时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即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接触、传承传统文化。在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这既能丰富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又能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美。

比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内容时,为了扩充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教师可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根据本节内容,教师可选择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为活动的基础,组织“我是书法家”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在课下需要准备一幅书法作品,看哪一个学生写得最好。在课下,学生需要针对我国的书法进行分析,提高自身对书法的认知。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书法作品。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喜欢的诗句,还有的学生模仿了王羲之的作品等。最后,教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总结本次文化活动,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书法内容,展现出书法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教师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文化的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上的渗透十分重要,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主动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内容,并考虑学生的文化水平,将其合理渗透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凝聚力,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 吴丽媛《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7期。

[2] 妥旭华《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16期。

[3] 徐孟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4] 洪永尊《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2期。

[5] 张玉洁《初中历史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