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感知历史学科魅力
作者: 张希辉摘 要:随着2022版历史新《课标》的颁布,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 “史料实证”教学实践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论从史出”的态度、“孤证不立”的意识、史料分析的能力等角度,初步探索“史料实证”教学的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历史 史料实证 论从史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46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也是历史学科考查的主要题型,同时也是最能感受到历史学科魅力的素养。历史是不可逆的,学生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史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和物品。史料的类型包括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表格资料、图表资料、口述资料等。
2022版历史新《课标》指出,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证据,下结论必须要有证据,这就是实证观念。”
历史学科是一门实证性强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务实为目的,需要以史料为依据,来证明历史观点和进行推论。“史料实证”是我们学习历史时严谨的态度,是我们还原历史的方法,是我们解释历史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能够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剖析历史的深层结构,加深对历史理解,形成历史认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史料实证”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史料实证”的素养是当前历史教育中备受关注的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阵地在日常教学中。那么,课堂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笔者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一、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态度
历史结论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而来,正所谓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教科书中的很多结论都是历史专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得出的。学生掌握历史结论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它不是研究历史的本质目的。唯物史观主张“言必有据”。历史学家黄牧航说:“所谓实证,就是根据论据得出论点。”以上内容强调和提倡历史学习要以可信史料为依据,对史料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和评判,形成历史思维,揭示历史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对研究现实问题提供帮助。“论从史出”是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和补充的资料,去阐释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态度。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中,教科书中有这样的结论性表述:“武昌起义发生后,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并配有《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形势图》。这时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想:为什么清的统治这么快就土崩瓦解了呢?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为什么会纷纷响应?针对类似问题,教师就要通过提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供学生探究,以培养“论从史出”的态度。
材料一:图片:《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字场景图;《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革命组织;革命书籍和报刊;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材料二:中国人民通过这一次血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的真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全国人民反清斗志日益高涨,清政府则越来越孤立,终于在十年之后,为辛亥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一为图片史料,材料二为文字史料。通过展示不平等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中国近代史》文字内容等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清政府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走狗。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向洋人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反帝是一种爱国行为,清政府不仅不支持,反而帮洋人来镇压中国人,此时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样的政府人民不需要,这就为推翻它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展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革命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盟会早期几次武装起义等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认识到以上事件都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利于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朝土崩瓦解、走向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本段教学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态度,真正实现了“实证素养”的落地。
二、通过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
“孤证不立”意识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原则,是严谨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用多重材料研究历史,正符合它的基本原则。2022版《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近年来许多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不断与文献资料相印证,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王国维就曾经提倡过用新发现的“地下史料”去印证固有的“纸上材料”,并将其总结为“二重证据法”。历史学科是重证据的学科,可信的历史需要两个以上互相独立的证据共同证明,单一的文献史料不足以形成历史定论。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多种类型史料的互相印证下,教师更容易还原真实的历史。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地下史料”被发现,他们均成为研究和还原历史的宝贵依据。教师要时刻关注史学考古领域这些新动态,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通过用“新史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培养学生的“孤证不立”意识,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
三皇五帝时代是我国缺乏文字记载的时期,因此也称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的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素养的最佳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辨别传说真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孤证不立”。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多举一些典型的考古成就来印证传说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证素养。
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白虎通义》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事:“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后来,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耕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拿考古发现与《白虎通义》相互印证,证明《白虎通义》所记载的传说并非虚构。
培养学生的“孤证不立”意识当然不限于传说时代的历史学习,它必将贯彻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始终。又如史书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但是自汉朝以来,由于缺乏实物佐证,夏商周三代天子到底是“驾四”还是“驾六”一直争论不休。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考古发掘出天子“驾六”的车马坑,教师引用这个新闻报道,再次说明不同史料间互证有助于辨别历史的真伪。
培养学生“孤证不立”意识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方人数究竟多少,可以用《三国志》中的参加此战役的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不同人物的传记来进行史料互证。又如拿破仑死因之谜,光绪帝死因之谜,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等,都可以引用最新考古“史料”与历史记载“互证”。“孤证不立”和“史料互证”,让历史学习更具有探索性、挑战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
三、依据史料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史料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运用能力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实现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如能依靠史料,从对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正确的认知,可以深化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材料分析题也是初中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型和学生的主要失分项。因此,提高学生史料运用能力,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宜通过广泛搜集典型性史料,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材料,深入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从而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推理、判断和解释。材料分析环环相扣,史从证来,论从史出,一目了然。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针对北洋政府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孔子是“万圣之师”,儒家思想影响至今,为何要抨击呢?教师出示这样一段材料: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依据史料设计了如下问题:
1.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遗憾、难过、同情、不解)
2.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令人震撼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唐氏死因,认识到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吃人”本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反旧道德、旧文化就应该以反“孔子”为切入点。学生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当时学者在那个时代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的现实意义。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一无是处了吗?你对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为了体现历史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教师呈现了两段材料,从不同角度供学生阅读。当然课上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可信史料来评价。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
——陈独秀
一方面,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精华仍可以为今天所用,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就源于儒家思想“仁、义、信”,并非所有的儒家文化都是落后的。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后,宣传“三纲五常”,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一部分思想是落后的,需要摒弃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子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又如,《早期的殖民掠夺》一课中,在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教学环节,教师呈现三段材料供学生阅读分析:
材料一: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材料二:拉美各地印第安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给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材料三:如果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得不同文明得到交流和发展。
教师依据三段史料设计如下问题:
1.在如何评价哥伦布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请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谈谈导致不同观点的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或方法?
教师从不同角度设计三段材料,供学生分析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如下认识:材料一是站在欧洲人立场上,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人开始殖民美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材料二站在美洲人的立场,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美洲,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材料三是站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立场来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在美洲被发现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几大洲的文明开始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发展。教师进一步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进行全面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评价。站在不同立场评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得出的结果必然不同。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史料实证”原则,利用各种类型史料,培养学生用不同史料多角度去分析同一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新看法和新认识。这样学生的历史文献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继而有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
综上所述,实现“史料实证”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史料实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态度、“孤证不立”意识、史料分析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能力,是感知历史学科魅力的重要手段。广大历史教师应该加强对“史料实证”教学实践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年第8期。
[2] 严立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培养策略探究》,《世界家苑·学术》2019年第9期。
[3] 席长华、张惠贤、王丙申《“史料实证”素养落地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8期。
[4] 李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青年生活》2019年第7期。
[5] 李彬《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生课堂》2020年第5期。
[6] 李志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研究》,《教育界》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