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刘莹华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推动着教学方法的变革,群文阅读是目前初中语文中较为盛行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特别是新修教材提高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成为贯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的重要部分。本文在阐述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的同时,以蒲松龄的《狼》为例,探究如何将两者进行巧妙结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08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节选自作品集的文章,比如《狼》就节选自《聊斋志异》,由此我们也可以从《聊斋志异》中选择相关的文章与《狼》联系,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就为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指将一系列有关联的文章整合起来进行阅读,实现由单篇到多篇阅读的转变,但是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如果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就只能算是多读了几篇文章而已,并未产生化学反应。而就教师而言,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要选取合适的文本,又要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整合,最大限度激发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一、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

群文阅读教学方式之于初中文言文教学而言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促进教学效果。一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由于文言文本身的学习难度和较为枯燥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又相对比较单一,从字词句法到文章内容再到思想感情,每一篇都是一样的套路,都是基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此时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变化,多篇相关联的文本进行集中解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教育界也倡导系统性的教学思维,这反映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已经出现很多基于课文本身的拓展学习活动,如果说教师还是采取单篇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理解也不够透彻。此时基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以“议题”为教学中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对已学内容的关联性拓展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文本的相关知识,又能深化学生理解的广度、深度,与单篇的教学模式形成互补,提升教学效果。

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也容易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基于拓展的文本教学,教师往往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体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也符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可以把这种自学能力和思维迁移到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当中,也是其学习路上的一件幸事。

就当前的应用现状而言,作为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引进大陆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相当大的应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层出不穷,教育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研究小组。但是客观来说,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距离科学普及的程度还有差距,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群文阅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阅读活动,从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文言文阅读当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当中有的教师单纯追求课堂气氛,大大缩短了阅读时间,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教学上的装饰,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讨论和互动上。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达到阅读目的,而且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得群文阅读只是徒有其表,没有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是一些教师对于群文阅读的方法选择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群文阅读作为系统性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内容有着不一样的应用方式,但是落脚到具体的教学上,一些教师还是受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群文阅读有抵触情绪,很多时候就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缺乏拓展性思维,最终还是落脚于自己最为舒适和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当然,这里不是否认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但是如果思维不拓展、方式不更新,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仍然影响着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和创新。比如,一些教师还是习惯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点讲授,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主要通过群文阅读来进行基本的词语解释、句式对比等,忽视了思维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增强,特别是价值观的指引,使学生无法通过群文阅读培养综合能力。

三是一些教师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应用问题,与实际需求不符。我们已经指出群文阅读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作用,但是这不代表着就可以脱离具体的教学实际无限制、无情境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相关内容。然而,要想阅读大量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文章,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选择文章的能力,自己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选择合适的文章,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否则只会徒增自己和学生的负担。

二、以蒲松龄《狼》为例阐释群文阅读的注意事项

在论述群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笔者以课本中的《狼》为例,阐述在初中文言文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第一,在选篇上要合适合理。选篇是进行群文阅读的基础,好的选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不同的“议题”进行选篇。选择篇目的标准和范围有很多,或者是两篇比较阅读,或者是多篇一起分析,或者课内、课外文章彼此贯通等,但无论怎么选,都要遵循“议题”的设置特点,保证议题的可讨论性,切忌牵强附会,从而导致无法实现已定的教学目标。以蒲松龄的《狼》为例,如果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想要学生明确狼所代表的恶势力这一意象,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同样收录在《聊斋志异》中的《梦狼》这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在这篇文章中,蒲松龄直接将为官不仁者写成了恶狼,这就单纯超脱了动物的概念,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通过这样的选篇可以加深学生对恶势力的深层理解。如果说有些学生提问蒲松龄为什么选择“狼”这一动物来代表狡猾、凶残,此时我们就可以选择蒲松龄笔下的多篇有关于“狼”的意象的小说,比如《狼三则》的另外两篇,以及《于江》等,这些篇目都有狼这一主要动物,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就可以总结出狼的本质,让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选择“狼”这一意象的原因。像《于江》中的狼,不但凶狠地咬死了于江的父亲,还要咬死了于江,虽然最终于江通过自己的果敢杀了狼,报了仇,但其中关于狼凶狠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主人公和最后一只狼的博弈,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像狼咬住了于江的脚,拖着于江走,荆棘刺伤了于江的肚子,石头磨伤了于江的身体,最终狼还要去咬于江的肚子,这些细节描写就很明显地展示了狼这种动物的凶残。如果我们想要探究屠夫这一形象的意义,我们就可以选择《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目进行对比,而不必拘泥于非得选择《聊斋志异》中的文章,因为学生比较这两篇的“人”对待狼的态度以及最终的结果,就很容易得出面对恶势力要像屠夫一样善于斗争、勇于斗争,否则一味“兼爱”就只能差点命丧黄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好选篇工作,只有这一步走对了,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能够让教师指导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环境下锻炼学生的思维。

第二,在教学时要注重有针对性地精读细读。诚然,群文阅读的形式下,要想对每一篇文本进行从字词等基础含义到思想感情的高阶阶段的探究是不现实的,所以这里的“精读”“细读”不是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探讨,而是要根据需要指导学生以小见大,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些点上深入探究,比如上文指出的将《狼》与《梦狼》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时,《梦狼》本身在篇幅和阅读难度上都要比《狼》高,但是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而是要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狼”所代表的恶势力的理解,因此在文义上只要弄通即可,没必要拘泥于《梦狼》本身的实词虚词、句法语法等,只要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明确蒲松龄将吏者化作狼,以此表现他们的贪婪、狡诈和残暴,进而影射当时的官场吏治就可以了,也即围绕中心议题进行细读,这样的群文阅读方式才会更加有效。这也就解决了单纯的孤篇阅读容易造成佐证不利的弊端,群文阅读的方式配以精度细读的方法,就可以将最重要、最难处理的教学点挖深挖透,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当然,虽说这样选取的都是小点,但要实现对小点的深层次的理解也是不容易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探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激发更多的思考火花,不断将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第三,可以辅之以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设疑手段。无论是用技术辅助教学,还是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深化思考,本质都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于群文阅读的兴趣,实现教学目的。就技术手段而言,现在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也是一股热潮,为包括群文阅读在内的许多教学手段的改革都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我们在文言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也要学会借鉴利用,比如通过多媒体模式可以更好地展示《狼》的故事以及其他文本的内容,避免单一文字的枯燥性。在对《狼三则》里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时,可以展示关于狼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对于狼这种生物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全方位形成把握狼这一动物的特点,这样也就更好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就设疑手段来说,就是指用疑问的语气引出需要比较的文本,比如在学习完《狼》后,教师提出屠夫有什么特点,如果狼遇上的不是“屠夫”,而是一个“老好人”,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由此自然引出《东郭先生与狼》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这样的过渡也更加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再如我们指出,如果要让学生明确《狼》中关于野狼所代表的恶势力、恶人的象征意义,我们引入了《梦狼》进行群文阅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讲解《梦狼》时也设计相关的问题,类似白翁外甥的衙门和白甲的衙门有什么区别?各自呈现什么样的景象?最终两个人又有着什么样的结局?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思考和讨论中明确白翁在梦中来到衙门里看到的到处都是凶猛的豺狼,高台上也有很多白骨陈列,过了一会儿,一只狼跑了进来,嘴里叼着一个死人,而当两名身穿金色盔甲的猛士破门而入,一言不发地把白甲捆起来后,白甲变成了一只凶猛的老虎。此时再设疑:作者为什么这么设置?这样设置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设置成变成虎狼的形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很明显地得出其中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这些贪官墨吏都如豺狼恶虎般凶狠、贪婪、毫无人性,这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常用象征手段,由此再反过来理解《狼》中的象征性意味,就能够更好地延伸学生的思考深度,同时问题的设置又很好地带学生进入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实现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的篇目大多篇幅很短,很多还都是节选,如果我们硬生生地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塞到单一篇幅当中,有时候会显得特别生硬,这就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群文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阐述了群文阅读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后,又以蒲松龄《狼》作为案例详述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化对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展示了群文阅读的部分应用方法,可以在其他篇目的相关教学当中借鉴。当然,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性,要根据不同的篇目灵活选择相关的文本和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同时也要把握群文阅读的“度”,既不能徒有其表,又不能滥用泛用,具体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闵倩《化木为林 撒下不一样的绿荫——核心素养视阈下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探析》,《作家天地》2021年第24期。

[2] 许月婷《统编本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3] 欧阳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26期。

[4] 赵鑫宇《“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苗盼盼《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教育探索》2019年第6期。

[6] 彭杰梅《“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