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作者: 李云霞

摘 要:面对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写作教学的现状,笔者通过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大胆尝试和探究,认为教师可以在创新作文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作文讲评方式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方面推进写作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能力 激发兴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高中生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是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而且写作是以思维为核心体现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表达活动。所以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部分。但是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或不进行写作教学的落实。片面认为作文是学生的天赋,根本不是后天教学能培养出来的。而笔者通过多年来在教学中的实践,在课堂教学细节中的渗透,大胆尝试和探究,挖掘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潜在的写作因子,认为教师可以在创新作文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作文讲评方式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方面推进写作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

一提到作文教学,教师们习惯地认为:是不是一学期课表上安排几次作文课,或教师应该专门上几堂作文课,或教师布置足够的作文训练,就是作文教学。错了,这只是作文教学基本部分中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机械地把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只是把作文教学基本部分中的一部分当成作文教学的全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这样错误的认知:作文和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无关,平时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小语段赏析,生活中的事物都跟平时的写作无关。这样,学生渐渐地就把作文孤立起来,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想法,缺乏了表达真实想法的欲望,缺失了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我认为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系列改变,来帮助学生提高对作文教学的认知。

(一)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积累素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前3分钟的高效利用。高一第一学期课前3分钟组织课前演讲,内容主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刚入校的新生,课前演讲主题不定,学生自主选材,内容只要健康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有家国情怀、符合高中生的正确价值观即可。发言要求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第二阶段规定主题,以励志故事或名人趣事为主,借助教材和当地文化特色,以专题形式确定主题人物或主题,要求学生要表达流畅自然,能吸引听众,调动学生的情趣。并让听众做客观评价。这既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有好的励志文章或新闻热点话题,也可以穿插其中,形式可以是观看视频、教师独到的讲评等。师生合力,其利断金,坚持一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好多素材,而且积累素材的兴趣非常浓厚!高二两个学期的课前3分钟主题以名言名句、诗词名句、红色经典等的赏品为主,形式灵活多样,提倡PPT展示、板书展示、情景剧展示等,激活了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而且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涨!

寒暑假是高中生阅读的最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梯度性地给学生安排阅读书目,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开学以后一定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心得。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适时引导,巧妙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和文学界更多、更好的思想渗透在评价语中,传达名著的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代表性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赏品名著的雅趣。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表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就应加强。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怎样斟酌词语,恰当表达思想?怎样巧用名句表达常规想法?……课堂上,有时候因为一个学生的用词欠佳,使师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因为一个不经意的插言修改,令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时候因为一个哲思句的准确引用,让一个学生瞬间感到无比自信;有时候因为一篇简短的练笔文字,将课堂推向高潮。

例如,在学习《嚼文嚼字》一文时,我举例苏轼黄山谷论试中的诗句“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请在横线上填“摇、映”“扶、失”等恰当的词语,使诗歌意境更丰富。学生们充分展开想象,答案丰富多彩,诗歌意境分析异彩纷呈,语言表达妙语连珠,教室里不时响起掌声。所以,在日常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比专门上作文课效果要好。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化训练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题辞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作诗和现代人作文是一样的。古人熟读诗歌能仿写出诗歌,学生多读美文佳作,也能写出好的作文。于是,我阶段性地给学生推荐佳作例文,要求学生反复读,读到能读懂文章的章法要义,读到能说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读到能讲出文章的思想精髓。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行文特征、感情表达、语言辞藻。再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加以运用,通过高一高二两年的积累,我所带的班级每年语文成绩都比同级同学科的平均分高很多。

二、在面批讲评作文时点破写作瓶颈,打破学生的写作盲区

对于作文的批阅讲评,有的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批细改,如按照高考的硬性标准,写上批语“选取角度独特”“立意高深”“辞藻优美”“事例新颖”,等等,并且打出高考标准分值。可是这样的辛勤付出收效不大。因为学生不但不理解批语的含义,不知道自己的作文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反而逐渐产生对写作的厌烦心理,不喜欢写作文。而有的教师工作繁忙,课余时间有限,批阅作文时不仔细阅读,只是在作文最后直接写一个“阅”字,草草了事。这样虽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却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重视他们的作业成果,进而产生“教师不重视,我也不重视”的应付心理。把写作文当成完任务来完成。

而我对于作文讲评采取以下做法:

(一)面批作文

完成一次作文训练,先当堂面批作文写得快的同学5—10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时间,又有利于写得快的学生当堂改正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次作文训练,学生争着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并得到面批的机会,探讨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或写作文时的困惑。然后再利用自习时间或课间面批20个左右学生的作文。这样轮流循环面批,一学期每个学生都能有面批三次以上的机会,使学生每次作文训练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的文章中优点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下次作文训练时如何避免。所以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二)学生互评

通过学生互评,学生不仅有自己纵向的比较,也有和同学之间横向的比较,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互改作文时,教师要求:1.仔细阅读同学的作文,找出文中的错别字、有语病的句子,加以修改。2.标注出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和典型素材借鉴学习。3.写出三条以上评语(两条以上的优点、两条缺点)。这样既达到了指出问题提升自身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借鉴了同学的优点,扬长避短,简洁的评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好的作文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标准。

(三)范文讲评

或选取学生的一篇、两篇作文集体讲评,或教师写下水作文率先垂范。教师当堂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修改。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意识。

三、在日常作文训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三能力”

(一)注重审题立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考试中心的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两道作文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都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来命制,旨在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审视现实问题,训练学生审读材料的审题能力,通过论辩梳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针对一件具体事实的思维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要求“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材料中人物:父子俩。逻辑关系:父与子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三字信中,除了“钱”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选择角度:从儿子角度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尊敬、孝敬父母。

高考就是将思辨能力这一因素融入人才选拔之中,只有有侧重点的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注重构思组织材料,提升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高中生写作文的通病是单线型结构。作文内容往往事无巨细,平铺直叙,反复交待事件的起始经过,面面俱到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直线式地向前推进情节,这就是所谓的文章单线型结构方式。这样的作文平淡无奇,老生常谈,好的思想、好的材料得不到高效发挥,写不出有特色的好文章。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注重线索、场面、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

1.精心安排线索

线索的类型一般分为实物线、人物线、情感线、主题线等四种。并且线索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材料的纽带。它体现了各个场面、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能体现作者的思路。当学生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时,就要首先考虑怎样安排一条贯穿材料的线索,并以之连缀各个场面,将情景与材料组合成有机的意境。否则写作文时无线索思路,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效果不会好。

2.巧妙设置场面

一篇文章重点写好两三个场面就行,但是这几个场面如何剪辑组合,如何安排次序,怎样详略叙述,采用哪个叙述方法等,都要精心构思设计。场面如能设在关键处、动情处,就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场面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3.“稳”中求新

我们在实际写作中常会遇到十分熟悉甚至写过的题目,而这类题目总是容易让人沿用旧的故事和人人皆知的观点以求“稳”。或教师批改一次作文,一个班级五六十人,写出的作文就两三类,题目相近,内容相似,就连所用的材料也基本一样,教师批阅作文觉得枯燥,没新意。其实,作文太“稳”就很容易出现老面孔、老调调,让人生厌,这是个性作文的大忌。只要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求变求新的想法,就能跳出常规思维,摆脱平淡老套。因此,要想文章进入“个性发展”的层次,就要力求“稳”中出新。在平时作文训练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求变,就能写出有新意有想法的好作文。

“稳”中求新须做到“三要”:

(1)思想要敏锐

思想陈旧难以跳出旧框框,也就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只有思想敏锐的人,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笔端常有新“泉”涌出。能否捕捉新材料,则是衡量思想敏感度的一把尺子。

(2)思维要多向

面对一道作文题,要多角度地思考立意,然后进行比较筛选,力避众说,这样就能新意自出。有时甚至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摄取新颖的观点或主题。

(3)挖掘要深入

在一般立意的基础上,要向纵深处多角度挖掘。这样,即使是陈题,也会出新意。

例如2020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材料中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鲍叔牙和管仲四人。可这四个人,两个方面(正面看法、反面看法),提出7个观点:①齐桓公的机智、肚量、纳谏、任贤等正面立意;②管仲的才华贤德、锐意改革等值得学习;③鲍叔牙的知人让贤、甘当绿叶、益友等精神在当代社会应当发扬光大;④三人命运共同体,互相成就;⑤选择三人中的某一个人反面论述;⑥从整则材料的反面角度立意,如果没有其中一个人的贡献,历史又将如何?大胆想象,构思立意文章。⑦选择兼顾其中两人构思,跳出常规思维,大胆设计,巧妙构思,也能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文章。

(三)注重书写规范要求,提升学生书写成文的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书写一手好字,犹如一个人长了一张漂亮的面孔,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而现在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歪歪斜斜,犹如“草上飞”,甚至错别字成堆。看部分学生的作业犹如看天书,难以辨认,对学生字迹整洁的要求已形同虚设。高考作文阅卷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量大时间紧,规范书写是必备的基本能力。所以需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规范书写,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做了大量的尝试,希望一些做法对读者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向慧《关于提高高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课外语文》2020年第3期。

[2] 周旦《以课外阅读促进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7期。

[3] 杨丹《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当代旅游订阅》201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