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李红 徐亮

摘 要:红色文化植根于抗战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战士用他们的故事、鲜血为我们谱写了一段又一段让人敬畏的历史,这一段被封存在历史长河中的红色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紧密关系。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还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宣扬正确的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为此,本文从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以及红色标志四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红色文化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14

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性,改版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很多与“红色文化”有关的课文,这些文章中的革命先烈,他们所处的时代像一台放映机一样,可以让小学生在脑海中重现这段壮烈的历史,激发小学生爱国、爱民族的情怀。同时,新课改之后,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也提出了要求:“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是迎合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选取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经典案例,希望可以给同行业的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历经漫长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相比较来看,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与更加旺盛的探究欲望,但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并且心智仍处于懵懂状态,因此更加容易受到一些歪风邪气的侵扰。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中,将更加有利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学生懂得如何筛选信息,在他们周围形成一道保护屏障。而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此为着力点来落实道德教育,将语文课程与德育紧密结合,从而将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事实上,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非常多的优秀课文,例如《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教育者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将课文中所描写的革命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懂得我们当前的幸福生活与和平年代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英雄事迹的视频片段,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堂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可以直观理解革命者不畏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只有实现精神与思想层面上的知识迁移,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至关重要,决定了未来的人生之路是否能够走得更加顺畅。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德育优势,教育者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改进思维与行为上的不足。而通过将红色文化引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健全人格。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由于很多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因此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自私、自卑、懒惰的不良心理问题。而通过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敢于担当的重要性,并且在优秀红色文化中吸收正能量,学会感恩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此外,当代小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是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时,部分学生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并且对家长和教师有着过高的依赖。针对这一现象,教育者在渗透红色文化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避免进行强制性灌输。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并在日常语文课程中穿插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学生介绍红色文化对自己的帮助。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渗透红色文化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目标,那就是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我们当前的和平年代,似乎幸福生活与优渥的物质条件是与生俱来的,这使很多小学生丧失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红色文化的接触也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但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语文教育者需要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小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理解红色文化。

教育者应当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教授《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向学生播放关于白求恩治病救人的视频片段,并引发学生展开深层次思考:如果你就是处于战争年代中的白求恩,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共产党员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通过此种感同身受式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吸收红色文化,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影响。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措施

1.“红色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活的面貌。如今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历史环境中,长期的安逸心理容易让他们滋生思想上的惰性,或者被一些外来文化所影响,产生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当代历史环境有差别的红色历史,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红色历史特有的背景,带领小学生重温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的教学中,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举国欢庆的场面,其中包含毛主席阅兵等一些重要的画面介绍。这一段红色历史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那一天开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国人开始自己当家做主。国庆欢呼的场面与中国人奋勇抗战流血牺牲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或者播放一些现代的电视剧片段,带领学生们回顾那段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回忆的重要画面。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共鸣。同时,在欣赏这段红色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面描写开展同步阅读活动,利用画面的视听效果,震撼小学生的心灵。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为了新中国成立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如炸碉堡的董存瑞、年轻的刘胡兰等,利用这些画面说明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提醒小学生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2.“红色人物”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的德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本中选一些“红色人物”形象作为开展德育的引导者,组织小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引导小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某些高贵品质和精神。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课文内容围绕着“雨来”这个人物展开描写,重点介绍了雨来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刻画了小英雄雨来英勇机智、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分析雨来的人物形象也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对雨来这个人物做出重点详细的分析,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雨来”的人物特性,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这部分的分析中,可以选择课文中描写雨来肢体动作和神情的一些语段进行推敲,帮助他们学会从人物描写中剖析其内心的变化,并引导学生们从雨来身上发现勇敢、机智、爱国的情感。

同样道理,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还有一篇《黄继光》的课文,文章的内容与标题一致,重点介绍了黄继光的伟大事迹。在对这个人物的讲解中,除了课本中黄继光牺牲的片段,语文教师还可以从课外收集一些与黄继光有关的历史资料,凸显这个人物身上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人物的个体形象都是促使小学生形成坚定革命信念的榜样,利用红色人物的渗透学习,可以让小学生感悟语文教材中蕴含的革命理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红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喜欢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相同爱好之一,同时,故事教学法也是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整体的分辨和认知能力还不健全。所以,在向小学生开展某一类德育的时候,可以尽量选取一些他们容易理解的素材。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故事的文本类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德育教学模板,教师可以通过“红色故事”的渗透帮助小学生去感悟和理解一些故事背后的道理。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中,文章内容以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背景,介绍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同行的小战士体力不支,大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班长为了救小战士的命,在草地上钓鱼充饥,可是他自己不舍得吃,最后牺牲在草地中。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老班长”这个人物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他身上也存在着很多值得小学生学习的高尚品质。在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情景剧”的表演方式,组织班级中的学生以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象,与教师一起将课文内容改编成一个情景剧。学生们可以自行制作一些头饰、道具,演出开始后,高度还原《金色的鱼钩》中出现的故事情节,从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演绎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演出结束后,播放红军过草地时的影像资料,烘托演出的艺术效果,并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看感言。在这个环节中,语文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是因为不喜欢吃鱼吗?”在这样的授课环节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事迹,还能利用这个红色故事,引导学生们明白“老班长”对战士的关爱之情,也从他们身上让小学生感受到革命英雄乐于奉献、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品质。

4.“红色标志”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文性的特点相对较为突出,很多学习内容的设计都包含着一定意义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红色文化元素,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课外教学资源,组织学生一起从表象去分析其背后隐藏的丰富含义。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环节中,这是一首诗歌体裁的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一个乡村小学生的口吻,通过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孩子想去首都北京的迫切心情。同时,课文也传递了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出现了一些与首都有关的插画,语文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外资源”拓展的方式展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是北京的代表建筑,也是课文中小学生想去的地方之一。教师可以借助文章中出现的地名,将有关“红色标志”的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天安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面有各种“红色标志”,教师可以从这些“红色标志”入手,组织学生们学习红色文化。例如,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讲一讲我国的国徽背后的故事,以及每一个红色标志在设计上的特殊含义,再从五星红旗讲到红领巾等。在这些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们自行说一说他们对这些“红色标志”的理解,然后通过影像资料,观看老一辈革命家与“红色标志”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些红色标志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小学生明白我国的国旗、国徽等的内涵,并且成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属于我国德育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提学生的德育素养,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效果,还应该深入挖掘语文内容与红色文化之间的渗透互动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红色文化”凸显各种价值观,创设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解读效果,并从红色文化的学习中深刻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从小树立好好学习、为国效力的伟大志愿。

(李红,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徐亮,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本文系赣榆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统编版教材中“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h2021-068。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1年度立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R-9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