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作者: 康婷婷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搏击教育之长空,培育社会之幼苗。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15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般是以“热爱大自然”“人间真情”“爱国情感”等部分组织教学,每一个单元当中又包含独特的细节和内涵。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力量,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紧抓字词,解读文本内容,结合我们的生活,发现育人的素材,以点带面,尝试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需详细观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尝试通过形式多元的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实现高尚品质的逐步完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所带来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的德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也被要求落实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其中语文学科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学科,但是由于早期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工具性,也就是针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底蕴。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天然优势。有关立德树人的文件指出,立德树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承担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在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达成道德品质的建立。在教育中,立德树人体现了现代德育观念,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不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和文学修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这些都有传递价值观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存在的问题

在谈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之前,还需要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大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总会将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且会盲目认为考试成绩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直接挂钩。这也使得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无暇顾及德育的渗透。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时,总是太过单一和表面,并没有就其文化内涵展开探讨,学生对于德育内容往往也是一知半解。这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关系,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将德育教学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理解程度,有效地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学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渗透汉字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汉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为了借助汉字教学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汉字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愉快的课堂体验中实现文化认同。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人”这个汉字的时候,询问学生这个汉字看起来简不简单?学生纷纷响应,表示看起来很简单。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表示这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把它写好却不容易。这就跟我们做人一样,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想要成为一名受到他人认可、尊重的人,并不容易。我们不仅需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学习、工作),也需要以正直、善良、勇敢等品质武装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在教师的讲解和引领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汉字的认知和了解,也凭借汉字背后的德育建立起“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意识和主动性,能够将教师提及的高尚品质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借助汉字实施德育,更多的意义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的汉字文化,将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从而通过落实汉字教育实现立德修身树人。

汉字正确书写的教育和指导也可以说是教师对立德修身树人的重要教育机会。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坐”这个汉字的时候,询问学生观察汉字能够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这是“两个人”一起坐着。有的学生表示这个汉字很对称,说明我们要坐有坐姿。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并询问:为什么是两个人一起坐在这里?有的学生表示我们需要朋友,所以是两个人;有的学生表示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帮助、都需要帮助朋友,这样才能够快乐;还有的学生表示我们坐在这里,如果仅有一个人,有可能摔倒,但是有一个同伴,就会很稳定。教师赞赏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示独木不成林,只有与自己的朋友、亲人互相帮助,才能够“人多力量大”,继而完成伟大的事业。这样,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写字,不仅可以让学生完全知道字的基本结构和具体的书写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完全了解集体的重要性,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和目标。

(二)渗透文本解读,落实立德树人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的,并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由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最基础的教材入手,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进而将立德树人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教材中所传达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卓越的思想品质。

例如,在教学《过零丁洋》这首古诗时,可以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文天祥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每个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得到这是一首爱国诗,讲的内容是文天祥在兵败之后被俘,拒不投降,在过零丁洋时,有感而发,作此诗,以明志。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们深受感染,更容易理解文天祥的诗意,体会当时文天祥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他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引发学生的共鸣,能够将文天祥视为榜样,将爱国之心更好地融入内心。

(三)渗透习作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习作是引导学生从口语表达的方式转向书面表达的一种教育。俗话说我如其手写我心,文如其人。学生的习作其实就是他们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具有崇尚美、弘扬美、展示美的意识和理念,要注意向学生多传递美的正能量。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看待,将丑恶的可能性最小化。

在“环境保护”这个主题的写作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小学生,面对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表示,我们应该制止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有的学生表示我们应该报警,请警察叔叔把这些坏人抓走;还有的学生表示我们应该向相关部门举报,使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受到惩罚!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开始帮助学生明确:“当环境遭受破坏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鼓励他们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学生不仅在习作中实现了写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也切实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能够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品质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当中。

(四)渗透朗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也起着主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表达,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进而可以实现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意蕴,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体悟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伟大抱负,在朗读中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和目标。

1.创设读书情景,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读书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所以如果要想发掘朗读教学的立德树人资源,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带着丰富感情进行读书。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程内容,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自发去参与朗读教学当中,由心入境,由境入情,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行朗读时,便容易引发共鸣。

譬如《卢沟桥烽火》一文中,处处饱含深厚的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解放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但由于学生并不是很熟悉那段历史,不可能很清楚地了解祖国那个时代所受的屈辱和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课文中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此时,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声音和语调向学生讲述了作品的历史背景,讲述了祖国在那个时代所经历和遭受的苦难和屈辱,此时,教室里早已静下来。接下来,我惊讶地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似乎都流露出愤怒之情,我清楚地知道很多学生原本平静的内心已经有了波澜,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每一次课文朗读中,学生激情澎湃,与其说是学生在读这篇课文,不如说他们自己在呐喊,如此对这篇课文核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目标。

2.开展读写训练,开展德育

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阅读,并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与内涵之后,引领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完成德育。

以课文《桥》为例,在引领学生阅读全文、感受思想之后,教师询问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表示老村长很伟大,自己很敬佩他;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也要成为像老村长一样的人,在关键时刻无私、勇敢;还有的学生表示老村长值得我们敬仰,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续写。在续写中,有的写出老人儿子日后的成长以及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有的学生写出了老村长的妻子受到村民的照顾,得以安享晚年。由此,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将老村长的精神铭记于心,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无德之国不兴,无德之人不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方向和价值取向是国家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多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试着从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和发展特征入手,发掘一些阅读教学中的优质资源,让阅读教学的德育功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把握好机遇,实现德育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求知中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

(五)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学生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而且是培养学生审美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职责,充分认识到德育教学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内涵,进而有意识地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这一点也需要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总体要求。不仅是教师要将立德树人渗透在教学中,自身也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要具备优秀的师德,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情操和优秀品格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发挥自身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养成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晓光《当前小学和初中语文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如何指导阅读教学策略》,《中国英语教师》2018年第S1期。

[2] 林芬珠《新课程教材阅读课程的发展背景及其影响下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数字阅读的结合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关系探究》,《小学教学方法研究》2015年第2期。

[3] 陈金春《全国小学九年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管理方法案例探究》,《学周刊》2015年第17期。

[4] 隋春梅《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以〈彩色的非洲〉一课为例》,《教育信息技术》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