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课程”教法策略探讨

作者: 王芳

摘 要:“一文一课程”教学,由一带多,立足课文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的整合渠道,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素养。本文以《乡下人家》为例,就“一文一课程”教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一文一课程” 教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17

叶圣陶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对于课文教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孤立地教授教材上的课文,需要树立课程观思想,引领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广阔的空间。

“一文一课程”是指围绕一篇课文来展开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参与求知活动,实现认知、情感、态度的养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摈弃传统课程中读、写衔接模式,以问题或主题形式,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参与阅读、搜集和探究,衔接课堂与课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解读课文时,要从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兼备的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过渡,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一、把握内涵,语文走进生活

“一文一课”,就是建立在一篇文本基础上,由此展开主题式教学,带领学生探究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充分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语文学习中收获丰富情感,端正人生态度,获得人文素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设计,往往将听、说、读、写融合在课堂上。学生并未真正走进课文,也未能从言语实践中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一文一课程”利用主题展开阅读、交流、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堂下,充分整合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空间。事实上,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视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宽广的教学视野,拓展学生言语实践领域,便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学互助。“一文”是课程知识建构的基础,“一课程”是对多种学科知识的挖掘与延伸,将相似或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捆绑,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素材。也就是说,“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教师要引领学生立足“一文”,展开深层阅读和学习。

在教学《乡下人家》时,该文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景,从字里行间读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朴实、自然。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述,为学生展现恬静的乡村画卷。从阅读中,可以真切地感知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喜爱,歌颂与赞美之情。如何认识该文的主要内容?如何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对该文的讲解,单纯依靠“一读二品三悟情”教法,显然抓不住教学重点,也无法让学生激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乡村”是课文描写的对象,学生在认识乡村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的生活趣事。为此,在“一文一课程”背景下,我们以“体验乡村”为主题,带领学生从阅读中去认识乡土生活,去感知乡村的田园变化。鼓励学生走进乡村的田园,从乡村生活中去畅想过去、现在和未来,多个视角来解读乡村,才能让教学更有深意。

二、立足文本,整合主题内容

把握好“一文一课程”的内涵,就是要围绕课文展开主题式学习。如主题阅读活动、主题访谈活动、主题研讨活动等。不仅要学习课文知识,还由课内走向课外,探寻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在《乡下人家》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诗情画意的美景,质朴自然的生活,要想为学生展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需要从课程设计上,既要立足于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和学习,还要加以延伸,围绕主题展开学科探究和实践,升华语文教学。

课文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带领学生沿着主题开阔阅读视野。关于“乡下人家”的内容不胜枚举,怎样让学生去认识、感知异彩纷呈的乡下生活呢?我们收集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素材,介绍“农家乐”的乡村产业,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谈起,让学生畅想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一文一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组织是关键,要立足语文课程观,将听、说、读、写衔接起来,实现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实践、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结合“一文”,聚焦相似的主题,从电视热播的真人秀“向往的生活”节目导入乡村图景,欣赏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视频。然后,围绕“乡村”主题,循序渐进地揭开与“乡村”相关的知识点。为丰富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乡村,去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一文一课程”教学,所呈现的内容是多样的,但不能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循着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步骤地推送,带领学生从这些内容中,逐步培养综合性学习能力。比如,结合“乡村”主题,我们可以拓展与乡村有关的采风活动,增进学生的乡村情感。

三、展开联想,探究田园美景

由《乡下人家》中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写,让学生展开联想,去体验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村的田园美景,可利用直观画面来呈现。引入热播剧,展现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面对田园,引发学生的思考,城市人回归乡村,追求的是什么?对比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理想,请同学们思考,现代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原因是什么?由社会现象引出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知“乡下人家”的人文意义。

“一文一课程”的实施,要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而不是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各类知识。对“乡下人家”的趣味生活,围绕课程脉络,循序渐进铺展开来。接着,阅读“乡下人家”,围绕课文中所提到的“找那个你最向往、最喜欢的一处风景”,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对于文中所描绘的乡村生活,自己最喜欢哪里。每个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感知都不同,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学生的想法,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呈现在黑板上。学生了解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也从中获得了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向往“乡下”生活?他们向往的是什么?从阅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由此,让学生聚焦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脑海中去布设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

对课文,还要由一篇延伸多篇。我们在“乡村”主题阅读活动中,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乡下人家》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些与乡村相关的文学作品,梳理与乡村有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这些乡村题材,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如有学生想到了《村居》,由诗歌展开联想,从诗歌中体会田园风情。有学生想到了《采菱姑娘》《学箍桶》等作品,了解到更多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趣闻、轶事。在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讨论中,乡村生活的美丽图景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

四、聚焦调研,走进现代乡村

阅读“乡下人家”后,由“乡村”主题指引学生去认识和体验乡村生活。今天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我们跳出课文,聚焦现代乡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乡村,走向城镇化,原来的农田,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我们在问题引领下,请学生们跳出课本,将目光聚焦于当代乡村的生活图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代乡村的面貌,去发现和说一说自己对乡村的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理性、客观地评价身边的事物。

我们以走访“乡村”为主题,尝试由学生自己去观察乡村,去发现乡村,去体验乡村生活。以“乡村”调研活动为主题,引领学生自己去收集与乡村建设、乡村生活相关的资料,每个小组设置组长,各组自行确立调研内容,可以是乡村图片、乡村新闻、乡村建设等。围绕现代乡村,让学生讨论对乡村的感受,发现书本中未曾提及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主题调研,涵盖的知识面很宽,学生从调研中有了自己的深刻思考与认识。学生在自主调研中,加深了对乡村生活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还从现代乡村里找到文中未提及的事物。如有学生结合乡村房屋图片,对比过去与现在,以前的农村土房子、草房子很常见,现在乡村的房子都是砖墙、混凝土,还有洋房、别墅等。从这些对比中,学生对乡村的巨大变化发出感慨。学生通过自主调研活动,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巨大变迁。由此我们提出问题:未来的乡村会是什么样?有学生从网上收集到新农村建设的实例,一些乡村通过建设木制牌楼,挖掘乡村的历史,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读《乡下人家》,到了解新农村建设,从认识乡村生活,到思考未来乡村变化。单纯读课文,对乡下生活的感知多限于浅层,借助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课文里没有的东西。“一文一课程”让看似遥远的乡村生活,以别样、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让学生从乡土调研中体会到乡村的巨大变化,体会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从课文走向课外,让学生从“一文一课程”活动中,超越书本所描绘的一词一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农村的新变化,感受中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

五、强调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从“一文一课程”教学设计上,除了解读课文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塑造。语言的学习,要强调学生情感的生成,从语文中获得人文素养。乡村的变化是深刻的,对于乡村生活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适当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读《乡下人家》,展现乡村生活的美丽画卷,激发学生对乡村的向往之情。同时,围绕“乡村”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后,以分组方式引入“乡村畅想”主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与乡村有关的手抄报。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统筹下,提炼和确定手抄报的主题,对成员进行分工,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构思能力、创作能力。

如某组学生设置的“新农村”主题,描摹了未来的乡村生活。在新农村,房子与绿地相互融合,别墅很美,门口有垃圾分类箱,有乡村智能机器人负责农产品的采集、配送。在田间,所有的农活由现代设备来完成。有自动浇水的,有种植蔬菜的,有操控台,可以根据需要完成播种、管理、采摘、分类、仓储管理。农村中的人们,可以在家里操控机器,对田园的农作物进行管理。从学生们的畅想中,美丽的乡村生活,与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战略不谋而合。从语文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得以激发,美丽的生活需要自己动手去创造。从乡村振兴战略延伸与乡村建设有关的政策,国家对乡村经济的重视,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广大学生要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用努力和奋斗来抒写担当精神。

六、不断反思,丰富学习渠道

“一文一课程”教学,在教法上并非固定模式,而是强调课程的多元化建构。一篇课文,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围绕“一文”,探寻与之相关的同主题内容,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

在《乡下人家》一文教学中,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展现亲切、自然、和谐、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二是抓住乡村生活的主要场景,从最普通的事物描写中,展现乡村的特色。三是品鉴文本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积累精彩语段。比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句中的“装饰”,原意为修饰,作者却将“对比”手法融入其中,将瓜、藤、叶等色彩,与石狮子、大旗杆对比,来烘托农村生活图景的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家小园,更彰显了乡村的质朴与自然。同样,在感悟乡村生活的美景中,还要抓住语言表达的独特意蕴。从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揣摩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对于农村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妙用对比、拟人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总体而言,对“一文一课程”教学的实施,需要处理好三点。第一,要体现课文与生活的关联。重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课文阅读延伸到生活体验,从生活场景中来反思阅读。学生对生活是熟悉的,生活中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阅读中,借助“乡村”主题调研活动,更好地让学生走向乡村、走进自然,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二,要创设实践性课程活动。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要与实践相连。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要将“知”与“行”衔接起来,在活动中推进学习。第三,要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一文一课程”的建构,是系统性、综合性活动的集合。学生从主题探究实践中逐步走进文本,领会文本的深意。

总之,“一文一课程”教学从课文教学拓深到课程整合,立足课文,延伸更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合作、交流、探究中沿着课文“主题”,丰富认知,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由课文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向乡村,融入自然,体会语文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学生拥有课堂活动的主动权,在观察、思考、发现中获得成长。同学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所思所想,转化为具体而多彩的手抄报,从中拓宽眼界、深化认知、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先锋《走进核心素养:中小学语文课程百年流变》,《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第4期。

[2] 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3] 阿妮尔《让孩子轻松扎实学语文》,《江苏教育报》2021年第1期。

[4] 邱彩萍、李文文《一文一课程:从教课文到做课程的跨越》,《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