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丽

摘 要:随着生命教育观概念的广泛流传与普及,完善了教育的意义,要求学生要不断尝试超越自我,追求与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特征与内涵。因此,开展生命教育观的教学得到重视与认可。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教学为案例,将生命教育观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人文与生命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初中语文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27

语文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特点,对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无法结合时代发展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生命教育观理念的渗透与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十分不利,导致学生抗压能力不强,无法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生活与学习。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与作用,为学生日后健康成长与学习奠定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命为基础,对其相关内容展开教育的过程,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人们不仅要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还要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以及独立自主发展,然后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对生命的呵护、关怀与感恩等,从而获得内心深处的和谐,创造出幸福生活,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追求的方向与目标。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主要通过专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既可以促进生命教育与学科之间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满足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的学科,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中掌握所学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让学生的精神获得良好发展。因此,将生命教育观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与生命相关的教学素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优秀的人文内容,通过体验与领悟,将其融入自身思想观念中,便于学生在日后生活中加以运用,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意义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得到足够重视,课时安排十分充足,这就为生命教育创造了充足的时间与条件。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展示学科生命教育的优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生命教育进行渗透,以便学生日后学习。

三、中学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的现状

1.表现

语文课程本身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对于教材本身与教学大纲有着过高的依赖,使得很多蕴含着丰富生命教育意义的千古名篇被当作基本的语法知识来进行教授。学生只能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生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应有的思考。另外,还有部分教育者会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比较密集的语文能力训练任务,导致班级学生均处于机械式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彰显自己的独特感受,因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压制了它的人文性。

2.原因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持续落实,正在无形当中改变着很多语文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习惯。但由于当前正处于新旧教学模式的交替节点,因此仍然有一部分教育者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在日常的语文课程中重训练,轻人文。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态逐步归向世俗。通过深入了解可知,当前的中学语文课程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教育者会在课堂中安排比较密集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表达心声的机会,对于教材中生命内涵的挖掘也相对浅显。事实上,“学而优则仕”一直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但对于优质人才的功利性衡量标准仍然没有消失,这是阻碍学生生命教育观顺利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的策略

在新课改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高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这就需要教育者尽快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之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得语文课程可以同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大重要特征。尤其是在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务必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此为着力点,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教育者需要在日常语文课程中突出有关于生命教育观的内容,并根据处于不同状态中的学生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相比较来看,语文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教育者在规划教学方案时,应当着重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建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于多元文化有着更高的包容度,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的同时,塑造崇高的人格。事实上,关于大德育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应用到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其中不仅包括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涵盖了文明道德的内容。教育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多方收集教学资源,并配合不同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生命教育内容可以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事实上,落实生命教育任务的另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其日后的人生成长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为此,教育者在设计生命教育方案时,要保证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并着重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与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可以在语文课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生命感悟。

1.在语文备课环节中渗透生命教育观

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备课方式实现生命教育观的渗透,结合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设计。在不同地域、环境以及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性,这些属于普遍现象,当面对相同教学内容时,不同教师会有不同见解,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语文备课环节要积极讨论与分享,整理教学思路,并从中获得启发与感触,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例如,在教学《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时,教师通过研究与分析在备课阶段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永久的生命》主要描写作者对个人生命短暂的感慨,然后在正确认识生命之后,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寻找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与想法,并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与生活进行思考。

2.深刻挖掘语文课本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教材中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随处可见生命的气息与影子。倘若语文教师未能在实际教学中特意强调这一点,这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信息则会被学生忽视。因此,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凸显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学会尊重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增强学生解决生命中存在困难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时,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说出自己一生的三个追求,然后再分别展开。虽然作者的一生丰富多彩,但他体会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尊重他人生命,勇往直前,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与分析,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实现生命教育观的有效渗透,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发展。

再如,在教授《热爱生命》这一课时,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为了能够延续生命,与一头饥饿凶猛的狼展开了激烈斗争,并拼尽了自己的全力,战胜了饿狼。通过这一故事,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文章主人公的角色中。让他们了解,对于生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而言,最为宝贵的是生命和健康。因此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能够轻言放弃,要时刻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将希望之火点燃,将生命之光延续。

3.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与沟通,那么课堂效果就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生命教育范围十分广泛,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优异成绩,同时也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将自身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初中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未能设置明确的发展与成长目标,此时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环境日趋复杂,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只有学生对生命具有准确的理解与感悟,才会得到自身的满足与信仰,为前进创造动力源泉。所以,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创造公平、公正、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作者陶渊明有一句这样的描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字面上看这只是对莲花的描写,但是作者在其中也持有对生命的态度,作者创作文章时正处于繁杂的社会环境,却可以独善其身,与社会中的污物保持距离。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深意,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社会上存在很多品德不良的人,他们不劳而获,通过偷窃、抢劫、诈骗等方式获得利益,你们认为这些人的做法正确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此种做法不正确,甚至有些同学还会用“人穷志不穷”的俗语补充说明,在同学们讨论与思考中,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回报,才可以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4.注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

想要实现生命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延伸,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领悟生命的魅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阅读兴趣小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众多与生命有关的书籍,并对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进行感悟,在冰心的《谈生命》中,作者用“一棵小树”来揭示生命发展的规律,将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分析,感受生命的珍贵与伟大。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联想生命,并通过自身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渗透生命教育观,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是响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改而采取的策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挖掘语文课本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与重整,突出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尊重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燕《生命教育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课外语文》2021年第2期。

[2] 龚采舫《生命教育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6期。

[3] 何毅《生命教育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4] 俞淑兰《刍议生命教育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张丽,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