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米油盐中的语文味儿
作者: 孙莉摘 要:“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句话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催生了文化,这是中华先民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饮食”与“文化”自古以来相依共存。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表达。但现在的初中生生活视域狭窄,普遍缺乏对多姿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深入感悟。随着“食育”走入中小学课堂,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块新阵地。
关键词:食育 初中 读写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诸如肥胖、发育提前等与饮食相关的问题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同时,由于挑食等原因,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低下的孩子也不在少数。食育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劳动观念、农耕教育、节约意识,乃至传统文化传承融为一体,跨越教育学、营养学、传统文化、科学等学科,涵盖了生命、自然、感恩等人类通识文化,成为令孩子们身心健康、精神富足的教育,这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
同时,对于升学率的追求与竞争使得每个家庭的压力巨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窄,慢慢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不食人间烟火,逐渐成为“书本的奴隶”“学习的机器”。如何在“食育”背景下,创造一条自然便捷的途径,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接触社会、深入生活,让“生存与生活”“生活与读写”建立更紧密、多元的联系,让孩子们乐于在人间烟火气中生发一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关护他人的悲悯之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将这些生活中的观察、体悟用于写作,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领域。
一、遵循“食育”主线,叩开读写之门
每个季节、每个节气都因其独特的气候而生发特有的风物,这也就决定了人们的餐桌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如果能以时间为线贯穿四季,交汇以饮食、融合以文字,带着孩子们顺时而动、顺势而为,那将是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平常却又生动的记录。而把这个时间线交给“二十四节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指向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具体深入地了解“二十四节气”,更重要的是让“二十四节气”与“食育”相衔接的同时,与阅读、写作(文学创作层面)发生联系,我选取了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用他来作为我们的基础阅读文本。这本书在结构上,恰以“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为载体,分章节深入解读与每个节气相关的物候特征、习俗形成、思想延伸、养生方式等。
在叙述风格上,解读每个节气,均会引用大量与之相关的诗词,文学底蕴深、文学气息浓。比如在“秋分”章节中,余世存先生引用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孩子们通过比较,体会到本诗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那种向上的思想境界,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而“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积极探寻“秋季”略胜一筹的热情。他们开始由此生发开来,一起拓展阅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其中有“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我们把这几句作为本季“食育”的焦点,研究与桂花、螃蟹相关的饮食文化,列出“秋季风味食谱”。在烟火气息中游走之时,也拓展了阅读领域,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他们开始去搜索更多的“秋季味道”,书写属于自己的“秋季印象”,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秋季文集——《味蕾流连在秋季》。
再如“谷雨”节气,我们一起阅读余世存先生的文字:“这是一个令人左顾右盼的季节,民谚有‘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等说法,即是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春色。”在这个百花盛开的春季,我们去探访各种各样的花儿,去品读关于春花的文章。一边品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槐花》、李汉荣教师的《槐树记》,一边完成有关槐花的阅读理解——《生命的智慧》,一边网购新鲜的槐花,制作“槐花饼”,“槐花蒸菜”。最终全班出版了一本文学小册——《春季槐想》。
以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为基础阅读文本,以其中的“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让孩子们在古今共有的时光隧道中,随着节气的变化,去经历、比较、反思、创作,收获颇丰。
二、整合“食育”资源,创设读写情境
在“食育”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将课程学习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多角度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从而实现活动的多渠道融合,多效果呈现。在此过程中,多种读写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生活、有体悟、有生发、有收获”。
1.融合校内活动,彰显文学韵味
学校的“食育”教育,主阵地之一是“二十四节气班会课程”。班会课程贯穿整个学年,通过多种模式引领,展开主题式探究与体验。在班会课上,大家一起去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首传唱千古的田园牧歌,领悟节气的奥秘与背后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在“二十四节气班会”中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季节的味道”环节。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结合养生知识与常州本地风俗,让孩子们识得“时兴菜”,品得“时兴味”。
例如,“春分”至“清明”节气,《时间之书》中写道:“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对农民来说,燕子和春分的来临,标志着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我们在班会课上,启发孩子们去了解顺应这些节气而生长的野菜。分在不同小组的同学,去研究不同的春季野菜:具有清热止血、抗菌消炎作用的马兰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荠菜;历史悠久、药食同源的野蒜……再去寻找与之相关的美文去阅读、相关菜谱去研究烹制。最终,在周末的家庭餐桌上奉上自己的佳肴,并将整个取材、挑选、烹饪的过程写成一篇篇说明文,收录在校报说明文专刊——《野菜志》中。
除了结合每周的班会课程,还利用学校在各大节日时举行的特别活,如“国庆七天乐”中的“小鬼当家”活动、“新年专辑”中的“食全食美”活动等。
融合校内各项与“食育”相关的活动,一同探索美食、一起阅读美文、一同撰写美篇,形成了饮食与文化相融合的一场场盛宴。
2.融合课外实践,体悟自然风味
四方食事,不如一碗人间烟火。现在的孩子身上不缺浓浓的书卷气,却少了许多市井烟火的气息,缺少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丰富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沃土。连接生活,才能让书本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让孩子变得灵动。于是,我们借着“食育”的春风,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在广阔的田野中去寻觅美食,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比如,“清明”时节,我们召集带领学生去小黄山挖掘野蒜,当作班级春游活动。一起去见证散文中所写“在乡下,小蒜的身影寻常可见,尤以耕种的熟地里居多。这厮繁殖能力强,无论是它的地下茎,还是结出的籽实,都可传宗接代,繁衍不绝。一块地里有那么一株两株,不消几年,便势成燎原,遍地皆是。四五月间,它们从茎秆上抽出花葶,越长越高,不久,在顶部开出一轮紫白相间的小花,攒簇在一起,煞是好看”是否属实。接着,我们也在农家乐的灶台上,学着散文中的描述,制作这道乡间美食——野蒜饼,果然“蒜香、油香弥散开来,成为春天最特别的记忆”。孩子们在踏青、采摘、清洗、制作的过程中,也尝到了免费而美味的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大多从未如此直接从自然中获取过食材,从未见识到这样一种药食同材的野菜,从来不知道这平平无奇的小蒜竟然流转在国人千年的餐桌之上,从不曾想过这小蒜还带有阿婆和妈妈的深远记忆。当然,这次活动之后,也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段“野记”。
再如,在“芒种”节气,我们组织去校外进行班级实践活动:采杨梅,烹杨梅汤,做杨梅酒,赏杨万里与曾几的杨梅诗。“年年梅里见诸杨,火齐堆盘更有香。风味十分如荔子,何妨盛著绛纱囊。”且吟且行,让这个原本忙忙碌碌的节气,多了许多诗情画意。我们把杨梅酒赠给长辈,收获了温暖的回馈;我们把冰镇杨梅汤送给自己的教师,增添了师生间的情意。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创作的以“杨梅”为主题的三句半诗歌大赛,还成为一个有趣的开端,从“芒种”节气开始,每逢节气定一主角,诗词传情,兴趣盎然。
孩子们在走出家门、校门,走向广阔的自然后,体悟自然风味,感恩于大自然的宽容与博大。同时也丰厚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厚了他们的人生底蕴,参悟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3.联合家庭互动,充溢至真情味
青春期的“刺猬”遭遇功利性的家长,形成看似不可调和的“亲子矛盾”。我们尝试在“食育”系列活动中去改变,其间充分利用资源,刻意制造亲子互动空间,增加亲子沟通话题,树立父母的智慧形象,凸显孩子无限的创造力,效果非凡。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腌菜”对于许多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充满问号的内容。而对于家长而言,恰恰有了用武之地。在“小寒”节气前一周,我们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挑选腌菜坛子。从测试坛子的气密性实验,到严谨不沾油的腌制流程,再到漫长的发酵等待期,直至最后庄严而神圣的“开坛仪式”。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全程协助、参与,与孩子一起准备,共同经历,完美呈现。家长的生活阅历让孩子们钦佩,似乎每天只会琐碎唠叨的家长开始“变身”,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家长们称赞,在盆盆罐罐的撞击声中,发现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充满着创造力,亲子关系得到了调和,家庭的和谐度得以升级。
家长资源的加入,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了更多与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对父母有了更真实深入的了解,为自己的亲情类文章创作,搜集了素材,激发了灵感。孩子们笔下书写父母的文字,脱离了“学院式”“浮华式”,变得血肉丰满、饱含真情。
三、扣紧“食育”内核,升级读写之道
“食育”,并非简单的“食欲”(口舌之欲),而是把食物当作教育的工具。食物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它当之无愧的教育功能。
首先,食物是从属于自然中的生命体,它具有自然属性,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物。它是人与自然的纽带,会因气候差异、地区区别、种类不同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食物可以拓宽我们的视域,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思想与情感。
其次,食物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社会担当,具有社会属性。它往往与节日文化、祭祀礼仪、人际交往等有密切相关。如同我们常说的“餐桌文化”,食物与人文从来不可分割。
再次,食物还具有科学与艺术属性。烹饪素材的挑拣与组合、烹饪方法的选择与融合,是一个充满科学智慧的过程。尤其是提倡“健康饮食”的当下,一份搭配合理的“轻食”出炉,其中充斥着物理知识、化学变化以及数学计算。同时,食材本身不同的形状、颜色,如何搭配不同的容器使之更加有食欲,这也是其艺术属性的体现。
当然,食物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生活属性。我们平凡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食物,在与之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食物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比如对于有些孩子而言,食物只是果腹所需,他们狼吞虎咽,却从未细细观察与品尝,不了解食物背后的节气变化,与之相关的传奇故事、相应的家庭文化。五谷不分、人情冷暖不辨,这是我们教育中的困惑,也应该是教育中的突破口。
“食育”带给孩子们的,应该有饮食知识的积累、烹饪技法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更是让孩子们从“吃饭”转换为“用餐”,在充满仪式感的情境下,感受到家庭的温情与关怀,进而回归与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文化”;收获来自大自然的慷慨,并怀揣感恩之心,更爱这个世界。从而健全人格、丰富人性!
而在我们进行“食育”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利用食物本身丰富的属性,在不同的学段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挖掘其写作潜能,升格其写作素养。例如,低学段可以抓住食物的“自然属性”,撰写简单的说明文,介绍食材的相关知识或某种食物的烹饪过程;中学段可以围绕食物的“社会属性”和“科学艺术属性”,将“食物”作为依托,表情达意,创作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高学段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关注食物的“生活属性”,给文章加料,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表达”的要求。
“食育”与“读写”结合,交织成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活日历”。它承载着对自然之境的探索,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希望这柴米油盐中的语文味儿,能够让沉浸其中的学生、教师与家长都能体悟到生存之上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