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

作者: 陈兆辉 史向前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高品质的课堂是一线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何构建高品质的课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中心话题,立足于当前的教学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品质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30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这一背景,将课程理念全面实施。改变日常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趣味型的语文课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学习,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打造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激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和幸福的享受,能够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他们展开自我学习。

比如,在每一次上课之前,教师都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们轮流到讲台上对自己课前准备的内容进行表演,这一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最近的新闻,也可以是背诵古诗名篇,更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通过课前演讲,既能够集中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展示优秀成果时获得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语文课堂中。

另外,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自己认为易混易错的字词或成语,让每个学生扮演小教师的角色,将自己积累的这些基础知识向大家讲解,既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又能够在长期的坚持中,让每个学生增加知识储备,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比如,在《女娲造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电影《女娲造人》的相关片段,通过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处于主动状态,引导他们带着学习欲望融入新课的讲授过程中。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故事,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二、落实先学后教,提升课堂实效

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课下积极学习,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以“别离与回归”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根据这一作文主题编制一份阅读讲义,通过微信群上传,让学生在课下有方向地展开阅读,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篇讲义中,既有相关的名言,又有名家经典《金色的飘落》,并且教师为学生安排明确的学习任务:仔细阅读讲义的相关内容,并且围绕“别离与回归”这一关键词搜集有关作文素材,根据自己对这一主题的了解,完成思维导图的初稿。在明确的任务指导下,学生们的课前学习有了针对性和明确的方向,并且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已经完成了作文的快速构思,等到授课时,教师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阐述,教师再针对学生们思维导图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通过先学后教,既能够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提升日常教学的实效。

三、鼓励小组合作,增强语文理解

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激活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也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监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对语文问题有个性化的见解,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天上的街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将课文里涉及的相关问题分给小组中的成员,引导他们进行集中思考,让他们共同学习,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集中探讨,并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出详尽的答案,这样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解题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下,使得小组内每个成员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既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们对语文的认知更加全面,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凝聚课堂注意力

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产生的,为了引导学生攀登语文之梯,推开语文高效课堂的大门,教师必须重视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情境中体验感受。

以《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皇帝的新装”有关的视频,带领学生们融入阅读中。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个视频中大臣、百姓的语言形态是如何展现的?在皇帝的游行中,他们又是什么态度?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王?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互动,在师生共同探讨之下,逐渐引入本堂课的学习。接着,教师再结合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大臣为什么都没有劝阻皇帝?皇帝的内心是如何想的?用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由对话,这样学生们既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这篇文章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同时也为学生融入课堂、发表个人的见解提供了平台和途径,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又能够真正收获高效的果实。

五、组织课堂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打造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背后的深层内涵。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并且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课本剧的表演活动,以《蚊子和狮子》为例,教师在课前为学生们留作业,让他们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篇文章转化为相应的课本剧进行表演,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展开角色表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同时又能够在他们钻研课本内容的过程中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再如,结合日常的古诗词、现代诗歌,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积极互动,与同伴展开积极交流,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六、单元整体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教材的应用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成为教师日常授课的重要模式,同时,这一模式也与新课改理念相契合。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重视在大单元理念下设计教学活动,以单元目标为体系,以教材为范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创设一个大语文的氛围,真正让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也从此让语文课变得多、快、好、省,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编排了《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四篇文章,在此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四篇文章确定单元教育主题——“修身正己,感受思辨力量”,然后根据四篇文章的特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以单元总体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师再根据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教学重难点展开设计,实现单元总体目标的落实。通过单元整体目标的确立,既能够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拓展,又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性,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单元主题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七、强化师生对话,展开互动教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是课堂的开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让课堂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而充满活力,让课堂因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而更加精彩高效。

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这部名著时,在共同探寻人力车夫祥子悲剧结局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发对话,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认为的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这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的认为人力车夫的身份决定了他社会地位比较低,加之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所以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坑骗,因此才有了他和虎妞的不幸婚姻,还有一系列悲惨的遭遇,所以,才产生了悲剧结局。其实学生的这一理解与文章主旨有所偏差,并没有认识到祥子的悲剧应该归结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将其归结为个人的悲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催化剂,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当时祥子生活的环境好,那么他凭力气吃饭,就能够拥有富足的生活吗?就能够拥有幸福的婚姻吗?”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们就真正认识到,祥子虽然一直对美好的生活有所向往,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会让好人有出路,所以造成祥子悲剧结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

针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未必是正确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没有预设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以此为出发点,步步为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思考、辩论,从而真正明确阅读的价值取向,这样的过程彻底改变了“学生听、教师说”的单向传播状态,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行抒发,敢于尝试探讨自己真正的见解,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使得阅读教学达到高效。

八、挖掘品质内涵,涵养人文素养

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这门人文性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各种人文内涵,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以《最后一次演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抓住课题中的“最后”两个字,并且问学生:为什么是最后一次演讲呢?通过了解,学生们能够知道本篇文章是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在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做完演讲的那天下午,闻一多先生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所以这篇演讲就变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引导学生们从最后两个字中感受闻一多先生为正义而献身的革命精神,为真理而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们感悟这篇文章蕴含的革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们振兴中华,继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又如,在《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家书”两个字,让学生感受家庭的寓意,培养学生们的家庭责任感以及家庭义务感。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中国”二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领悟古人的智慧。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背景为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而是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他还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教师除了这一背景的讲解,还要给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对于中华民族的盛赞,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对于侵略者罪行的愤怒和谴责,以及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既让中国人认识到当时中国的颓废和落后,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雨果正直不阿的良好品质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增强正义感、同情心,培养学生们的人道主义精神。

构建高品质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们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与内涵,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深入探讨教学实践,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融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完善课程设计,让学生从被动姿态转为主动学习,这样,高效课堂的构建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年第8期。

[2] 王华科《浅析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文理导航》2021年第7期。

[3] 葛成福《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精讲多练》,《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年第24期。

[4] 丁国海《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40期。

[5] 晏晓华《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