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作者: 李志华

摘 要:家国情怀就是人对自己国家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家庭的情感和爱国的情感必须要高度统一,才能具有家国情怀。在家中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团结邻里,在国家层面爱国敬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均是家国情怀的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合理挖掘并应用历史文化,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31

一、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

第一,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时刻在为高考做准备,与初中阶段相比,学业压力剧增,而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师通常会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进行教学,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配合,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升,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历史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家国情怀内容,也会阻碍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第二,现阶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虽然有一些教师已经对家国情怀教育引起了重视,并做出了一定的创新,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未开展针对性的家国情怀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愈发成熟,在学习时也会基于自身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目前实施的家国情怀教育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只有找到合适的契机对学生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才能使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越加频繁,全球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很多西方文化传输到我国,国人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还给文化传承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定庵续集》中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记录,对历史进行学习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文化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迪,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吸收更多的营养,做历史文化的传承人。

三、利用历史文化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家国情怀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创新家国情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更有效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来渗透家国情怀,为学生提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在教室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他们阅读的场所,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书籍,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家国情怀加深理解,从而有效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中。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具有家国情怀元素的知识,以此来了解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个图书角,并积极倡导学生将家中与家国情怀有关的书籍带到学校中,放到图书角,与其他同学共享。高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阅读,也可以与学生共同阅读,并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元素的书籍,开阔自身的视野,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提高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

(二)利用历史人物,开展家国情怀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样化的历史文化,在众多的历史文化中,历史人物是核心,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有代表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就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责任感和使命感,还会看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因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鸦片战争时期有一非常出名的历史人物林则徐,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就是“虎门销烟”。当时,林则徐是湖广总督,此人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面对清政府和列强的双重压力,林则徐没有退缩,他深知鸦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侵略者想利用鸦片瓦解国人的意志,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为表现出自己抗争的决心,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开展硝烟活动,让世界为之一颤,此行为也彻底导致鸦片战争爆发,让中国开始向丧权辱国的道路迈进。作为在鸦片战争中遭贬黜的著名爱国人士,林则徐的精神和爱国意志广为流传。实际上,林则徐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体现,以这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利用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历史人物,其背后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解,并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其中的爱国情怀,体会历史文化的魅力,对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知识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知识中都透露着家国情怀。这些历史文化中凸显的家国情怀,对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有较大的促进意义。

例如,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知晓“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段血与泪的历史。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进行了大肆侵略,南京大屠杀更是使我国30万人的遇难。尽管中国人死伤无数,但日本人的这种暴行并没有让国人胆怯,人们团结一致,互相帮扶,奋起反抗,舍弃小家,为大家。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享受和平,享受优质的生活条件时,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这些红色文化,我们需继承和弘扬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为国家的进步做出努力。这些红色文化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非常大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时期,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其中,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怀,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先对教材中此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解,再小组分工去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负责一个任务,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搜集资料时对抗日战争期间的事件进行了解,如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等,做到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五)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几千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与现代存在时间上的巨大鸿沟,高中生很难完全理解古人的行为与思想,这也加大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也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一大阻碍。因此,教师应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如生活中那些没有抵抗住毒品诱惑而吸毒的违法人员,害人害己,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以此来让学生想到鸦片战争时那些民族英雄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受到家国情怀的感染,使学生明确只有爱国才能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六)利用文化进行课堂导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在教学中,课堂导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课堂导入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意义。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蕴含家国情怀的歌曲、视频,然后进行播放,作为课堂导入的手段。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家国情怀的渗透提供了渠道。

例如,《国家》就是一首爱国歌曲,渗透红色文化思想,歌曲的开头非常激动人心,“家是最小国”“我爱我的国”,从歌词中我们就可看到浓厚的家国情怀,将此首歌作为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欣赏,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进行联系。

2.问题导入,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将问题作为导入的手段,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授《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时,中华民族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在教学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如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首先,“一国两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不变的初心,中央对港澳特区的大力支持,港澳居民本身所具有的家国情怀。这三点原因归为一点,即港澳地区居民和中央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迫切希望祖国统一,迫切希望港澳同胞回归祖国。其次,“一国两制”是立足我国国情,实事求是而制定的一种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这次尝试在国际上都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最后,“和平统一”一直是我国的文化核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始终追求和平民主,这一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座右铭。在问题的导入下,学生更容易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理解“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内涵,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七)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只会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对历史学科的价值进行深入理解,进而也无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通过对比分析,联系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展开进一步理解。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比各时期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状况,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观看清朝末年、改革开放初期以及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清朝末年,农民的房屋基本都是草房,只有有钱人在出行时才会骑马或坐轿子,普通人只能靠步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自行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现阶段,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有质的飞跃,不仅交通便利,互联网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如今人们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均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先辈们的付出,以及我国人民的智慧与中华民族永不放弃的精神,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八)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课堂是主要的教学场所,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突出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开展课外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到课内外知识的衔接点,开展课外教学互动,给学生更多的引导。例如,在教授抗日战争的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民族英雄纪念馆,让学生在课外感受浓厚的红色文化,强化自身对祖国的认同感;可对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应用,如参观历史名人故居、畅游古镇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爱国的意识则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历史是生动的教材,历史知识中蕴含着非常多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非常大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新教学思想,还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措施,从多角度入手,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求知导刊》2019年第38期。

[2] 何亚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9期。

[3] 白建华《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析》,《读天下(综合)》2020年第6期。

[4] 李存惠《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6期。

[5] 王岩《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