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幸福德育,塑造完美人格

作者: 黎娟好

摘 要:当前社会,小学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更需要提高对学生道德文化的教育。幸福德育是近年来新兴的德育理念,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解除学生的头脑束缚,鼓励学生睁开眼睛,张开嘴巴,开动双手,积极认知并反馈道德价值观。通过长期坚持的时间和空间策略,打造幸福德育的教育周期,深入实践幸福德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为我国小学德育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幸福德育 小学 “六大解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36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人民群众整体的生活水平迈入新台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道德修养的国度,加强学生的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健全,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和谐发展。小学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学生幸福情感的启蒙教师和幸福德育启蒙教师的双重责任。

一、德育与幸福德育理论

1.小学阶段德育整体目标

2017年,印发并向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发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希望推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德育师生培训工作,创新德育形式,全面提升德育水平。国家结合当前的教育现实情况,对中小学阶段不同时期的德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出了方向正确、遵循规律、强调配合、常态化的德育原则,设立了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坚持四个自信,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健全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成长。

2.幸福德育理论发展

我国幸福德育理论的出现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檀传宝首次提出了幸福教育,并在其后续研究中对国内德育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幸福德育观点。此后关于幸福德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界也随之提出了较多的相关概念。笔者认为,“幸福”一词是个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也许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相同的人对不同的事也会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校对未成年人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以及未成年人价值观培养方法等方向的研究不断加深,发现幸福感在德育课程中的饱和度对学校德育教学质量有着较大影响。此后,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提高对幸福德育在当前德育中分布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广幸福德育。

3.德育与幸福德育的联系

当前,幸福德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中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许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群体开始不断研究并实践幸福德育,在实践中发现幸福德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通过对幸福德育与德育概念的研究发现,幸福德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传统的德育,在教学中强调幸福感和影响力,提倡让学生自我转变,进而提升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幸福德育与德育有着深刻的“渊源与传承”,德育“进化”到幸福德育,体现了我国教师人文意识的转变,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要抱着真理为学生、为国家服务。幸福德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本,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分数服务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

二、当前小学幸福德育存在的问题

所有的智慧生物,都追求幸福的本性。因此所有教育的本质,都是让受教育者找到正确的幸福感。幸福德育也不例外。我国教育进入新时期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幸福德育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幸福德育缺少浓郁的校园幸福氛围

在当前的校园幸福德育中,缺少浓郁的校园幸福氛围。幸福是一个感性的认知标准。当前许多学校在幸福德育中,强调家庭作为幸福感输出的主体单位,忽略了校园这一重要的幸福感组成部分。以传统的德育理论割裂了学生的幸福感认知渠道,造成了片面的幸福认知。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也是学生接触外界机会最多的场所之一。校园的幸福感氛围是为幸福德育提供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所获得的幸福感也可以对家庭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和补充。

2.幸福德育缺少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进行反馈,但是当前许多学校的幸福德育并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反馈,也有许多学校的德育成果选择外界物化的指标进行评定,比如学生参与某项评选活动取得的成绩、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次数等。导致许多班主任无法了解学生德育的真实成果,也很难根据学生的德育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德育内容和调整德育进度。

3.幸福德育缺少长期的周期培养理念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到“下定决心,终身奉行,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德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时间跨度较长,影响道德价值观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唯有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推动德育,才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仅在小学阶段推行幸福德育,在初高中的教育过程中,缺少一脉相承、相同体系的幸福德育教学,导致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很难接触到幸福德育的理念和氛围,初见成效的幸福德育也就戛然而止。

4.幸福德育缺少健全的家校合作模式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幸福德育观念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学校紧密地配合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日常工作,常常忽视对孩子幸福感的教育,加上小学班主任未及时进行家校沟通,造成小学生无法准确清晰地认识幸福德育的内涵,从而对幸福产生较片面的追求,甚至在对幸福的认知上也会出现错误,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小学阶段幸福德育实践的理论寻源

幸福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形式,但是这种创新教育方式的理论来源却可以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充分的思想精髓。陶行知先生曾发表文章《创造的儿童教育》。文中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经过人类几十万年的生存进化出来的天赋本能,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从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以及时间六个方面解放束缚。幸福德育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实践的理论支持。

1.解放“头脑”“双手”,树立幸福德育认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儿童是有创造力天赋的,但是被旧社会遗留的封建迷信、落后习俗、成见等“裹头布”包围起来。因此他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从头脑和双手开始,逐步解除成见、幻想,并通过双手身体力行,手脑并用去实践。时过境迁,我国民间的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早已烟消云散,但是陶行知先生解放头脑和双手的理念却可以作为幸福德育的教学理论。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点点滴滴,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幸福感”的德育认知,再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实践传统道德文化,构建属于自己的德育幸福氛围,最终在幸福中学习、成长。

2.解放“眼睛”“嘴巴”,鼓励幸福德育的收集与表达

陶行知先生认为,引导儿童不断创造,必须摘掉旧时代带给儿童的“有色眼镜”,引导儿童把书读“活”,解除儿童“嘴巴”的限制,让他们敢说话敢问,从而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一点在今天的幸福德育中也十分适用。教师在幸福德育过程中,要抹除儿童眼前的“迷雾”,看清周围生活的本质,看到无形无色的“幸福感”,并加强与家庭、教师和社会的沟通,将模糊的感性道德认知转化成体系化的理论道德认知。

3.解放“空间”“时间”,打造幸福德育周期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当时的教育是一种独立的“藩篱”教育,学校是独立王国,社会很难对其有所影响,儿童接受的教育也是没有活力的“死教育”。本质上,幸福德育是一种覆盖面极广的长期教育,只有解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建立真正的幸福德育周期,帮助学生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小学阶段幸福德育的实践策略

1.文化领航,创建校园幸福德育环境

当前,小学幸福德育需要在社会主义幸福文化的带领下,创造属于校园的幸福德育环境。该时期的德育,主要通过小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来营造周围的幸福环境。教师可以将主题和工作的重心放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同窗关系上,让小学生加深与周围同学、教师的情感,解放小学生的“头脑”思维;解放“眼睛”,消除小学生观察幸福环境的障碍。

对于该阶段的幸福德育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自己幸福的事情、他人幸福的事情、集体(家庭)幸福的事情和自然(社会)幸福的事情,解放儿童的“嘴巴”和“双手”,通过这四个主题寻找德育主题下的幸福源泉,培育学生发现道德的意识,将个人道德观、集体道德观和社会道德观与幸福感之间建立正确联系。幸福德育还需要树立“时间”和“空间”意识,将幸福德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中,延长幸福德育的时间,提高幸福德育整体的教育质量。

2.双管齐下,创建社会—学校幸福德育评价双轨制

传统的德育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大多采用传统的社会/校园单轨终结性评价,许多学生往往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才会在档案中得到德育方面的评价。幸福德育需要建立贯穿校园生活始终的校园与社会双轨制德育量化得分评价机制。一方面,在学校进行幸福德育,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幸福情感、幸福态度、个人意志力等,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贯穿校园生活的德育成绩档案,积极联系学生的社会行为,获得其价值体系成长、个人技能成长的信息,将获奖证书、学习成绩单、社会活动行为等纳入德育成绩档案中,形成围绕学生成长的正向幸福德育环境,激励学生的全面成长。

3.持之以恒,实现贯穿小学的幸福德育周期

幸福德育,贵在坚持。促进小学阶段幸福德育,必须树立贯穿六年制的幸福德育周期。学生的幸福德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有着科学的周期规律。教师在幸福德育过程中,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果缺少长期坚持的幸福德育,很容易打破学生与教师相互形成的动态和谐氛围,造成学生的幸福感崩塌。对此,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通力合作,定期开设针对家长的幸福德育座谈会,教师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了解学生成长阶段的各种心理。小学阶段,更换班主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群体建立横向的配合机制,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中,积极增进对学生德育进度的了解,避免粗暴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开展后续的幸福德育工作,消除学生成长中的情感断层。

4.三位一体,构建完善健全的家校合作机制

幸福德育在小学教育领域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的共同参与,家庭的幸福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幸福德育,因此构建完善健全的家校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小学班主任应更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引导学生清晰表达自己关于幸福德育的看法,帮助他们在思想与认知上准确理解幸福德育。其次,小学班主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位学生在幸福德育认知上存在的不足,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家长积极配合,转变自身在教育观念上的缺陷,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在家庭中为学生营造温馨、友爱、和谐的生活氛围,努力帮助每位学生真正感知幸福的乐趣。最后,小学班主任还可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活动最好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参加,为家长提供陪伴孩子的机会,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学校一起为学生的幸福德育打造健康美好的环境氛围。

总而言之,幸福德育是当前时期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积极探索并开展幸福德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理解,提供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感,进而带动自身道德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他的“六解放”思想,为当前中小学开展幸福德育提供了实践的理论支持和创新的精神方向,对我们了解学生,积极开展幸福德育,寻找正确的德育方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 冯帮、谭玲、杨哲《幸福德育研究:回顾与展望》,《上海教育科研》2018年第4期。

[2] 林启福《幸福德育  浸润心灵——以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为例谈德育工作的创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 吴向阳《践行“幸福德育”理念 促进学生幸福成长》,《文理导航》2020年第9期。

[4] 严海《幸福德育的生成路径、保障机制及实践效用——基于W市六小的实证研究》,《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5] 王淑芸、刘丽娟《基于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的策略》,《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4期。

[6] 张文洁、王楠《吹响幸福德育的集结号——基于幸福教育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华夏教师》2019年第5期。

[7] 王成桂《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幸福教育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