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朱樟凤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重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现阶段,初中生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兴趣不足、阅读模式单一、不注重总结等,影响了阅读效果。而任务驱动主张将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通过预习任务、探究任务、实践任务等多元化任务的布置,使学生把握阅读方向,使学生开展高效的阅读活动。对此,可将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把握阅读方向,在任务的驱动下精心研究文本内容,把握阅读要领。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运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05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载体,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桥梁。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也能搭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便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综合发展。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言堂”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实效。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激活语文课堂,带领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驱动以任务为主题,要求学生围绕某个任务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进一步进行头脑风暴,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以以小组模式探究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各项探究活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同时,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此外,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该种教学方法还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一)契合课程教学主题

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也要聚焦特定的教学主题,紧贴教学主题引入阅读任务,帮助学生鉴赏文章的同时,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任务还要有导向性,重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结构,赏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

(二)契合学生学习能力

任务的布置,要契合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设置与学生能力契合的教学任务,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布置契合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不仅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是一条长河。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循序渐进,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优化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要体现任务难度的梯度性,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衡发展,引导学生从文到意,逐步挖掘文章的核心内容,把握阅读的本质。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设预习任务,使课堂更有温度

对于现阶段初中学生能力素养发展而言,课前预习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利用碎片时间快速掌握学习目标,缩短其融入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课前预习能够帮助教师客观分析当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工作契合学生能力发展、认知需求。基于此,教师可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内涵,对当下教学内容予以拆分、重组,围绕学习重难点,设置不同难度的预习任务,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

1.强化预习指导

预习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设良好条件,同时也便于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进一步理解学科内容,突破阅读理解的困境。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预习实效,教师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强化预习指导,使学生把握预习方向。

以《社戏》为例,可为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任务:【任务1】生词理解,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消夏、陶冶、韵藻、屹立等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扫除生词学习障碍。【任务2】探讨文章的写作主题,说明谁做了什么事情,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任务3】聚焦题目,思考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社戏》。【任务4】科学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重要内容等,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本内容,为后续精读文本作铺垫。

2.开展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模式,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批注式阅读任务,让学生边读边做笔记,划出阅读重点,如修辞手法、人物语言等,切实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社戏》为例,引入以下任务:【任务1】找出文章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语句,并做好批注,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如议论表达方式,“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通过这一句的应用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重点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豆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任务2】思考“我”真正怀念的是什么?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做好批注。【任务3】思考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如“轻松”与“舒展”,这是对“我”的心情的真实写照,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批注“我”当时的心情。【任务4】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在剧场看戏时为什么倍感失望?而社戏却大相径庭,探讨出现这一情感变化的根本原因。借助批注式阅读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聚焦文本主题,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思考文章表达的核心内容,使课堂更有温度。

(二)妙用探究任务,使课堂更有深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知识、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审视教学与育人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通过情境、问题的双重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逻辑与情感表达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完成教师的既定任务。

以《桃花源记》以例,可为学生布置探究性任务:【任务1】回顾分析文本内容,追溯渔人的行踪(忽逢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任务2】文章中提到男女衣着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会感觉到震惊?如何理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任务3】桃花源的人与渔人的交流是否存在困境,为什么?【任务4】渔人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但桃花源人却叮嘱他不要向外说,为什么?【任务5】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做了标记,为什么后来却迟迟寻不到桃花源?通过上述探究性问题的引入,抓住生成性问题再次设问,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课堂更有深度。

(三)善用实践任务,使课堂更有厚度

实践是理论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长时间的知识讲授,使得学生难以发现知识的核心思想与内在价值,进而影响自身思维的发展。对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内化,增强学习体验的同时,使课堂更有厚度。

以《撰写演讲稿》为例,可引导学生回归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介绍,首先要明确这一人物的身份,所做的光辉事迹,思考为什么要介绍他的这一故事,主要介绍给谁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听众听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总结这一演讲稿的演讲风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演讲稿的撰写要点,如分析听众,掌握痛点;控制字数,掌握时间;发散思维,选题新颖;整理思路,丰富内容;做好总结,有力收尾等,写出高质量的演讲稿,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以《让爱永驻心中》这一内容为例,撰写过程中,学生可引入自己以往听过的案例,思考案例中的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思考爱是什么。如离家时母亲一句亲切的问候、父亲送的行囊、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关心……同时,还要善用修辞手法,如排比法,将爱比作多个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爱,如一心报国、满门忠义的杜富国四兄妹;在万米高空突遇挡风玻璃破碎,却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使飞机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为扑灭梁山火灾未及时逃脱而消逝在大火中的消防人员。感受爱满人间,使课堂更有厚度。

(四)活用扩展任务,使课堂更有广度

针对当下初中学生能力认知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多元化、层级化的特点,加强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立足教学内容、新《课标》,将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拆分,通过阶段性的任务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意识,以此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形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任务的引导作用,布置拓展的任务,扩大语文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壶口瀑布》这一内容为例,可布置以下任务:【任务1】借助互联网查阅壶口瀑布的相关图片,说出壶口瀑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也可查阅相关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黄河奔腾的气势。【任务2】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可从文章入手,寻找描写雨季和枯水季来临时壶口瀑布的特征。也可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视频资料,总结壶口瀑布的特征,如雨季: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枯水季: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任务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可借助互联网查阅与黄河相关的典故,了解古往今来的诗人和有志之士对黄河的赞美,感受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任务4】寻找文章中侧面描写的语句,如“只急匆匆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感受雨季时壶口瀑布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探讨自己阅读过的其他文章中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并总结侧面描写方式的优点,活用扩展任务,使课堂更有广度。

(五)强化任务评价,使课堂更有力度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指向性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加强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联系,为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精准对接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以《诗经》二首为例,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将其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评价,综合考量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课前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记录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如对生词的理解、对各个意向的认识、对人物情感的分析等,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评价时,教师要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认知等。课后评价则要以课后服务为载体,帮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的信心。依托学习共同体、分层结对等团队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使其更好地梳理文章情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丰富评价主体,如增加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环节,提高教学评价的辐射广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使课堂更有力度。

综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把握阅读主题,开展高效的阅读活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任务的布置要契合课程主题,同时还要契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促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衡发展。此外,教师还可聚焦多个教学环节,如聚焦预习环节,引入基础性任务,使课堂更有温度;课堂教学中,也可引入探究任务,使课堂更有深度;善用实践任务,使课堂更有厚度;活用扩展任务,使课堂更有广度;强化任务评价,使课堂更有力度。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阅读空间,助力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治平《善用任务驱动,突破自读困境——以〈梦回繁华〉为例》,《语文天地》2022年第2期。

[2] 孙双存《探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1期。

[3] 刘会清《以读为本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语文天地》2020年第29期。

[4] 刘学军《用“悬念”成就初中语文阅读的精彩》,《语文天地》2018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