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孙良忠摘 要:古诗词凝聚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汇聚了万千文人墨客的心血,是我国文化的结晶,是子孙后代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食粮。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缺乏学习和鉴赏古诗的技巧和能力,这使得李白、苏东坡等古代诗人的作品无法有效传承。而群文阅读古诗词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古诗词群文阅读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章将高中古诗词与群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 群文阅读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07
普通高中古诗词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有的古诗篇幅长,内容多,一词多义,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就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学生就缺乏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高中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很有帮助,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和古代文化的印象。实施古诗词的群文阅读,需要学生既了解专业知识,又要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凝聚个人见解。在普通高中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运用群文阅读,以便于学生广泛借鉴,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可以归纳整理各种观点后得到新的想法,以便满足当今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意义
1.师生共同学习,营造和谐氛围
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一定要求,二者应成为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学习。在进行群文阅读时,部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扮演了学习探索辅助者的角色。在小组阅读期间,师生共同探讨古诗词的意义和情感,厘清主题相同、风格相同、主题不同的古诗词之间的差异,使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从而增强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接受程度。同时,随着师生逐渐加强交流和沟通,深化了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具体情况,厘清古诗词中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将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秀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快速成长和进步。
2.同时阅读多篇古诗词,便于比较分析
针对高中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需基于阅读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在开展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以特定主题为核心阅读多篇古诗词,让学生在脑海中根据每首诗构建具体的情境,了解每首诗的精髓,找出古诗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不同书籍中的古诗时,不仅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对古诗的主题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探索它们之间的差异,感受主题的不同。古诗词创作的背景能够决定诗人情感表达的差异,结合群文阅读理解古诗词,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理性和感性层面上都得到提高。
二、普通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把握群文阅读的重点
好的诗词情感一定要引发读者细细品读的兴趣,掌握每一个词语的意象。这就要求每个高中生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诗歌鉴赏能力。古诗中常见的感情类型主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开拓创新、思家人离别、日常生活感情等。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可以制定群文设计方案,根据思想和情感感受优化区分。合理加强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整体水平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整体学习水平。
在开展古诗《咏怀古迹》《过华清宫》及其《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时,可以借助古诗词扩展学习和理解。《咏怀古迹》充分概括了古代人物的生平,进而表达了他们对人生道路的感慨。杜牧的《过华清宫》暴露了统治阶层的颓废和软弱。《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以描写长安春天的悲惨景色为基础,抒发对国家盛衰变化的叹息,尤其是诗词的最后四句勾勒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和痛苦。原诗以“感时花溅泪”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恨别鸟惊心”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思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悲悯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结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王昌龄的《闺怨》进行群文阅读。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普通高中古诗必学的佳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远行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首诗围绕这一主题,描绘了远在异乡的生活状态。没有家人在身边,诗人孤独而凄凉,常常想念亲人。尤其是遇到佳节,思念的感情更强烈了。然后,当诗人提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高高攀登时的故事,很怀念当时自己的快乐。在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作者首先用近乎一丝不苟的笔法勾勒出长城外遥远、悲凉、忧郁的全景,然后表达边将军士们的可贵精神,他们想念自己的家乡,担忧国家的前途,词主要表达了将领们在艰难的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不拔精神,在外患未解的情况下,坚守边境,主要表现了将领们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闺怨》表达了闺中少妇从来没有和亲人分开,而分开后的思念和痛苦:蔚蓝的天空中,女人仔细打扮后,走到高楼前,眺望远方,忽然看到春天那明媚的柳条、风景,心里涌起了对丈夫的感情。她后悔当初没有阻止丈夫参军。在教授古诗词中的情感时,教师可以尝试引用几首同类型的古诗词做例子,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古诗词的情感,掌握诗中的写实情感。
2.理解古诗词意象,打开古文化之门的钥匙
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句子,更重要的是作者选择意象来表现诗的美,发自内心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学好古诗词的难点是要深入理解其意象。只有理解了意象,才能理解古诗词。古诗词意象十分丰富,可概括为树木、花草、野兽、自然、传统节日、地名六大类。在古诗词中,描写树木的重点是松柏、翠竹、梧桐树等,描写花草的则是莲花、红梅、菊花、牡丹等,鸟兽类有乌鸦、小燕子、青鸟等,而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则可能包括月亮、日出、日落等,比较常见的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包括重阳、清明等,而关于地点和地名的古诗描述以十里长亭和南山等为主。例如《蜀道难》《扬州慢》《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马嵬》《登岳阳楼》都可以作为群文阅读的有效素材。《蜀道》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经典作品,其艺术手法以浪漫主义为主,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从诗中充分表现蜀道艰难险阻的气势,表达了对巴蜀之地山川气势非凡的赞美,从侧面折射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扬州慢》是宋代姜夔的代表作,在词中,“杜郎”成为主人公,从表面上看,它赞美时间,赞美古人,其实却是写自己对战争和灾难的感叹,作者对此非常痛心和无奈。《马嵬》中的内容参考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凄苦爱情,这一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被作者借用,用以表达对国家衰亡的讽叹之情。又如《爱莲说》中莲花寓意为美好的君子。王昌龄的《采莲两曲二首(其二)》中的“莲”,意为美丽、美好的佳人,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西洲曲》中的“莲”又成了象征爱情之花,如花神一般,表达了一名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和爱意。对古诗词的理解可以结合意象,展开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会用不同的意象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借助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升高中生的个人思维水平。
3.借助古诗词群文阅读,明确诗词的中心思想
在学习古诗词时,通常学生在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后,才能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但是,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古诗词的句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记忆的时候可能出现误差。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合理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结合对不同时代特征的解读,对主题类似的几首古诗词进行深化,提高学生对其中相关句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把作者的某一特定主题思想作为核心话题清晰地传达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中心话题进行研究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古诗词的相关内容、特点、时代环境等,并充分考虑各种内容的差异,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话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此外,以班级学生为单位,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古诗词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赋予学生选题权,让他们自己选择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使他们能够从各个层面检测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结合学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考虑作者的写作风格,指导学生先掌握作品的写作风格,然后找到与这种写作设计风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一组群文古诗词,让学生对比阅读,然后发现不同之处。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勾勒出月光下湖光山色的壮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况、功绩不济的感慨。根据作品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相应的作品,如《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渴求人才的地方。还有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这首作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令人唏嘘不已。通过这一系列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类古诗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达到实际教学效果。
4.群文阅读古诗词,优化诗词的群文组合
语文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核心课题、注重古诗词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地选择题材,确保与核心课题相互契合,然后让古诗词与全班学生产生密切联系,学习同一题材的不同古诗词,精挑细选,认真组合。
比如,明确选择“杜甫”为核心课题的时候,由于诗人写的诗太多,教师应该研究作者的成长背景,结合教材进行筛选,适当进行课后拓展,主要有《望岳》《春夜喜雨》等。每一首诗都能反映出作者晚年无处安身的窘迫,也传达着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情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群文阅读时,应有效、合理地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群文阅读中,这样才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有所作为。这期间,要对掌握的阅读技巧进行实际应用。学生可以确定必须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略读的内容,并适当使用阅读其他类型文章的方式,学习收集必要的材料。语文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同时,教师需要有效设置中心话题,将学生获得的素材与教师获得的素材充分融合。语文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要求他们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也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和欣赏古诗词,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诗词的意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背景,提升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题材较为普遍,这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表达方式十分丰富多彩的原因。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将课程内容只限制在课本上,而应该适当进行扩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其他相关题材的作品,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六国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相关题材的其他作品,如《劝学》《寡人之于国也》等散文作品,或《赤壁赋》《兰亭集序》等。
学生们在群文阅读一组古诗词时会发现,虽然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都比较接近,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由于作者的日常生活、生活年代、人生境遇以及写作的风格有所不同,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风格,可谓千姿百态。
例如,在古诗词中,告别诗是一个很常见的题材,很多著名诗人都写过这样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送别和离别之情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阅读古诗词,然后写一些阅读心得,并且与班上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的能力。
总之,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逐步深入,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层面,高中语文课程增添了很多知识和内容。古诗词凝聚了我国古人的智慧,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文学内涵的重要媒介。对古诗词的不同题材进行把握,需要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牢记诗人当时写作时的思想观念,并且针对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结合一定的思想情感,加以细细体会,群文阅读的组合设计和古诗词的选择一定要科学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工作,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艺术审美能力,深化现代教学改革的具体创新思路。因此,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观念一定要更新,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群文阅读的重视程度,加大群文阅读实践活动的创新力度,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发展,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白云《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以〈声声慢〉教学为例》,《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18期。
[2] 徐红梅《群文阅读下高中古诗词趣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1期。
[3] 王怀章《古诗词对比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文学教育》2020年第4期。
[4] 姚伟春《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名师在线》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