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方法的创新实践
作者: 王炳全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下,语文教师更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以此来提升和培养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进步。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作用,同时探讨了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方法的创新实践,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习作指导 方法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0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科核心素养重视程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符合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对习作指导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升。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符合我国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反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进步。尤其在我国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点具有一定差别,因此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而语文习作教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语文内容进行有效发挥,培养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习作水平的指导,也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内容占据了较大板块,不仅在分数上有较明显的表现,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且,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通过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学习成绩的发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明显进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为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教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习作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由于习作教学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途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我国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习作水平的锻炼,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的帮助。
二、小学生习作指导中的问题
1.脱离生活实际,习作缺少素材
针对习作教学,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想象能力、表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习作教学中包揽大多数教学活动,进而导致学生的观察与读写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习作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训练。其次,采用讲授法开展习作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习作指导中,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导致学生的观察连贯性较弱。
2.完全照搬照抄,习作缺乏情感
从习作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缺少日常积累,所以在写作时完全照搬照抄优秀作文。不可否认,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一篇质量相对较高的作文,但是这种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与可读性。与此同时,文章缺乏情感,内容空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忽视习作主体,缺乏习作兴趣
从习作教学来看,教师过于重视习作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对文章结构与方法指导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缺少表达需要和倾吐对象,导致习作过程不再是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与记录生活的过程。当习作成为学生被动“应付”的学习任务时,文字便成为他们被迫发出的“声音”。
4.习作训练不足,习作质量偏低
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而且每周只写一篇作文,这样的习作量显然偏少。虽然习作不可专门追求字数的多少,但是小学生习作的数量与质量是一种辩证关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质量得不到提升。
三、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方法的创新实践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要想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语文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兴趣,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以及认知发展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大多数小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兴趣相对较低,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微课以及互联网,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教学,为学生讲述更多的习作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习作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并且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教学,也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习作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质量。
以《两茎灯草》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学内容,感知文本中描绘出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析“严监生从病重开始,到临死之前,一直舍不得断气”这一过程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自己的理解,然后完成一篇写作,写出自己对严监生心理变化的感想。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学习别人的写作特点与优势,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由学生挑选出优秀的作品,用于小组间的评比,评比成绩作为学生的日常成绩。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文本的中心思想为根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中人物心理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能够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挖掘素材的中心思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使学生能够细腻地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
2.从生活化角度开展习作教学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很多内容在生活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习作的素材又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习作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丰富自己的习作素材,并且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写出更加贴合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的内容。为此,语文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实践,通过有效参与生活实践,来增强小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生活化教学还要求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生活内容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习作内容的理解,促进小学生习作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以学写儿童诗为例,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后,说出小朋友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然后通过贴图的方式把这些活动内容粘贴到黑板上,学生便能够很快地把这首儿童诗概括成一句话,“言语行动+言语结果=语文”。学习这篇文章以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个接一个》这首儿童诗的内容与编排特点,采取合理的写话对策,设计“我的一日生活”“我的成长故事”“树叶的四季变化”等写话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情况,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借助话题写话的方式,可以让写话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写话训练的效果。
3.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习作教学与其他版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进行书本理论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还需要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因此,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推荐更多的习作学习书籍,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相关内容的阅读。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其中列举了大量神话故事,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我眼中的神话人物”,引导学生以此进行多文本阅读。其中《西游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文章内容,有学生喜欢孙悟空的活泼机灵,有的学生喜欢猪八戒的憨厚形象,也有学生喜欢踏实勤劳的白龙马。教师可以引入《魔戒》这篇文本,两个文本传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劝化众生,拯救世界,同时也都应用了超现实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通过对比两个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品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炼出文本传达的人生哲理。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有素材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解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的影响。
4.应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
在写作锻炼中,需要从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小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创造写作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同时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题目说出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够精确地描述题目包含的意义,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锻炼小学生个性化写作素养。在写作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文章,分析他人写作中应用的技巧、写作手法以及优美词汇等。通过读写的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更加丰富的词汇与表达方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了解标点符号的意义。
对于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评价用语的创新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第一,对于写作结果的评价,可以利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了解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应用创新性的评价词,对此,教师可以应用一些网络用语或者是名人名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5.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足以说明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利用古诗词进行作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正向的思想熏陶,帮助学生“立好意”。以《从军行》和《己亥杂诗》为例,这两首古诗都传达出了一种爱国精神与情怀,这与德育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首先,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这两首古诗,初步解读古诗的意境。其次,解读古诗大意,进一步加深对诗眼的感悟。“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中的“穿”字可以体现出环境的恶劣,可见战士们饱受战争之苦却一心为国的精神。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升华主题,恶劣的环境并没有磨灭战士们的斗志,反而还立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他们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打败敌人,立下了雄心壮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集中反映出诗人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借助古诗文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受到正面的情感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立意。
在学习这些古诗以后,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新冠疫情,设计读后的写作题目: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战争,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前往疫情严重的一线支援,他们逆行的身影,感动着无数国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边防战士换成了白衣战士。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在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与决心。请根据上述内容和自己的体会,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精读古诗词,接受情感的教育和道德的熏陶,从而让学生通过生活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升华自己的文章立意。
总而言之,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习作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融入生活内容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玲、何平《探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习作教学中培养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4期。
[2] 张利《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探思》,《天津教育》2020年第25期。
[3] 何轶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思考》,《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年第7期。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C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