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读写通道,精讲精练习作单元

作者: 葛晴

摘 要:从读到写,需要遵循“学习、迁移、巩固”的练习过程,习作单元围绕核心主题展开,通过精读,了解和揣摩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交流对话,归纳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习作方法,突破习作难点。结合教材编排特点,教师要克服写作方法、技能训练的随意性,依托精讲精练,整合拓展,让读与写有效衔接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单元 读写衔接 精讲精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13

从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学顺序来看,习作单元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要从单元整体入手,围绕核心整体,整合板块资源,引领学生从读到写,循序渐进归纳总结写作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习作训练实践中。温儒敏指出:“部编教材在编写目标上,力图突破既有模式,突出综合能力,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习作单元,不仅仅是安排写作课,更重要的是,通过习作单元,指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并将写作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很多教师未能领会编者意图,对习作单元各板块内容及教学任务的设计,仍习惯于传统的写作指导。事实上,围绕单元核心主题,从“学法、得法、用法”的视角,为学生提供读与写衔接的通道,帮助学生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习作训练”综合起来,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习作单元训练要素,为打通读写通道作铺垫

习作单元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成为习作单元编排的重要任务。

1.结合写作主题,梳理训练要素

通过对部编版教材习作单元的分析,对照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编排涵盖“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要素。三年级以“观察”“想象”为基础,在“观察”主题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鼻子闻,可以用手去摸。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事物或场景的特征,写出与众不同的发现。在“想象”主题下,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大胆、自由想象的意识。在练习想象时,引导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展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再如,五年级以“写物”“写人”为主题。对于“写物”,如何介绍清楚?都有哪些不同的说明方法?如何写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利用留心观察,找准事物的特点,巧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在“写人”主题下,对于“人”的描写,指导学生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人物的典型事例和材料,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再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写出来。

2.注重读写衔接,构建学生的写作思维

习作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能。对于写作指导,需要从阅读入手。通过精读精讲精练,为学生呈现具体的写作方法。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写事”的主题下,如何将一件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从“事”的选题开始,明晰写什么事,与这件事有关的素材有哪些。从这件事中,明确立意、构思。如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选择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亲耳听到的事、亲眼看到的事。围绕这件事,梳理写作的顺序,采用哪种方式将这件事写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为何、何事、如何”,成为贯穿一件事的要点。同样,习作指导时,要集中落实具体的训练要素。教师要树立整合的思想,对习作单元的写作要素进行明确,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在六年级上册“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单元,首先学生需要明确写作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不同的事例,或者从不同方面来整合素材,突出中心思想。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把握好哪些地方要详细写,哪些地方要略写。对于“中心意思”,可以是不同的事例,也可以是同一事例,指导学生拟定提纲,来选择材料,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把“中心意思”表达清楚。

二、领会编者意图,落实思维能力、习作能力双主线任务

习作单元在精讲精练指导中,要抓住训练要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解读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能力进行统合。以五年级“说明文”习作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师要抓住教材编排的特点,将读与写串联起来。

1.由浅入深,构建基于生活的阅读与写作任务

本习作单元为说明文写作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对说明文的阅读,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文的写作着重于介绍清楚一种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不同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在单元写作的编写结构上,层次化、递进式编排,便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不同的说明方法,获得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对照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一篇为《太阳》,另一篇为《松鼠》。对“太阳”的介绍,“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对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远”这一特点。对于“松鼠”的介绍,文中写道:“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段话是对松鼠形态特点的描写,用了“清秀”“矫健”“敏捷”“玲珑”等词汇,将写人的形容词,应用到描写松鼠的外形特征上,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对这两篇说明文的精读,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认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接着,结合“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展开对说明文体的探讨,归纳说明方法。然后,由阅读展开习作训练,从“习作例文”中,帮助学生赏析说明文,深化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最后,参照编者意图,组织学生展开说明文写作实践训练,让学生尝试去介绍一种事物,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写出事物的特点。

2.整合板块资源,发展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融合的。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整合观,跳出传统习作指导思维定式。对习作单元的各板块进行串联,找准习作教学的重点。想要写好作文,要从写作方法的“发现、尝试、再综合运用”中,做到前后衔接、彼此呼应。对本单元精读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全面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结合《太阳》《松鼠》的精读,思考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对于说明文,有哪些深刻的认识。有学生认为,说明文的写作主要是介绍事物的特点。阅读说明文,有助于积累知识素材。有学生认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讲究“科学、严谨、准确”。对于说明文写作,语言表达要精准、简练、严谨,不能像记叙文写作,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比如采用夸张手法来表达等。还有学生认为,读《太阳》一文,可以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平实,逻辑性很强;对《松鼠》一文,可以感受到文艺说明文语言表达更生动、更有趣味。通过对说明文写作特点的交流,加强了学生间写作思维的碰撞。由此,利用精读课文,衔接“交流平台”,延伸“习作指导”,教师从精读课文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抓住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然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读与写的衔接中,指导学生去大显身手。

三、引入大语文理念,构建读写通道

语文教学,要明确大语文观,从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习作单元在实施中,不能局限于“写”,还要将“阅读”与“写作”互促互通。通过对精读课的学习,梳理和总结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再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点。

1.借鉴例文的写法,增进读写联动

习作单元的教学中,要将阅读和写作融会贯通。温儒敏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少读书,不读书。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单纯依靠教课文,很难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上去。因此,要想实现读写联动,就要多阅读,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借鉴例文的写法,让学生参照例文,尝试写作训练。对《鲸》一文的阅读训练,梳理该文的写作结构,全文分别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鲸的特点。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吨重”,“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利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鲸鱼的体重和寿命,正是“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典型应用。在介绍“鲸”的形体变化时,从“很远的古代”,到“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到“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将“鲸”的体型由最初的陆地生活环境,慢慢适应海洋生活环境,前肢、尾巴等变成了鳍,后肢也完全退化。这一写法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鲸生活环境的变化与形体变化的关系。在读《风向袋的制作》时,该文主要介绍风向袋的制作过程。从所需材料、所用工具,到制作的整个步骤,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流程,完整呈现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在利用细铁丝进行绑扎时,文中用了“离细铁丝圈上下各1—2厘米处,……在竹竿上紧紧缠绕3—4圈”,来介绍风向袋与竹竿绑扎的要领,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制作过程更清晰。由此,从阅读例文、分析例文、总结例文的说明方法中,延伸写作任务,让学生深刻体会说明文的写法。

2.围绕表达要素,精讲精练,夯实写作能力

对于写作指导,要通过阅读中所学习的表达方法,将其应用到作文中。在习作单元,精讲课文,目的在于提炼表达要素,衔接“初试身手”,目的在于精准操练所学的写作方法。阅读《太阳》一文时,对太阳的介绍,语言讲究平实、严谨、准确,说明方法有很多种,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说明方法。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整合“练习不同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在阅读《松鼠》时,对松鼠的描写,与《太阳》一文的语言特点不同,该文的语言风格倾向于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趣味。回顾前面所学的《白鹭》,两者具有相似性。结合《白鹭》的第二至第五段,请学生将其改写成说明文,体会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特点。郭沫若《白鹭》的语言特点,展现了散文的写法。语言如诗如画,充满了意境美。如果将其改写为说明文,则需要收集白鹭的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理清写作的顺序,把握好行文的条理性。精讲精练,通过读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不同类型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对“白鹭”的改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此,点对点式的当堂写作,学生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说明方法,学以致用。同样,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交流、评价。分析“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让学生体会散文体裁与说明文体裁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区别。

四、仿照习作例文,展开单元作文训练

习作单元教学,最终要落脚在写作活动上。通过分析习作单元各板块内容,从精读课外、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单元习作等整体设计,来明确写作的中心要素。带领学生揣摩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使学生体会说明文的作用和价值。

1.搭建“学法、得法、用法”桥梁,展开课堂习作操练

以介绍某一事物为例,引出写作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展开写作训练。如与动物相关的主题,与植物相关的主题,与美食相关的主题,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主题。学生确立写作主题后,接下来要梳理写作思路,总结学过的说明方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列数字”,要精确;“举例子”,要具体;“打比方”,要生动;“作比较”,要鲜明。对于事物的介绍,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抓住事物的哪些特点,鼓励学生列出写作提纲。通过展示写作提纲,讨论和交流写作经验。

2.组织作文赏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对学生习作开展赏评,分别从写作语言、说明方法、逻辑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对比学生的习作。以同桌或小组的方式,对习作内容进行梳理,看选材是否得当,主题是否明确。通过集体交流,分别说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不足的地方,给出修改建议。在对同伴的作文进行赏评时,要指出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哪些地方应该怎么批改。对同伴作文的写作结构进行评价时,要指出写作内容是否有层次,介绍事物的逻辑顺序是否得当。最后,耐心修改作文,着重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揭示事物的特征。通过赏评,让学生从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要着眼于整体,突出对各板块的横向衔接与融合。抓住阅读与写作,引入精讲精练,提炼习作单元的重点内容,从当堂操练中促进读写对接。写作教学要循序渐进。结合教材习作单元的逻辑架构,引领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动笔表达。习作单元教学,由课文阅读提炼写作方法,由例文借鉴,引发奇思妙想。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让习作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徐俊《单元整体,训练思维,厘清序列——统编教材说理类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25期。

[2] 杜志民《整体观照,聚焦习作单元读写融合——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新教师》2021年第8期。

[3] 黄细芬《细化目标,整体实施小学习作单元教学——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新课程导学》2021年第23期。

[4] 彭辉鳌、陈姣《立足习作要求  促进语言发展——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建议》,《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0期。

[5] 黄萍《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尝试——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江西教育》202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