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赵秀环

摘 要:“快乐教育理念”是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主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优化,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基础课程,所学知识综合性强,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快乐教学的重要性,全面渗透快乐教育理念。本文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快乐教育的条件,为教学提供优化方向。

关键词:快乐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14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快乐理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师快乐教育意识,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研究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充分为教学提供优化方向,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等角度出发,全方位渗透快乐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一、快乐教育理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充分围绕学生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围绕学生的思想规律、身心发育特点、学习兴趣等,创造出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是,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生成,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汲取新颖的教学理念,达到素质教育目标。

而快乐教育理念是面向学生的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主张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全面互动,从而达到智育和德育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实现快乐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打下基础。在快乐教育理念背景下,小学语文要充分明确教学的必要因素:活跃轻松的氛围、积极主动的态度、健康的心理。而快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豁达的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观。通过快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愉悦的条件下学习,提升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会充分调动一切可用条件,学生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心态。同时,经过德育,学生还能正确认识到我国历史的发展,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等,树立自己的目标,获得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营造课堂氛围,优化教学环境

快乐教育理念是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课堂活力,减轻学生的压力。课堂氛围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快乐教育理念期间,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教师结合小学阶段的学习需求来调节课堂氛围,逐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中注重语言的应用,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带领学生感受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要增加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经过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提高课堂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当借助多媒体、小游戏等活动,提升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媒体等的应用,还能改善传统课堂中的固化模式,为学生带来教学的新鲜感,从而提高课堂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时,教学的要求在于让学生通顺地朗读课文,并整合课文中的信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文章内容。学生们通过朗读文章,能够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奇妙,并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思想,从而生成对世界的热爱。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图片、视频,如大自然景象、温馨的家庭场景,等等,让学生们感受到世界上正面、积极的事物。然后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们认识课文的生字词,以及感受文章中的奇妙景象。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呈现、光辉、变幻”等生字词的卡片,还有“天空、水洼、秋天、雨后”等描写世界奇妙的词汇,将卡片带入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世界的缤纷之处和神奇之处在哪里吗?”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朗读一遍课文,并对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进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堂小游戏:“同学们,课文已经朗读完毕,现在我们来进行文字识别游戏吧!”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卡片,然后要求几名学生模仿,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猜内容。经过游戏的锻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性。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了快乐学习,掌握了知识,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来讲,不仅更加喜爱语文课堂,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语文课堂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简单的讲述,穿插简短的互动,来完成一堂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会发生变化,出现思维的固化以及思维习惯的僵化。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力、创造力极为不利。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模式,学生会逐渐产生疲劳的感觉,并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对语文课程的消极思想,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形式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以及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并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渗透快乐教育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对新颖教学形式的认识,以及新颖形式为课堂带来的积极作用。如游戏教学、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等方式,都是小学教学中较为新颖的形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探讨课文内容,然后通过合作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提升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思考和探究,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时,可以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课程前期,教师可以充分进行课文背景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中为学生们介绍,如“本节课的课文是冰心奶奶在她的童年时期所作,文章的写作手法非常清新,情感真挚,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吧!”然后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首先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与结构,明确肥皂泡的颜色、形状的描写等。在阅读后,引导学生:“原来,冰心奶奶像我们一样爱吹肥皂泡泡啊。你们在阅读中有没有看到描写泡泡美丽的词汇呢?比如轻悠悠、玲珑娇软。”引导学生们将这类词汇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将学生分为2—4组,让学生们对词汇描写的方法、角度进行探讨。如玲珑娇软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泡泡,让人想到泡泡就想到可爱多姿等词汇。经过小组的探讨,既能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掌握词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提升语文课堂的活跃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长期放在课堂中,从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除了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来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制肥皂泡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并教授学生们科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前要求学生们带一小块肥皂、一小杯水,然后在课堂中利用3—5分钟的时间自行制作肥皂泡,在朗读完课文后进行游戏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站在冰心的视角上理解肥皂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融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生成语文素养。在课堂中,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并制定实践任务,明确实践目标,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提高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比如,让学生学习课文后搜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并积极拓展课外活动,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了加深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加与家长的交流、构建校园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学生与家长的交流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德育,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蔡伦的背景”。在查询资料后,学生已经对造纸有所了解,但是较为浅显,且很多学生不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等。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逐渐淡薄,通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得到德育的提升。在讲解课程时,教师可以提问造纸术的流程、四大发明都有什么、都是哪些人创造出来的,等等。然后通过文章讲解,让学生理解造纸的过程。并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课后,为了加深知识教育和德育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地,见证文明创造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以及历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亲眼见证传统文明的优秀之处,从而生成民族自豪感。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积极与家长联络沟通,经过组建班级、校园亲子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语文教育中,以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主题,让家长与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家长通过参与活动,能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还能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提升课程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活动、实践、学习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构建一个快乐、轻松、充实的实践活动,丰富个人认知,积累文化,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五、开展个性培养,践行因材施教

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教育中,也不会出现素质相同的学生。所以,开展个性化培养,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对于快乐教育来讲非常重要。在课堂中,虽然所有学生都会接受同样的教育,每个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所处课时、空间都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因为思维水平、理解能力、综合素养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差距。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意义,结合小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渗透快乐教育。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思维直观、想象力出众的特点,但也要明确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好玩多动的特点。同时,要明确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学习水平的差距,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在课程中,为了有效渗透快乐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可以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领读,经过阅读,可以将课文中的氛围带入课堂中,加深学生的感受。在班级整体阅读完毕后,让好玩多动的学生表演课文的“裁缝”与“顾客”,在表演中要有对话、动作以及情绪的融入,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直观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求想象力强的学生进行文章的续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灵活应用语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绪描写出来,如“既然裁缝没有给顾客做衣服,那么顾客是不是又能重新规划自己的布料了呢?那么接下来顾客和裁缝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想象力以及知识等。在续写后,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写出不一样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经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展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当前教育压力逐渐增大,家长们对学生抱有的期望越来越高。快乐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们的实践,可以充分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快乐教育理念的作用,结合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缓解学习压力。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创造快乐学习的最佳条件,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丹丹《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6期。

[2] 潘旭鹏《快乐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讨》,《课外语文》2020年第4期。

[3] 冯寿年《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学周刊》2019年第30期。

[4] 曾志娥《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3期。

[5] 罗燕芳《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学周刊》2020年第16期。

[6] 马军《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3期。

(赵秀环,1976年生,女,汉族,江苏东海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