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阅读与写作“不期而遇”
作者: 宁红梅摘 要:《麻雀》是一个较好的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教学素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颇具亮点。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文中的留白、写作手法和矛盾冲突等,准确把握文章脉络,然后确定核心立意、写作结构、词语使用,并借鉴其优秀的结构与手法,让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以《麻雀》为例子,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15
在语文科目中,阅读和写作是核心板块,而其相关能力也是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不断发展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不期而遇”,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语文写作与阅读思维,并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四年级上册课文《麻雀》为例,该文结构严谨,遣词造句颇有独到之处,可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确立中心思想,掌握写作结构,学习词语使用,并运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
《麻雀》这篇课文节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作者通过精炼的文笔,将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了麻雀母亲为了保护年幼的麻雀而与凶猛猎狗对峙的故事,表达了伟大的母爱这一主题。这篇课文的主角是动物,学生大多比较喜欢动物,因此在学习课文时会感觉轻松有趣,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背后的隐喻,如麻雀母亲的勇气来自哪里,猎狗为什么会后退等问题。本篇课文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教师需要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各个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动物身上的母爱,并感悟母爱不分物种都很无私这一道理,升华学生的情感。
本篇课文除了使学生理解母爱这一主题之外,对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赏析文中的遣词造句,并从中借鉴优秀的词句和手法,进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本篇课文中,“角色间的对比”是一大亮点,如麻雀与猎狗之间体型的对比,一大一小的体格展现了双方力量的悬殊,而双方精神力量的对比又让看似弱小的麻雀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逼退猎狗的进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这一手法,并化用到自身的写作中去。
阅读与写作不该沉闷枯燥,教师应以更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不再像之前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培养。启发这种方式更符合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二、具体教学策略
1.引领学生补充留白
在阅读训练当中,分析文章的留白之处是让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和文本分析的时候,需要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和点拨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结构、词语使用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培养,充分吸收他人的优秀字句,博采众长。
在《麻雀》这篇课文中,教师带领学生赏析麻雀母亲英勇无畏这一片段时,首先需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勾画关键词,并在小组讨论中交流阅读感受,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文本中“扑”“尖叫”“发抖”等描写麻雀母亲动作的词汇,以及麻雀母亲发出“绝望”“嘶哑”的声音,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梳理文本,使学生了解如何借助叠加的手法描写动作神态,同时教师也需要带领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作者在看到麻雀母亲的反应之后推断出其内心富有的“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描写麻雀母亲的心理活动,而是展开侧面描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在交流中得到结论,那就是作者已经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麻雀母亲的动作神态,文章非常饱满,若再写其心理活动,文章就不够真实了,因为动作神态可见而心理活动不可见。
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填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麻雀母亲的所思所想,此时站在麻雀母亲角度的学生必然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而这种文本的补白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本真,并感受写作的魅力。
2.带领学生赏析写作手法
教师需要在授课时注重课文当中的文本结构和语言样式,为学生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推动学生从“阅读的彼岸”到达“写作的彼岸”。
《麻雀》这篇课文中,作者并没有使用简单且单一的描写方式,而是灵活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麻雀伟大的母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重要且具思考意义的问题,例如作者明明是想表达麻雀的勇敢,为何还花篇幅去描写它的害怕呢?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之后,知道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麻雀对猎狗的“怕”来反衬其为了保护自己孩子的“不怕”,更加突出母爱的伟大。之后,教师再一个抛出问题,即作者在文章里只描写了麻雀吗?然后带领学生去文本中寻找以猎狗为主体的侧面描写部分,启发学生思维,让其了解作者在写作中使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解“猎狗的攻击与后退”这一情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猎狗前后变化的语句,并帮助学生梳理作者描写猎狗进攻的四个步骤,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步骤能否调换顺序,从而让学生明白动作描写的重点就是先分解动作并按照发生的顺序进行连接。而“猎狗的后退”这部分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品读作者对猎狗心理、神态的细微变化的捕捉,以及作者运用简短的细节描写把猎狗的变化写得入木三分,并从侧面烘托出麻雀母亲的勇敢这一写作手法。在赏析完片段之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物视频让学生进行仿写,并让学生在写作中用到前文所讲的动作描写、对比手法等。
3.启发学生思考文本冲突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文本矛盾和情节冲突,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及整篇故事发生的潜在逻辑,使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也能够按照合理逻辑来安排相应情节,而不是毫无依据地构建文章脉络。
教师在讲解课文《麻雀》时,除了需要使学生感受文章本身的语言魅力,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文本中的冲突,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例如麻雀在面对猎狗的攻击时到底怕不怕呢?作者为什么要将麻雀的勇敢和猎狗的凶残进行对比?并再次提问:如果你们是麻雀母亲,面对这种情形会害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怕和不怕的都有,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提供相关依据,回答“怕”的学生从“嘶哑”“发抖”等词语体会到了害怕的情绪,而回答“不怕”的学生也从“掩护”“搏斗”等描写中感受到了其勇敢。
教师在文章矛盾点的地方不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进而得到结论,麻雀母亲既害怕又不怕,面对体格强壮的猎狗,它害怕是自然而然的反应,而为了保护孩子与猎狗对峙,是母爱力量驱使下的行为,整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由这一矛盾点塑造了麻雀母亲真实、丰满和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是否矛盾”的思考过程中,可以更加精准地解读和把握文章,并理解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其背后深层的行为逻辑,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注重对行为背后逻辑的刻画。
三、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1.开篇立意,引导学生确定文章立意
在阅读及写作中,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有的词语、故事都以服务中心思想为宗旨。如果无法确定立意角度,在写作中将无法抓住重点,极易陷入跑题的境地。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文章中所流露处来的情感,确定需要写的核心内容。然后模仿这种开篇立意的写作方式,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麻雀》讲述了作者打猎回来,路遇刚出生的小麻雀滚落鸟巢,猎狗靠近时,一只老麻雀奋勇张开双翅保护幼鸟的暖心故事。通过全文,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老麻雀即使害怕紧张,知道自己渺小的身躯在猎狗面前九死一生,但也要保护自己的幼子,这种至纯的母爱让它无所畏惧,而作者也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带着猎狗悄然退去。文章赞扬了伟大的母爱,立意深远,在写作中引导学生确定核心立意,能瞬间让文章不再言之无物。
2.通读文本,教导学生掌握写作结构
核心立意确立后,接下来便需要理清文章结构,可引领学生活学活用,确定写作的叙事结构。然后通过练习、模仿直至灵活运用,在练习中获得自己的心得。学会了叙事,文章才能流畅、严谨,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以《麻雀》为例,段与段之间长短错落有致,第一个段落交代起因,作者是打猎回来,猎狗跑在前面;第二个段落交代猎狗发现麻雀,再到结尾作者唤回猎狗,都用一句话交代,没有过度赘叙,言简意赅。中间的段落是长句,共分四个部分,讲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详细具体,整篇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可让学生模仿,学习本文的叙事方式,层层推进。阅读到写作之间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并非简单铺陈直叙,如何行文、叙事简洁、言有所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技巧。
3.阅读细节,带领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
词语运用的学习是一个收集素材的过程,需要充分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有所积累。然后阅读具体细节,理解词语的由来,与生活中所见所察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很好地代入文章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有一个更加直观独到的见解,然后学习写作,便能事半功倍。
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麻雀》时,可具体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猛烈”二字瞬间将紧张的气氛烘托到极致,预示着故事的冲突正式展开;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小麻雀“无可奈何”,以此来和猎狗的强大展开强烈的对比;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来描述老麻雀面对猎狗时的恐惧,但即便恐惧猎狗的强大,依然奋不顾身地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种伟大的母爱形象跃于纸上,不但作者受其感染而退走,我们也何尝不为之恻然呢?通过阅读这些细节词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加以灵活运用,文章中描述的形象自然活灵活现,可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4.自由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掌握了具体的核心立意、写作结构、词语使用,一篇合格的文章便有了雏形。但是每当提起写作,小学生大多恐惧畏怯,不愿倾吐情感,只能强行拼凑,没有创新力,内容空洞乏味。教师需要做的是提升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大量阅读文章杂志,收集素材,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人和事,充分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尽量让学生的阅读可以扩展,不再仅限于课文,而是从书刊中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
有了这些写作的素材,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所上升,再教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确立中心思想,再整合写作的结构,合理运用词语,学生的写作热情会自然而然会被唤醒。最后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积极乐观、好学向上的心态将阅读与写作合二为一,不分彼此。
5.深度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此来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要明白,学科教学并不只是在某一方面进行的,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要领,而不仅仅是将教学的目光局限于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水平。如果想要让阅读与写作“不期而遇”,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其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深入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所在,不能让学生只是学习浅层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阅读与写作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需要激发他们身上的学习潜能,以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师要为学生规划阅读的内容,并挑选合适的写作主题,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写作,不能只是全程自己占据着时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麻雀》一文进行略读,想一想作者在其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老麻雀在明知自身力量不强的时候还要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询问学生能否从这个故事中领会到母爱的伟大。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作者在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简单的小短文,尝试着用简单的词句勾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人。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各自为战的,而是齐头并进、相互成就的。教师在讲解《麻雀》一文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文本当中,引导学生想象并补充文章的留白之处,并且思考文章中在自相矛盾的内容背后的行文逻辑,提升语文学科的专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极为显著,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了完善,并且他们自身的学科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能够为自己今后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志敏《浅析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新课程》2021年第43期。
[2] 王世誉、居文豪《读写融合,教学一体——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名作欣赏》2021年第29期。
[3] 陈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4] 谢志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科教文汇》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