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析
作者: 李霞摘 要:语言,作为语文知识信息的载体,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教师课堂语言是否通俗易懂,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具有激励性、科学性、准确性,都将决定这堂课的教学效率。因此,锤炼教学语言,让语言具有指向性、目标性、艺术性,是核心素养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17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秩序、传递教学信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语言是否准确、科学、具有艺术性,将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语言,作为语文知识信息的载体,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上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语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新的知识领域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语,像吸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更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它如一篇文章的“凤头”,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每篇文章不同,导入语也不一样。
1.激情式导语
小学生易于接收图片、实物、故事、谜语等趣味性强的信息。教师创设此类情境,在情境中激情引语,能很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合多媒体图片,我设计了激情生动的导入语言:“孩子们,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望无际的海洋,有奔流不息的江河,有茂盛的花草树木,也有滋润万物的雨露,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片与教师动听的语言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再如,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开课伊始,我边放多媒体动画,边激情引语:“孩子们,我们游览过风景如画的西湖,观赏过雄伟壮丽的天门山,欣赏过风情别样的洞庭湖,还游览过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观赏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学生在音乐动画与教师的激情引语中,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氛围。
2.复习式导语
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再巧妙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生答:喜欢)“谁能说说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故事?并且说一说通过这些寓言故事,你们受到了哪些启发教育?”(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看看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告诉我们的又是一个什么道理。”问题一出来,唤起了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翻开课本看了起来。再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大屏幕出示:课文讲了(青头)和(红头)的故事。(红头)一不小心,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成功地从牛肚子里脱险。那么,青头是怎么帮助红头脱险的呢?故事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学习。恰当的复习语,奠定了旧知,引出了新知,使新旧知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3.开门见山式导语
开课时,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同学们,我们人类的生活与地球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神秘的地球。”再如,教学《将相和》《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类历史课文,可以采用简明的语言,直接引入新课。
4.设疑式导语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开课伊始,设置悬念,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我设置了悬念:孩子们,天门山在哪里呢?谁在望?在哪里望?望见了什么?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课前的预习,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我提出了问题:什么是老屋?既然是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老屋最后到底倒没倒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习有了目标性、指向性,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精准。
5.谈话式导语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创设一种轻松学习的氛围。比如教学《养花》一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亲切交流:“孩子们,你们养过花吗?都养过哪些花?最后养得怎么样?”通过这样的亲切谈话,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开课伊始,我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孩子们,我有一头大象,你有办法称出它的重量吗?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造一杆大秤;有的说,用起重机称;还有的说,把它宰了一块一块地称。孩子们学习的思维就在这轻松的谈话中打开了,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了。
二、匠心独运讲授语
讲授语,这是教师课堂上使用最多的语言。它要求教师的语言简练又准确,言之要有物,要有味,要有理,既能深入浅出,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主导”角色,说出的话既能提纲挈领,调控全局;又能细致入微,烘托渲染感情。
1.善用睿智诙谐的幽默语
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文中描写水是音乐家的一段;“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一个孩子站起来读这句时,读得有气无力而没有波折,我打趣道:“你这条小溪流的水,快流干了!”全班同学听到教师的话,大笑起来。于是我又让第二个同学站起来读,第二个孩子读得非常洪亮。我又笑着说:“你这小溪流的声音与大海的声音一样宏大,吓着教师了!”全班同学又一阵大笑。不过,在笑声中,孩子明白了,小溪流的声音与大海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于是,再次朗读,便听到了孩子们由低到高、由轻柔到雄壮的朗读声。
再如教学《一块奶酪》时,课文多次写到蚂蚁队长的语言。在角色朗读中,第一个孩子起来读蚂蚁队长的话时,语言非常温柔,我笑着说:“这是一个温柔的蚂蚁队长。”听到教师幽默的话语,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我又请第二个孩子读,他的语气非常严厉,读得斩钉截铁,没有一丝温情,令人听起来非常害怕,他一读完,我就瑟缩着说:“这是一位好可怕的队长呀!如果我是你的队员,估计得被吓跑!”同学们听后又大笑起来。不过,这一谈一笑间,大家明白了,队长的语言严厉而并不凶残,温柔而不失威严,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队长该有的表现。可见,课堂中适时插上一曲幽默的语言,能使疲劳的学生为之一振,师生在其乐融融中,陶陶然于一堂。
2.妙用准确恰当的点拨语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习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一味地“尊重”,又会让课堂偏离正确性。因此,准确恰当的课堂语言点拨尤为重要,它可以优化教学课堂,使学习有效化。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在学习“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有个孩子在仿写时说道:“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梨子,黄黄的梨子像一个个铃铛,响啊响啊,响来了秋天的凉爽。”此时,我提醒孩子道:“同学们,梨子像铃铛,这个比喻非常贴切。那么铃铛挂在树上,风吹过,是什么样的动态呢?”通过这一“点”,孩子立马发现了自己语言中的用词不精准。于是,迅速改成“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梨子,黄黄的梨子像一个个铃铛,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快乐”。教师的点拨语在这里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作用,让学生找到了语感的“基点”。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我点拨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这一“点”,学习的成果便在学生的脑中汇聚而成,很好地起到了总结拓展的作用。
再如,在执教《盘古开天地》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随着一声巨响,天和地分开了,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低沉的音乐)盘古却累得倒下了……”在这低沉、悲伤的音乐中,学生的情绪陡地从气势高涨下沉到悲伤、难过,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学习盘古身体变化这一环节,很好地起到了情感上的衬托作用。教师的这一点拨语,润色了课堂,增添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3.巧用真诚热情的鼓励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课堂上,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真诚鼓励的语言,都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教学《花儿的学校》一文时,我请学生范读课文的时候,平时一个从不举手的女生举起手来,我当时心里特别诧异,于是为了鼓励她,我请她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事情的结果也正如我所料,她读得结结巴巴,而且声音又小。刚一读完,全班的小手都“刷刷刷”地举起来了:“教师,她的声音太小了,我们后面几排都听不见!”“教师,她读得一点不流利,疙疙瘩瘩的!”“教师,她有好几处还添加了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微微一笑:“孩子们的意见很中肯,说明你们听得非常专心,值得表扬。但小李同学今天能主动举手,向我们展示了她预习的成果,说明她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啊,我们应该为她的勇气点赞!”听到教师的话,同学们鼓起掌来。我又接着说:“如果再给小李同学一次机会,我相信,她一定能注意到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读得会非常流利的,对吗?”说完,我把信任的目光投向那个女生,那个孩子站起来,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再次范读了一遍课文。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女生读得非常流利,不再像上一次那样结结巴巴,也没有添字少字。当她朗读完,同学们再一次鼓起掌来。可见,真诚的表扬,适当的激励,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弘教师说:“不是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好。”在执教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时,我常常和孩子们探讨生字的书写。每当这时,擅长书法的孩子便成了我的教师,我走到他身边,告诉他:“你的书写太漂亮了!教师是你忠实的‘粉丝’!”一句“铁粉”的评价语,让一个个小孩子心花怒放,让一只只小手认真而又执着。对于书写稍微欠缺点的孩子,我便走到他身边,鼓励他说:“慢慢来,一定行的,你看,你的这一捺笔,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加油!”在教师一句句“你真棒”“你的这一点,像活灵活现的小水滴”“这一撇像春天的柳叶”等赏识语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工整,越来越漂亮,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不言自明。
三、耐人寻味的结束语
结束语,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好的结束语能给人一种“虎尾”的感觉。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是名人大师的作品,文章意境深远而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结束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动之以情的方法,去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他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的结尾时,我给学生的朗读配上了低沉、悲壮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盘古巨人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读毕,我随即用深情、凝重的语言点拨到:“盘古为了创造美丽的宇宙,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一切,那飘动的白云,那辽阔的大地,那奔腾的江河,那轰轰的雷声……仿佛在告诉你,在告诉我,在告诉我们大家,这就是——”学生齐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接着,我又激情引语:是的,白云在飘动,它在向世人倾诉这动人的故事;江河奔流,它在把这动人的故事传颂;雷声轰响,它在向世人宣告——(师生齐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于是,在深情、激昂的语言中,师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达到极点,使课堂在高潮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教师这样结语:“每当有小动物向老屋求助时,老屋总是义不容辞地无私奉献,课文在小蜘蛛给老屋讲故事的地方就戛然而止了,那老屋到底倒没倒下呢?同学们课后想一想,并接着故事编下去。”课堂在这里通过设疑的方式,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挖掘文本潜藏的意思,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必备工具,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勤学苦研,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增添更多的亮点,让课堂彰显语言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华丽《让生命的清泉泽润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初探》,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 唐莉《声乐教学语言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3] 谭凌云、艾丹《小学语文兴趣教学之我见》,《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4期。
[4] 潘柳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浅谈》,《时代教育》2014年第22期。
[5] 王丽、刘飞《“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索——聚焦问题设计》,《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1年第9期。
[6] 陈跃《文本解析,提升语用能力》,《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年第7期。
(李霞,1975年生,女,汉族,重庆涪陵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