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宁晓慧 蒲爱红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反映人物优秀品德的作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对人格的健全完善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着重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24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古今中外的名篇,其内容丰富、包罗万千,从古诗词、文言文到现代的白话文,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说明科普记叙类文章,教师要在这些文体丰富内容翔实的文章教学中把握教学目标。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在课堂内渗透德育,让同学们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逐步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在学生的心中塑造对美好品德不懈追求的德育之花,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和意义

部分家长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以应试角度为教学重点,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作为重点,学生们经过语文学习后仅仅掌握了一种技能,而没有学会如何去感悟、学习生活,这便是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德育引起的负面影响。目前的小学校园缺乏优秀的、专业的德育教师团队和对应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人文类学科如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堂中就更需要教师承担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任务。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祖国的建设中。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古今优秀作品,语文课堂的形式也相对较为灵活,教师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巧妙地融入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的德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合作、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校园生活中牢记自己身为教师的模范作用。教师在生活中要践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以实际行动鼓励、促进学生们向各类优秀的人物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疑惑要及时予以帮助。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首先要正师风,在校园内营造出弘扬传统美德的价值观,以身作则地教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面对艰难险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状态,切不可做一个简单的“教书匠”,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对其他的事情就不闻不问。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情况,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例如有的同学家境富裕,有浪费粮食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对该同学进行德育,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丰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革命前辈为新中国建设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该同学通过这样的学习也顺利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这样的渗透式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要远远胜过空洞说理式的教育。当学习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性文章的同时,去挖掘其背后的内涵深意。例如《羿射九日》这篇课文讲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后裔射下天空中太阳的神话传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射太阳的传说不能当真,但是这样的传说在民众中流传千年,因为这真切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时至今日,这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仍然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2.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多处于学校和家庭之中,小学生正是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成长阶段,让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例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劳动,帮乡亲们挖水井的故事。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在家中、学校喝的水都是怎么来的?”“是工人叔叔把瓶装水送上来,我们才有水喝的,我们要感谢工人叔叔。”让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学会尊重劳动人民。

《朱德的扁担》一文讲述了朱德军长与普通士兵一起积极参加劳动的事迹,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博物馆内那根刻着“朱德记”的扁担,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朱德身先士卒参加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

同学们学习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张思德同志在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毛主席倡导“无论是谁牺牲了,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就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毛主席要倡导大家向烧炭的张思德同志学习”,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同学发言“因为劳动没有高下之分,人的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为革命而死则重于泰山”。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自己在家中、学校可以参与哪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同学们亲身参与,例如教室的大扫除、家中自己房间的整理,让同学们能从劳动中收获成长、快乐,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友爱教育

对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无论是宏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或是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照顾之情,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友情,教师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挖掘,帮助学生们感受生活中的友爱。

《父爱之舟》中,作者用平淡的语气、白描的笔调回忆性地叙述了父亲与自己的琐碎小事,父亲对“我”点点滴滴的照顾都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省吃俭用凑钱让“我”购买课外书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被文中的父母感动,流下眼泪。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分享自己的父母平时有哪些关爱自己的生活细节,有的同学说道“父母每次发现下雨都会提前到校门口来接,没有让自己淋湿过一次”,有的同学说道“自己生病了,妈妈着急得不得了,在床旁通宵照顾”。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之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让学生们与课文内容中的亲子之情产生共鸣。教材中刻画了许多为新中国建设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形象,例如年纪虽小却有勇有谋的小英雄雨来,意志坚强为保证战役胜利毅然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战士,同学们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充满了对革命英雄的崇敬,教师可以在这时结合《少年中国说》要求学生表达自己身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坚定决心和志向,将过去前辈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如今的中国少年的祝福结合在一起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科学环保理念

新时代的人才需要践行科学环保理念,语文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交叉的学科,对环保理念的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只有一个地球》向学生们科普了地球的珍稀和各种资源的宝贵,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举行主题班会“如何低碳生活”,同学们需要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幻灯片汇报,有的同学表示“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对于各种可回收资源要注意分类处理,比如全班同学使用的作业本背面就可以统一利用起来当作草稿纸,学生们每天产生的塑料瓶子既可以制作成精美的艺术品,也可以回收进一步利用”。课文内容中有许多科普说明类文章,例如《蝙蝠与雷达》就讲述了科学家们通过蝙蝠的启发而制作雷达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思考人类从动物身上还发现了哪些科技启示,例如萤火虫与冷光源,鸡蛋样式的建筑物,从动物身上进行仿生科技属于一门专门的科学——仿生学。

5.开展家校合作进行德育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时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要让家长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家校合作式的德育。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有关劳动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家中安排监督学生完成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洗碗、打扫房间,在周末或假期,家长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到社区养老中心为老人送去服务。家长还可以跟学生一起阅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籍,例如弘扬爱国主义的纪录片或电影。在学习了科技类文章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家长与学生一起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以开阔学生视野。学校和家庭都是展开德育的良好平台,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可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6.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思想教育

所谓德育,要先具备正确的思想,才能具备正确的品德。思想是决定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只有思想得当,才能提升品德。因此,在小学语文德育当中,要合理规划教学,建立正确的思想。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变动教学方案,既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中心,也要帮助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德育素养,保证渗透的实效。

以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可以针对这两篇课文开展专题教学,汲取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围绕这两篇课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灵活采取教学方式。

第一篇《七律·长征》因为属于诗词范畴,虽然与《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表达含义是极为相似的,但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区分。教师要以学生获取的知识程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针对诗词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拼,两名学生一组,以接力的方式完成朗读,同时为学生匹配合适的辅助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加强代入感。此首词,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精神。通过诗词当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即可见一斑。尽管当时的革命道路有许多困难,但我们依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样的思想值得学生敬佩,也是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正如我们的学习道路,尽管前路荆棘,但只要坚持就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渗透德育,树立思想,也加强了对诗词的理解。

第二篇《狼牙山五壮士》为一篇记叙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可过于刻板单一,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情境演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则作为旁白进行辅助。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也将课文含义对学生进行了渗透。在情境演绎过后,教师可以试问学生:“课文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境演绎过程,不禁对文中的英雄充满赞叹,既钦佩英雄的民族气节,也钦佩英雄坚定的爱国之心,课文完全表达出了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德育的渗透实效。不仅树立了学生正确的思想,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专题整合,同时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开展分层教学,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也帮助学生加强了课文理解,完善了综合素养。

7.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文化教育

丰富学生的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学生必须具备文化,才能完善思想,拥有思想,才能立足品行,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可谓是德育渗透的奠基石,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课程,切实将文化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传递,渗透德育。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代入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角度进行互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德育渗透的实效。比如,教师可以试问学生:“如今是什么样的时代?”几乎第一时间,所有学生都回答道,如今的时代已经是科技时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科技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分歧,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答案。针对学生的理解偏差,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科技时代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代入课程内容,课文以周总理少年时期所见到的一件事作为引子,从那个特殊的时代开始,他明白要想振兴中华,唯有读书。只有具备文化素养的人,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总理的远大志向。通过这样的互动,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深意,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让学生明白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进入了科技时代,但要想科技强国,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德育渗透,既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思想,也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德育是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以身为镜,为学生们起到表率作用,向学生们弘扬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友爱教育、科学环保理念,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魏秀立《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期。

[2] 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浅谈》,《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