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分析

作者: 桑扎草

摘 要: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必须有效地指导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语文课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探索了相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27

文言文是一种强调“意境”的文章,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由于文言文的“意境”远离了中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无法感受和理解,这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而且也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不浓

大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是无聊的,当他们接触到文言文时,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虽然文言文史一种文化遗产,但需要学生长时间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显示,这将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他们对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了解不够。此外,受当前大众文化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够广泛,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吃力。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过时

在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翻译课文,然后欣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写作方法,讲述整个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思想,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喜欢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写作的目的,总结全文的主旨,然后细分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很少阅读关于中国文言文解读的书籍。在教学活动中,集体合作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二、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1.在课堂前导入,以创造经典气氛

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减少了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这已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挑战。事实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课前介绍开始,并在课程开始时创造一种传统文化气氛,以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课堂前播放古典音乐,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或者将文字背景与相关图像组合起来,或者利用文化知识让学生进行联想。

以《三峡》一课为例,教师以《水经注》原文为辅助,原文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教师在PPT中呈现简单句子,与文本密切相关,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其中。当学生看到三峡美丽的形象和相应的话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想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他们会很好奇图片与文字的联系,并激发想学习的动机。教师将图像与文言文内容相配合,设计好课堂内容,并创造相应的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以及对文言文学习和欣赏的兴趣。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将古代文学知识逐渐渗透到课堂上。

2.创造情景,建立理解桥梁

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以问题为导向,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是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手段,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基本标准,几乎所有的知识都生成并呈现在情境中。在问题基础上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情景教学中,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学材料,也不是抽象知识,而是学生在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中的互动。这种情况可以视觉化、生活化、娱乐化,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文言文教学通过教师创造条件,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内涵。

例如,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有着很强的语言感染力,如《桃花源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扮演其中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形成的,根据他们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分析了渔民的特性,标出人物在谈话时使用的心理活动,使文章能够反映现实,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文章变为剧本,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理解课文在“动”和“乐”中的含义,并理解人物的本质、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并在情绪上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成长。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知识,并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这包含对文言文字词、文义、思想以及情感的理解。只有学生深入理解,才能够灵活使用,否则学生就会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最后徒劳无功。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言文内容,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的注释,自行去阅读、理解。例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这种有着极强故事性的文言文,让学生自行阅读,凭着兴趣去学习,从中获得信息,从整体上理解全文。接下来提出疑问,教师点拨,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质疑与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记住词语的意思。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路清晰。之后,采用灵活的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翻译文章,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分成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并及时补充。这种练习涉及较广,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翻译。教师进行评价,对翻译好的地方给予肯定,指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讲述故事,将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保证学生的表述准确无误,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4.采取多项措施,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积累,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学习,增强各项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先阅读注释,让学生掌握生词,初步阅读文言文。其次,让学生形成查阅工具书与资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而不是让学生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最后,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只有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才会轻松。

例如,《爱莲说》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书下的注释来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大意。在遇到生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来解决,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还让学生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比如本文中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让学生对其中有着不同意思的词语了如指掌,积累丰富的文言文知识,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与学习奠定基础。

5.引导学生掌握常用词

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词汇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词汇学习中,重点需要学习常用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的含义,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正确道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注释或者是工具书来自己阅读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先培养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思路,然后由简入“繁”地学习更难的文言文,不但能够对其中的常用词有充分掌握,还能够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才能够对于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常用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自己接触的文言文中的常用词用本子记录下来,时常翻阅,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文语境的不同会导致词语的含义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实际语境来进行字词的分析。学生只有注重文言文常用词的积累,才能够真正读懂文言文。同时,学生还需要梳理多义词的同义项,列出基本的含义以及引申含义,方便学生把握文言文的真正含义。

6.以语言为抓手

学生所学的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和现代话语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帮助学生扫除语言方面的障碍。此外,因为文言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抓住其中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主动进行思考,而不是等着听教师的答案。学生只有主动思考,才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

第一,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把握诗文内容。

在文言文中,一般字词都比较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分析诗眼、文眼,否则会对学生理解文言文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全诗比较好懂,唯有“舟自横”有点费解,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横”的意思,就可以接触到诗的意境:在渡口处,船在自由自在地漂泊,没有世俗的约束,这就是从语言里看出形象。所以,虽然在文言文教学中不用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但是对于关键性的句子或者词语,需要透彻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文言文。

第二,抓住词语的语境义。

文言文中的词义,指的就是客观性或者是社会性的意义,也有人叫词典义;而在文言文中的词语,大部分都会受到语言环境以及诗人经验的影响,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抓住文言文的语境,才能真正了解文言文的精髓。

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新”字,古人注为“添”。“新”没有“添”的意思。但是,对于“新”来说,新是对旧的一种延续,于是在文言文中就有了乡愁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学生抓住了“新”就抓住了整首诗的“诗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抓住文言文的语境更加重要。

第三,抓住词语的言外之意。

文言文的言外之意,说的就是作者文字之外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这时候,读者需要去意会。也就是说,学生要去体会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找到作者没有表达的隐喻之情,解开文言文真正的面纱。

大部分作者都是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对当时统治者、社会的一些意见,很多含义都不能直接叙述在文字表面。因此,作者只能将自己真正的意思“藏起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作者通过“在”字表达“白头宫女”现如今依然在这里,暗示以往的繁华已经不能复返了,而“白头宫女”将变成历史的见证者。从这里可以看到凄凉、寂寞的氛围和无法追忆往昔的情调。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抓住文言文的词义,不能仅仅看诗人所写出的文字,还需要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把握文言文真正的主旨。

7.坚持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学习文言文需要“博览群书”,也就是结合精读和略读。

学生需要阅读课外书,尤其是对于将来想要从事文史方面工作的学生,从小就需要博览课外书以及精读课内文章,这二者缺一不可。“博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延伸与扩展,阅读同一个作者所撰写的其他文章,也可以阅读和作者同一个时代的文章。对于学生而言,博览群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需要独立思考,充分分析文言文的语境以及关键字词的含义,为高考文言文阅读做足准备。

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难度和生词,应该以巩固自己的文言文基础为准,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让学生能够在巩固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学生也可以阅读近现代人编选的文言通俗读物,让学生先了解文言文中相关字词的解释,以便在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时候都可以看懂文章的题材、表达的思想等。总而言之,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逐渐扩大,在程度方面需要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深入分析的好习惯,让课外阅读变成课内文言文学习的一部分。

8.力求与白话文教学“同轨”

有些在文言文中的词语可以直接在白话文中使用,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陈情表》中的“形影相吊”等。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是分开使用的,但是在白话文中却是成语,比如《庖丁解牛》中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白话文中成为“游刃有余”;《桃花源记》中“后遂无问津者”,白话文中成为“无人问津”。虽然这些句子一开始并不一定是出于这里,但是读到这些文言文,就会联想到白话文中的成语,学生自然而言也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了。

有些文言文可以用现代成语概括,比如“负荆请罪”“高山流水”等,在现代成语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文言文或古诗。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查一查现代成语典故和出处,让学生可以打开文言文学习的新大门。

学生通过白话文理解文言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不仅是初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学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他们的教学方法,加强文言文教学,丰富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文言文学习,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邱志新《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