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融通,构建新境界
作者: 余秀清摘 要:文言文是古人智慧和思想的凝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文学典范。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的篇幅较大,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线教师将“1+X”教学策略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筑牢学生文言文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1+X”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28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十分刻板,主要采取的就是教师为学生翻译其中的字词、句子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会产生十分畏惧的心理,认为文言文是一种非常难的课文。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本人尝试“1+X”策略,将语文教学中的“1+X”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落实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其中“1”指的是教材中的某一篇文言文,“X”指的是以这篇课文为核心延伸出来的文章,可以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可以是用一个主题下的作品,也可以是存在其他某些关联的作品。开展“1+X”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
一、巧妙关联,探寻“+”的意义
实施“1+X”策略首先就是要明确“+”的意义,即找到一篇文言文和一组文言文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的意义。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找不到“X”,在找到“X”的基础上也很难将其顺利落实。因此教师要认真探寻“1”和“X”的关联点,探寻关联点的意义,在教学中将其落实下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文言文或者是拓展学习的文言文进行掌握,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进行分类和总结,这样才能更轻松找到“+”的意义,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含义。
首先,“+”可以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在了解作者背景和相关经历的基础上,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作品,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比方说《与朱元思书》的“X”文章就可以是《与顾章书》和《与施从事书》,本文的作者是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一生都仕途不顺,当时政治十分动荡,本已身居官职,写《齐春秋》上呈给梁武帝,梁武帝免去其官职,他将要去石门山隐居,这是给友人的话语。教师为学生讲解完作者的经历,并为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意等,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阅读《与顾章书》和《与施从事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询问。在教学《曹刿论战》的时候,可以将《子鱼论战》和《王孙满论鼎之轻重》作为“X”,这三篇文章全部出自《左传》,具有很多关联点。其次,“+”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且思维递进的文言文。仍从《与朱元思书》阐述,只是其教学角度有所不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让学生认真品读和体会春江山水的作者与山水融为一体的感觉,在教学《与顾章书》的时候,就可以将重点放在作者那种辞官之后的志趣和情怀。此外,在教学具体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逐渐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当学生在首次学习这一类型或者是吴均的文言文的时候可能会感到陌生,多次接触和学习之后就会掌握窍门,在明确“+”的意义的基础上将三篇文言文串联起来阅读,发现其中相关联的地方,从而提升自身的文言文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巧妙找到那个“+”,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教学重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在阅读方法和文化传承两个角度也可以探寻关联点,升华“+”的意义。
二、转变形式,增加“1+X”阅读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趣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的传统教学形式有些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丰富“1+X”的教学形式,增加文言文的阅读趣味,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言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将文言文当作一个故事去演绎和理解,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讲故事、朗诵文言文、情景演绎等。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列子》的专题,引导学生在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表演,表演的形式根据自己选择的文言文开展。学生选择的这些文章就是“1+X”中的“X”,而这种教学形式充满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学生选择的篇目有《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观刈麦》等,其中一个学生选择了《观刈麦》,将其翻译出来,改编成为相对易懂的文言文为大家深情朗诵,还有一位学生用表演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观刈麦》,并且让其他学生配合出演,有的学生出演农民种田、有的学生出演妇女送饭、有的学生出演儿童送水,为所有人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个人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总结赏析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创新思考,加入现代人的观念和想法,谈一谈自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展开创新性的思考,并将其整理为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这个教学方法难度稍大,教师可以稍微降低难度,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上课的时候为其他学生讲解。
三、寻找支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支架是脚手架,帮助学生建立自身和文言文关系,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寻找支架并、提供支架有助于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的阅读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展开测评,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做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去深入理解。教师要注意的是,始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支架,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开展测评型支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测评,督促和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包括正音停连、语句翻译、字词的理解和文本的解读等。比方说,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重点检查,主要包括八句话: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抽查学生,针对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朗诵和翻译,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检查其对字词的解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求其分析,对虚词理解不深入的学生,则要解释虚词。为了防止学生“搭便车”,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将朗诵的音频上传到网上,或者是通过网络平台监督学生,比方说在平台上布置作业,教师在后台就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之下,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开展各项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建立补充性的教学支架。结合学生本身对文言文不熟悉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在辅助资料的帮助下更快理解文言文。主要的资料内容包括文言文的背景、作者的相关介绍、这篇文言文的影响和相关的趣事等,帮助学生从其他的角度理解文言文。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内容,不经筛选就呈现给学生,反而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因此教师需要对下载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将其进行归类,学生则根据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四、巩固提升,掌握“1+X”的学习方法
“1+X”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巩固上课所学对文言文理解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学习“1”的基础上,自己独立运用上课时候所学习的方法分析“X”篇文言文,进而实现巩固和提升。教师在教学“1”这篇阅读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和自己配合完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学习方法,从而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分析中,之后给学生提供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去完成。
例如,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本案例重点讲解刻画周亚夫形象的手法。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本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中能够体现周亚夫形象的句子。学生思考了许久之后表示自己找不到,部分学生找到了文帝说的话:“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这里可以体现出周亚夫有将领之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教师肯定了这部分学生的说法,并且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手法,为什么其他学生找不到对周亚夫形象描写的句子呢?一位学生提出,因为文中就没有直接描述周亚夫形象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说,那刚才学生们找到的是什么?学生表示是侧面描写。这个时候学生已经理解了这种人物形象描写的方式。之后,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文中要用笔墨去描写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呢?学生思考之后表示这应该是对比描写,当皇上去了这两个军营的时候都是长驱直入,将军和他的属下都是骑着马迎接和欢送的,但是到了周亚夫的军营里面,皇上却受到了“不好”的待遇,运用对比描写,突出周亚夫带兵严明的形象。因此学生总结出这部分运用了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周亚夫军纪严明的形象。之后,教师给学生其他的文言文让其尝试分析,教师给出《口技》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略长,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正面描写口技表演的片段和侧面描写观众感受的句子。学生一边熟悉文言文,一边寻找正侧面描写,这个时候,学生还需要知道正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耐住性子去阅读文言文。学生思考之后,表示题目是《口技》,主旨应该是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学生也找出了其中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的片段,学生表示这里还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观众叫好的表现也可以突出口技表演者的口技才能。学生全程花费了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关键是要明确主题,因为正侧面描写一定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就能够很快把握其中的节奏。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去判断是否给学生呈现其他文言文作品,也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文言文训练
拓展延伸的关键是找到出口,因为“1+X”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效率。找到出口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写作中,教师可以以“1”篇文言文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思考,确定写作主题之后,去寻找“X”中阅读的材料,借此丰富自己的素材。在表演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会的表演、诗朗诵以及演讲等,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演出。
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紧密相关的,在学习文言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写作。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其中的很多文言文,然后为学过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撰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可以用文言文的形式去描写,只需要一篇简短的小传即可,学生如果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白话文去写,之后尝试将其转化为文言文。学生需要反复诵读相关的文言文,也会收集一些关于愚公的资料等,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阅读和写作。教师在批改的时候重点关注学生对字词的把握是否正确,逐字逐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改,能力较好的学生,全篇全部使用文言文完成,十分具有观赏性,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描写的,因此教师将其作为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写作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改写、续写和缩写等,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其次是表演,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因此十分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这次依旧给学生提供《列子》专题,让学生去阅读里面的一些寓言故事,将其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故事,讲解给其他观众听,感兴趣的学生还会主动阅读里面更为丰富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要上台讲故事,可以是照搬其中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进行改编的故事。在诗朗诵中,学生也需要展现自我,要求学生十分准确地读出文言文中的字词等,其中很多多音字需要学生注意,只有准确无误读出其中的句子以及带感情表演,才能获得奖品。可供表演的作品也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表演的形式,将其呈现给观众。学生在这些拓展延伸中不断接触文言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本文从巧妙关联探寻“+”的意义、转变形式,增加“1+X”阅读趣味、寻找支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巩固提升,掌握“1+X”的学习方法、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文言文训练等几方面去阐述初中文言文“1+X”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教师要在理解“+”和“X”的本质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文言文教学中,适时转变教学形式和策略,结合所教内容开展科学且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杨芹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5期。
[2] 庞仿英《基于“言文并举,文化渗透”理念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2期。
[3] 马小清、刘开哲《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