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唤醒学生,用智慧演绎课堂

作者: 赵凤欢

摘 要:温暖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给予学生温暖的教育,突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现出教育的魅力。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情感教育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承载人类情感世界的主要载体,古诗词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温暖的教学,对初中古诗词情感教育展开探究,以期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温暖的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29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情感因素甚为丰富,因此教师要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基于温暖的教学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要突出其人文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利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稳定学生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激活学生思维

古诗词放置于当今时代,对初中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学生不仅无法理解字面意思,同时对于古诗词里所描绘的情景,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生成学习动力,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愿意主动去学,才能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据教学的内容,利用渲染式、直接切入式和还原式等方式,来完成课堂导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设身处地融入情境里去感受和体会。比如教师可以以“一片丹心”为主题开启全文阅读,选择《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作为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利用猜谜的方式,朗读学生比较熟悉的范仲淹的诗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猜出作者是范仲淹。然后让学生依据所读到的内容,分析作者是什么样的身份,并且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借由猜测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完成新知识的吸收,既为学生补充了背景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疑问,在问题的驱使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设置矛盾冲突,从而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沿着问题这一线索来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诗歌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在理解大意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这一首词的语序和现代文的语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用语习惯出发,对词句的顺序进行调整,并且体会与原先排序之间的差异。借由古诗词表达特点与现代文表达习惯之间的不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能够感知看似错误的语序,事实上起到的是留白的作用,能够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提高整体韵味。

二、开展朗读教学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在古典诗词的韵律当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其中的节奏,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变成动人的音节,细细咀嚼字里行间的情感,为诗句注入更多的灵气。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当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感知诗句里的情感,不断汲取其中的养分,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国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简,但能够给予读者强大的想象空间,能够通过寥寥数语,创造出磅礴的气势,让读者浸润于美好的意境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诗词中的这一美感,可以借由朗读体现出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相应的场景,从而在视觉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结合口中所念的诗句,将场景还原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这首诗,根据自身的理解,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诗句里的豪迈气息,借由音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结合自身的想象,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并且用自己的话将脑海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借由这一方式,让学生将口中的文字与脑海当中的想象融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把握诗句的内涵。

此外,古诗词的朗读有着一定的技巧,通过语音语调以及节奏上的变化,体现出诗句当中的情感。而初中生在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等还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符号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去感受诗人的心理变化。比如在教学《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愤慨以及落寞,教师可以利用圆圈、三角、箭头等方式,带领学生对其中的诗句进行标注,圆圈表示重读,箭头表示降调,三角表示韵脚,从而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诗句里的情感变化。

三、分析意象特点

1.理解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当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只有正确分析意象,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诗句当中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意象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紧密相连,比如有些诗句当中的月,并不是真实自然界当中的月亮,而是作者心目当中的明月,有些诗句当中的山河,也并非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山河,而是作者心目当中的山河,它是基于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心境表现。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融入诗句里,将自身化为诗人,尝试带入诗人的心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找准诗句里的意象,借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将意向里的真实内容反映出来。

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相应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首诗的意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是茅屋。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选这一意象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解答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之所以选取茅屋,是因为它是穷苦人家所住的房屋,能够体现出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也有的学生认为,茅屋是当时人民群众生生活的真实状态,选取这一意象,能够真实体现出时代特点,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借由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够掌握学生是否对这一意象的内涵有充分的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去感受诗句当中心怀天下的广阔胸怀。在一首诗当中,常常会同时存在不同的意象,而这些意象之间的相互组合,能够更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夜雨寄北》这一首诗当中,其中的意象是跨越时空的跳跃组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意象时,可以从诗中的时间和地点出发,借由时空上的不断跳跃,以及地点上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更好感受到诗句里的思念之情。

2.填补空白

由于意向体现的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所以在意象的分析中,停留于表面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在脑海当中构建更为立体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理解,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对意向相关的内容展开联想,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扩充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填补诗句当中的空白。

比如在教学《游山西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和陆游一起来到山西村,闭上双眼,仿佛自己置身于山西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利用这一方式,打开学生的想象通道,让学生基于对诗词的理解,大胆发挥。有的学生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句中想象出,朴实的村民在结束了一天辛勤劳动之后,坐在自家的小院中,拿着陶瓷碗大口大口地喝酒,酒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心中甚觉舒服,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借由这种想象,学生能够感受到山西村民的豪爽以及淳朴。联想不仅能够充实古诗句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句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更好品味其中的内涵,感受诗句里的情感,体会古诗词学习的魅力。

四、利用知人论世法

1.还原语境

知人论事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采取知人论世教学方式时,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在背景资料的补充上,教师应该要找准补充的时机,以帮助学生更好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知人论事这一教学方式,要具备灵活性,要强调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配合度,只有和学生的情感发展相吻合,才能够发挥出其补充作用。部分教师对于背景知识的补充,常常过于模式化,在古诗词教学的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现出相应的背景资料,然后再开始古诗词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在资料的获取上和情感的激发上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自身融入情境当中,在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体会,此时再引入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查验自身对于是情感的理解是否正确,利用背景资料为学生做好拓展,帮助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获取直接的情感经验,提高学生对于诗句的解读能力。教师要围绕文本开展教学活动,不以自身的主观意志为中心。同时教师也要认知到,知人论事这一教学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古诗词教学的,所以其核心仍然是古诗词学习,因此要把握好教学的度,避免将诗词课堂变为历史课堂。比如在教学《定风波》时,教师在背景知识的引入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苏轼买地能够获得怎样的信息?学生了解到,当时苏轼生活艰辛,以及自认为前途无望的失望情绪,所以才会去买地,在奠定了情感基础之后,学生再回到词句里,才能够更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激发共鸣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古诗词也有着一定的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跳脱出时代的局限,打破现有的视角,用更为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诗词作品。由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杜甫的作品,情感基调大多都是哀怨忧愁的,所以在学生眼中,杜甫的形象也比较凄苦,但是《望穿》这一首古诗,表现出作者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和学生所熟知的杜甫相去甚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创作的背景来进行分析,从而将分析的眼光聚焦于时下,了解作者在古诗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状态的原因,帮助学生很好地感受诗人情绪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知人论事的使用方法。

五、进行对比品读

每一个诗人都有着比较稳定的创作风格,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诗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借由对作品的品读,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影响作者创作风格的主要因素是生活的环境,随着生活的变化,作者在诗句当中的表现会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认知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同一作者,进行完整性的学习,从而更好了解作者在创作中情感变化的原因,找到其情感产生的源头,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认知。比如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其早期生活无忧无虑,顺风顺水,所以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大多清新自然,有着很浓的生活情趣,而之后其生活受到重大的打击,因此在创作的风格上也逐渐发生转变,融合了自身的生活经历,用浪漫主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婉约派风格。教师可以将《如梦令》和《渔家傲》这两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初读之时,对于同一个作者在不同词句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心生困惑,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对诗句进行理解,没有从整体去把握作者在生活以及思想上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在风格上的转变,以及其情感态度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不同词句的认知。

此外,同一个题材展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同一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对其中的差别细细品味,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感受其中的奥妙。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三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其中的情感以及诗歌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其中一首诗,然后留下其余两首,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借由对三首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离别并不总是伤感的,对友人的祝福,同样可以表现出彼此之间的友情,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

综上所述,基于温暖的教学所开展的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情感教育,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背后的“生命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领会诗句中的内涵和哲理,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心灵成长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诗的海洋中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