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

作者: 管华

摘 要:语文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中丰富的人文资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与此同时,还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文化的眼光,让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科学地审视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家园找到自己的归属。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30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语文学科中的精神内核,所以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建立大语文教学观,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建立起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文化素养。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课堂是我们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传统文化教学就应当渗透在日常语文课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们费尽心血、精心筛选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新版部编教材有不少选文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美德,这类文章有教人尊老爱幼、严己宽人的;有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的;有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的;有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的……这些课文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素材,不仅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也能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

(一)在古诗文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挖掘教材选文的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古诗文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主题,包含爱国、责任、诚信、仁爱等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可将其分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各种文化遗产等类,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教师深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本,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策略;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与经典(诗词歌赋、思想、汉字、成语、寓言等)的对应点,形成微课、案例或校本教材等成果,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是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这些古诗文蕴含着一种力量。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忧国忧民、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等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让古诗词这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是大多数人共同的优秀品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分析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这些课文时,先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吟诵、改写、讲故事、演课本剧、谈感想等形式,引导学生去体会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情操,深入学习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收集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传统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收集不只限于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承担起收集资料的任务。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记忆和体验。

例如,在教《春望》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确定组内分工,收集这篇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资料。学习该课时,因为学生事先收集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素材,所以在掌握古诗时非常顺利。学生借助信息,对古诗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多种方式诵读,增进文化感悟

汉字是音形义组合的一种文字,带有浓郁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色彩,同时还具备很强的音韵美以及形体美,学习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节奏美。因此要把不同形式的诵读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融入情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审美层次。

(1)普通话朗读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以便在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透彻理解作品的文化情感。

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在对岳阳楼四季景色进行描写时,每个季节的景色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在读不同景色描写的语言时,也应有不同的诵读方法。第二段要读得有气势,因为主要描写的是开阔的景色,第三段描写的是阴雨天的风景,要读得语气低沉,给人一种悲伤凄凉之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开始只是读到了不同天气下作者的不同情感,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胸怀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因此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吟诵涵泳法

传统课堂中,学生千篇一律,扯开嗓门大声朗读,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生出厌烦情绪。因此,应采取多种诵读方式,展示古诗文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吟诵古诗文,能更好地让学生读出经典的味道,悟出经典的深刻内涵,甚至可以陶醉其中。语文堂上,这种扯开嗓子,摇头晃脑,或铿锵或婉转地诵读,我们称作“吟诵涵泳法”。“吟诵涵泳法”是最具语文味的诵读方式。对于那些充满丰富情感的文字,不读不诵不为快。对于这类古诗文,可以让学生用配乐吟诵、个体个性吟诵、集体共性吟诵等方法,表达情感,宣泄情绪,在吟诵中感受节奏、体味韵律、体味文字的色彩美。

4.组织形象化的表演活动,品味文本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要让学生积累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品味文本的内在情感,并从情感角度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形象生动的表演活动是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因为不少作品和当前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是非常困难的,而表演则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对情感与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石壕吏》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叙事诗描绘的场景理解深刻。了解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痛苦生活,我鼓励学生把叙事诗创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运用正确方法进行内容扩充,从而让学生在表演当中理解作者悲痛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战争的痛恨。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情感,还用独特的方式了解了当时的那段历史,并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二)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分析人物形象,浸染人性美德

课文中有不少人物形象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教学时选择课文中人物形象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化。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诵读《游子吟》这首古诗来导入,让学生谈诵读后的感悟,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感恩之心。讲解课文时,让学生通过父亲的衣着、体态、语言、攀越月台时的动作等描写,深切体会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付出一切的那份舐犊之情;让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找出对父亲的那种复杂情感,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然后让学生思考:看到当时20岁的朱自清,你是否想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做法?现在你又怎样看待这些事情呢?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

2.引导学生鉴赏传统文化,增强学习动力

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文本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进行文化鉴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中品味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引导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魅力时,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和文本主题相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文章非常富有激情和力量,在场景表达中使用了很多排比以及感叹句,突出了陕西人民在舞安塞腰鼓时的宏大场面和澎湃激情。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以及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再现这样的场景,用视频体现安塞腰鼓的场面,并搭配音乐指导学生对排比和感叹句进行诵读,让学生对其中的情感领悟更加深刻。

3.赏析语言文字,培育高洁品格

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不仅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在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充分对语言进行赏析,教学要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师生双边活动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教师适当指导学生摘取文本中的经典语句、精美词句进行积累,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情感,感受更深层次的精神,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怀,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品读的同时培育高洁的品质。

(三)利用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接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怀,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地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传统节日时举行相关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传统节日时举行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可以把传统节日、节气的相关传说以及相关的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合理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例如,清明节来临时,可以举行网上祭英烈活动,也可以举行“我心中的英雄”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比赛;可以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当地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或者收集整理有关清明节的诗句、典故等。

(四)加强课外诵读实践

开展课外诵读实践,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加强阅读,积累古诗文,提升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诵读的技巧,引导学生用吟诵方式来读古诗文。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读书的乐趣,又能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经典名著。

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学生放学后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跟读,从文学中汲取时代营养。教师利用寒暑假组织“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积极阅读,利用开学后的有利时机开展读后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家庭阅读,创设家庭图书角,从而形成家庭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等形式的家庭阅读比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其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因此,要达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教师须先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修养。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完善自己,形成个人对传统文化正确的解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通过语文课堂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巨大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还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总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熏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须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魂和文化发源的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丰富的精神思想是人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宝藏,在全球化时代来临的背景之下,铸牢文化入侵防线,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复兴当中的积极作用仍旧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文化传承者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严周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课外语文》2021年第7期。

[2] 张韶侠《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基础有论坛》2021年第7期。

[3] 杨定武《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15期。

(管华,1974年生,女,汉族,山东蒙阴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