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而读,以读促思

作者: 毛鑫渭

摘 要:《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文章改编自《风俗通》中的记载,经过袁珂的改写,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想象奇特,魅力十足。基于新《课标》的根本理念,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自读课文的特点,本课利用旁批贯穿课堂,引入问题支架指导学生思考,并借助多形式朗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

关键词:旁批 教学支架 朗读教学 《女娲造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31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教师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吗?

生1:人类是从猿猴变来的。

生2:生命最早是一个细胞,不断演变发展成为哺乳动物,人类就是由哺乳动物猿类演变而来的。

师:人类诞生了,但是我们的祖先不像我们现在拥有先进的科学认知,他们好奇自己的起源,便苦苦地追寻。终于有那么一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人类文学的瑰宝——神话。今天让我们共同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近《女娲造人》,共同探秘人类起源。

【教学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开场白,应当简洁而直入主题。这里提出“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并且通过谈话加深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同时,学生在思考人类的由来时,思维已被激活,渴望深入文本找到答案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奇思妙语

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1:女娲为什么造人?

生2:女娲怎样造人?

生3:女娲造人的结果怎么样?

生4:女娲在怎样确保人类繁衍下去?

(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相信你们也有能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请回归课本,解决问题。

生5:我解决第二个问题。女娲造人先用黄土捏成人,然后觉得麻烦,将枯藤沾满泥浆挥洒来造人。

生6:我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课文的第二段,“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女娲觉得世间只有她自己很孤独,所以决定造人。

生7:我解决第三个问题。在第十六小节,女娲造的人布满了大地。

生8:我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女娲造人后将人类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自己去创造后代来繁衍人类。

【教学意图】语文教学中质疑生问非常重要。学生根据课题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带着主动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文本,品读思考,能够深化学生思考的程度,强化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在通读全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本内容的筛选能力。

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按照“女娲为何造人—怎样造人—如何繁衍人类”的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生9:女娲有一天感觉很孤独,于是她决定造人。她先用黄土揉团造成了第一个人,但后来她觉得太累了,于是将枯藤搅上泥浆向空中挥洒,洒出的泥点子成了人。后来女娲将人类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配合繁衍后代。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概述?

生10:我觉得他的概述挺完整的,但是“为何造人”这里可以再完善一点,“怎样造人”语言可以简练一些。

师:你来尝试概述一下。

……

屏显: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及文化现象作出的理解与想象。神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更是一种文明和精神的传承。

(生齐读)

【教学意图】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筛选和组织上,还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教学过程中以“神话是不是只是一个故事”构建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问题,进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细思精读

批注是阅读自读课文的抓手,下面让我们借助课文批注一起来品读《女娲造人》的神与奇。

(板书:神奇)

屏显:“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1:“说也奇怪”给人感觉这个故事很神奇。

师追问:想一想“说也奇怪”后面会描写什么样的情节?

生1:会写令人惊奇的、不可思议的情节。

师:分析得不错。请同学们来看看这句话奇在何处?

屏显: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过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生2:这句话奇在这个泥做成的娃娃竟然一出生就能像人一样说话。

师:是啊,女娲所造之物实在是神奇。

(板书:造物)

……

【教学意图】语文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基本可以依靠朗读的形式展现,向学生明确借助重音、停连、语调变化可以表达不同感情状态。教学中正是以学生自己分析文本,形成情感体验为基础,教师辅以一定的朗读技巧,通过反复朗读,正确揣摩文本语言。

师:文中还有哪些神奇的情节,加上“说也奇怪”来读一读,读完后思考一下奇在何处?

生6:说也奇怪,“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女娲。据说,她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我重读了“神通广大”“七十次”,表现女娲短时间内快速变换各种样貌的神奇。

师:那你觉得这里奇在何处?

生6:我觉得奇就奇在女娲的神通广大。

(板书:神性)

生7:说也奇怪,“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我重读了“黄泥”“揉团”“娃娃”,还在三个“揉团”处慢读,其他地方快读,这样可以看出女娲造人的材料和过程很简单,但是却能造出人类的神奇。我觉得这里奇在女娲造人的材料。

(板书:材料)

生8:说也奇怪,“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浑了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我在朗读时,重读了“拉下”“伸入”“搅浑”“挥洒”,强调女娲造人方法简单却能造成人,我还在“妈妈”这个地方提高了语调,强调小人会说话的神奇。我觉得这处奇在女娲造人的方法之奇。

(板书:方法)

生9:说也奇怪,“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世间呢?”我在“忽然灵机一动”处加快了语速,重读了“为什么不”,表现女娲决定造人时的惊喜。我觉得这里奇在女娲造人时的动机。

(板书:动机)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到位了,也读得十分神奇。女娲造物、造人方法、材料和动机都体现了想象的大胆奇特,而在这些大胆奇特的情节中,把女娲神通广大的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大胆奇特)

【教学意图】自读课文的旁批设计是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创新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中应有效利用旁批,将旁批逐步融入课堂,为学生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用“说也奇怪”的旁批融入课文关于女娲“神性”的分析再合适不过。同时,学生用“说也奇怪”起头,在朗读中也实现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师:可是,批注1却说“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请同学们再次回归课本,画出能体现女娲人性的语句。

师: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她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来谈谈女娲的人性。

生10: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她是一个勤劳的人。第13段女娲造人不辞辛劳,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可见她的勤劳。

……

师:女娲是个女神,面对小人却处处显露出慈爱的母性。

(板书:母性)

生14: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第4小节,“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女娲有着人的情态,也会像人一样笑和假装生气,所以我觉得他很可爱。

师:是啊,她会孤独会欣喜,有智慧、可爱,有责任心,这哪里是个高高在上的女神呀,这完全就是我们身边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啊。

(板书:人性)

师:正是作者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有神的威力,有人的情感,有母亲的慈爱的女娲,一位人性化的神,这是袁珂笔下女娲神的地方。

其实,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女娲身上人的特性是依据我们真实的生活,这就体现了想象的另一大魅力:合情合理。

(板书:合情合理)

【教学意图】在分析女娲形象的环节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设计了两个支架问题,分别指向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文本解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进入支架的阅读情境后,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对女娲“神性”的剖析以及“人性”的探究。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通过交流与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之后,让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问题支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四、神思妙笔

师:女娲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如果给你“女娲补天”这个课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生1:女娲为什么补天?

生2: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生3:女娲补天的结果怎样?

师:古人与同学们想的一样,早在《淮南子》中,古人就已经对女娲补天做了想象。教师这里展示了一段译文,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一读。

屏显:《淮南子·览冥训》节选译文

师:袁珂根据《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记载进行增减,形成了一篇神话巨作,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淮南子》的记载,对女娲补天增添和删减内容呢?请先小组交流,明确一下。

生4:我要补充灾难发生时洪水滔天、火情蔓延的场景。

生5:我要补充女娲补天时辛苦的动作和神态。

生6:我要补充女娲补天的原因。

师:每位同学拿起笔进行试着用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进行创作。

【教学意图】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学生们已经了解到想象既要“大胆奇特”,又要“合情合理”,但对其真正理解在于灵活运用。扩写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学生动笔实践的过程就是真正将知识变为能力的过程。同时,在学生动笔再创作“女娲补天”的故事时,也可以对女娲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师:神话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学们的创作也未来得及向我们展示真容,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创作,希望这节课带给同学们的不仅是大胆奇特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手法,更是以想象的能力让同学们激扬文字。下课!

五、教学策略

1.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以此为纲领。首先让学生质疑生问,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接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由学生自主阅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随后设立问题支架,让学生精读文本,自主发挥,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汇报成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促进其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最后拓展阅读,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走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

2.有效利用自读课文的旁批开展学习

自读课文并不是教师不用教,而是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会自主阅读。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设计了很多旁批,其形式多样,指导性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是利用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围绕旁批自主学习,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引导和点拨。

3.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能力

杨再隋教授有言:“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字里行间流露出想象之大胆奇特,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神奇意味,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朗读。因此,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通过抑扬顿挫、长短疾徐来表现惊奇,通过停连来突出女娲之神通广大,运用升调表现造人后的惊讶喜悦等。从而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内蕴,并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