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徐月芳摘 要: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教师不论采用哪种模式,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单纯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已经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尤其现在语文教学信息量越来越大,跨学科的交流也随之而来。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40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尤为关键的时期。教学中,教师应耐心引导,从听、说、读、写入手,设立相应的习惯目标,坚持正确的习惯导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使听、说、读、写的习惯渗透到日常学习的点滴中,并坚持不懈。从而促使学生快速适应小学语文学习,形成自律的品质,提高学习质量、效率,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策略
1.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这主要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意识,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在教师,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念问题。因为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教育效果,追根溯源,理念是第一位的,其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意识就是理念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语文教师既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意识,也要在广泛的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意识。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改变。其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意识。
今天很多的语文教师关注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这些浅层次的内容,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这些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掌握这些内容的主体是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语文情感、语文习惯就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两大法宝,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营造良好的情境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比如,学生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当吃饭情境出现时,学生就会产生洗手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焦躁的心理,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舒服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情境在习惯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在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其次,语文教师还需重复相似的情境,相似情境的刺激,会让学生下意识地产生某些动作,学生会把当前的动作与先前的动作进行对照,当学生发现当前产生的动作和先前产生的动作相同时,就会产生一种舒服感,如果感觉当前的动作和先前的动作不相同,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感,这些动作和心理感觉都是因为情境的刺激,创设并重复适宜的情境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阅读情境的呈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训练,所以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还要反复呈现相似的情境,以便刺激学生产生相似的体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强化习惯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工具性条件反射还是经典性条件反射,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就是一种外在的操作,其作用在于增强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历练。”吕叔湘先生也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运用强化手段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需要正确运用正强化,正强化是强化的一种,也称积极强化,是在行为之后,施以喜爱的刺激,使行为频率增加的一种手段,在学生高声朗读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表现优异者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的激励,这是对学生高声朗读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赞扬,教师的这种激励行为,有利于学生在下次朗读时再次出现和上一次一样的优异表现,最终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二、培养阅读习惯的具体策略
1.家校联合,建设信息化阅读习惯的培养环境
首先,转变师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观念,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习惯养成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好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思想,是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提。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学校培训和自主学习完善自己,学会趋利避害地运用网络视频资源平台,实现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方法的提升,这是学会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
其次,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对学生的信心,对信息环境的信心。消极对待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家长观念入手,转变思想,促进家长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意义,了解各类信息资源平台,转变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重新建构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并积极配合教师,监督学生。
最后,学校健全信息技术下语文阅读习惯的评价机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作语文阅读习惯量表,从学习动机,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习惯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制定阅读计划,形成预习、练习、复习的模式。以相互监督和相互评价的方式进行小组互相监督,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阅读规划学习的习惯
首次培养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语文学习目标。教师首先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了解阅读目标的制定和执行方式,并且帮助学生确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辅助学生不断形成内动力,养成阅读习惯。其次,引导学生从语文的各种特性去了解阅读知识,热爱阅读,让学生真正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跟着目标进行学习,习惯养成的稳定性、持久性就得到了保障,这对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将更为便利。最后,鼓励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制定的计划执行起来才能更顺利。在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后,学生能够通过共同讨论实现目标设定,就能实现学生根据目标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语文学习计划的大目标,更便于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贴近生活,布置贴近实际的阅读内容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于书籍等作品的接触也较为少,生活阅历也没有很多,所以语文教师在为小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把主题尽量往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靠。个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在小学生的这个阶段,要布置适合其思想认知水平的阅读任务,这样才能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将阅读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就会对阅读深有感触,也会努力去观察世界,增强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能力,还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4.交流分享,集体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表述力是阅读迁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述力通过运用相关口语与书面语,对读书心得进行总结,通过实际的复述以及讨论,对作品进行实际的评论,从而实现表现形式的发展,并且加强表述能力的提升,对于现今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具有表述能力就是能够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感所得记录或讲述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学生与他人分享的过程就是“回应”,十分考验学生的阅读自发性,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阅读自主性,自己热爱阅读,对阅读具备相应的兴趣,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时间外,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以此保证阅读实践能够完整和充足。教师通过故事情节的讲授,布置相应的口语表达类作业,让学生用自身的故事去讲述实际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每读完一篇文章后,一起完成亲子阅读单,以书面语或是图画的形式将文章内容或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利用早读和阅读课的时间在班上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尽情表达,教师要以正向鼓励为主。
三、培养写作习惯的具体策略
1.夯实基础,重在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相应的写作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就开始,俗话说,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在小学语文写作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相应的语文写作教师要从识字的启蒙教学开始,使小学生养成从小积累的素养。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特别重视字词之间的运用能力的从小培养,为了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思维的发展和写作习惯的良好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背诵和摘抄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精美词语、句子等的积累习惯,这也是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着想的,让学生从字词句的积累中逐步提高相应的写作素养,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写作中脱颖而出。让我们的小学生不仅夯实语言基础的功底,也有利于小学生们在下笔的时候有思路,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观看视频等方法让学生更加地投入,引领学生进入写作氛围中,让学生从中体会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从这一过程中促使小学生应有的写作习惯的养成,这样可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2.落实“双减”,提高质量
对于小学生来说,繁重的作业会限制他们的思维,会把思维禁锢在书本当中。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纪还太小,不能够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太多的作业任务,所以给他们布置太多的写作任务是不恰当的。他们需要有时间去出门玩耍,因为只有出门,多和外界接触,他们才能看到更多不同的新鲜事物,这在无形当中也是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写作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而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主观思想的个体,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感受会有不同,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也会有千千万万个思想和表达上的变化。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双减”的趋势,减轻学生的写作负担,不要布置过多的写作任务,毕竟灵感和感悟也不是时时都有的,把任务安排得太紧就会导致学生的才思枯竭,反而创作不出更好的作品来,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写作基础,对以后的写作学习以及自主创作都有不利的影响。
3.利用教材,锻炼思维
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教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就是小学生良好写作能力素养和习惯培养的最佳范例,各个单元均以专题形式呈现出相对应的写作练习,而且和专题密切相关。所以,在每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思路进行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让你们自己写可以写吗?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思维,也可以让学生在写文章前得到启发,做到有例可循,这对于学生的写作素养尤为重要。提高对语文教材的利用率,利用相应的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习惯。
4.按时训练,养成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传统教学中,因为课业任务并没有那么繁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写作的时间和时长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会把写作任务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的写作时间是宽松的,没有限制的。但其实这样的练习效果并不好,因为在这种宽松的写作状态下,写作的时间没有限制,速度也没有限制,小学生的年纪很小,自制力也比较差,很容易在写作过程中产生散漫的现象。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会变得散漫,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并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这种写作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面对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针对此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小学生的写作,在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固定一个时间,带领他们进行写作训练。在固定的时间内要求他们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当中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写作上面,也有利于让他们连贯地完成一篇文章,这样思路就不会被打断,也就能减少学生思路卡顿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固定的练习,会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也就不会畏惧写作、更不会去逃避写作了。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的方式有很多,语文教师要找寻属于自己班级学生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利用现有的资源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丹芳《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 孙世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探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3] 张玉梅《小学语文部编版阅读教学及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研究》,《课外语文》2019年第36期。
[4] 孙曼曼《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课外语文》2020年第34期。
[5] 段永龙《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