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路径三次第”——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高职五维国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邹建国 符婷婷

“双路径三次第”——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高职五维国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有效地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五维国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绘制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技能,融入“双路径三次第”五维课程思政理念,融合了文献路径和德性路径,并结合学习、省察、改进“三次第”过程,提升国学经典解读与自己关联、知行合一的能力,发挥国学经典价值引领的育人作用,培养有文化素养、有职业道德,能提升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双路径”;“三次第”;可视化;五维;国学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09-04

在当今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高职五维国学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绘制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技能,融入“双路径三次第”②五维课程思政理念,提升国学经典解读与自己关联、知行合一的能力,发挥国学经典价值引领的育人作用,培养有文化素养、有职业道德,能提升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深层认知相对不足。”[1]高职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低头族,他们平时爱玩手机、平板,对于传统“满堂灌”的上课模式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尤其对于单纯说教的方式不容易接受。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倡教师应该“教学生学”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避免灌输式教学[2]。进入21世纪后,张亚星教授在其2018年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也就是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3]。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明确要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4]。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职业院校的国学教育容易“两张皮”,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脱节,而且往往难以完全做到经典的要求。

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高职五维国学教学模式,通过“学、省、改”三次第,力图解决国学教育的知识与实践“两张皮”问题;通过可视化工具,探索实现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通过“文献和德性”双路径,探索实现国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

二、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五维国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要素,一是可视化思维工具,二是五维国学教学模式。其中五维国学模式又包含了梁启超的治国学“文献、德性”两条路径[5]和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提出的“学、省、改”改过三次第说[6]。

(一)思维可视化

在教育领域中,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呈现教学或思维过程的方法常被称作“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这一概念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图示或其组合,将原本隐性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与策略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其变得可见和易于理解。这种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将难以直接观察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7]。一系列常见的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拓扑图以及标尺流水图,都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典型例子。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组织信息,还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中国的思维可视化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也涵盖具体学科的实际应用。研究覆盖的群体范围广泛,从学前阶段的儿童,到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再延伸至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甚至包括企业员工。研究方法则呈现出多样性,既有侧重理论的探讨,也有以实践为主的实验,还有一些研究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这些研究共同关注如何利用可视化工具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分析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特点,并深入探讨各学科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中的共通性与差异性[8]。

总结来说,思维可视化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学术概念,它通过各种可视化工具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二)“双路径”

梁启超先生认为,研究国学有两条路径:一是文献的路径,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是德性的路径,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

1.文献路径的内涵与实践。文献路径强调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研读和理解,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这种方法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学术的研究,通过阅读、解释和讨论古代文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中,文献路径通常涉及对经典文献的讲解、分析和批评,以及对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

2.德性路径的内涵与实践。德性路径则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将国学的学习与个人品德的修炼结合起来。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国学的智慧,如诚信、孝顺、礼仪等。德性路径的实践通常包括道德讨论、角色扮演、反思日记等,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模式。

(三)“三次第”

1.学:学习与吸收

“学”是“三次第”中的第一步,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国学教育中,“学”不仅仅是对经典文献的记忆和理解,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深入领会。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讲授、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国学知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听讲、观察和模仿,逐步吸收和掌握国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理念。

2.省:反思与内省

“省”是“三次第”中的第二步,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内省。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通过自我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内省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相结合,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以达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3.改:改进与实践

“改”是“三次第”中的最后一步,它强调的是对所学知识和个人行为的改进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和个人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行为。这可能包括参与社区服务、进行文化研究项目、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国学的智慧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四)“双路径”和“三次第”组成五维的结合

1.“双路径三次第”在教学中的整合。“双路径三次第”是一种融合文献路径和德性路径,并结合学习、省察、改进“三次第”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这种整合体现在将知识的学习和个人品德的修养相结合,通过“学”来吸收知识,“省”来进行反思和自我审视,“改”来将所学知识和个人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和生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个人品德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双路径三次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通过“双路径三次第”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和道德判断的能力。文献路径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国学经典,而德性路径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3.“双路径三次第”在国学教育中的价值。在国学教育中,“双路径三次第”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国学经典的现代价值。通过文献路径,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通过德性路径,学生能够将国学的智慧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中。“三次第”的过程则确保了国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实践的应用。

“双路径三次第”五维国学课程既系统介绍国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知识,又着力引导学生与自我关联,使学生在掌握坚实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既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培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力求在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产生积极的指引作用。如图1所示。

三、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五维国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绘制知识拓扑或标尺流水图,把国学经典的微言大义与现实结合,与自我关联、自我反省、自我纠偏,完成从教师讲授到学生内化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穿汉服、习礼仪、诵经典”的“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内部驱动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实现从教师讲授到学生内化的驱动转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前导预习、课堂导学习、课后导拓展”的教学活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兴趣点及疑惑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前置学习情况,搜集学生的前置学习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制定授课策略,打破传统“静态备课”的模式,实现“动态备课”,真正实现“以生定教”。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以问题导向、情境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学理论,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课后开展纵向和横向拓展活动,充分发挥国学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借助云班课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即时反馈互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做出评价。如图2所示。

(二)实施案例

以国学经典导读课第5课为例,所学内容为《论语·学而篇》第4章。在课前,学生已经通过云班课平台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预习。在课中,主要分为经文释义、画盘实训和小组讨论、代表分享和最后总结环节。

在代表分享环节,有个学生分享了她绘制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题标尺流水(表1)。该标尺流水分为“今日所学、起因、经过、结果、心情变化、改进”六个刻度,每个刻度有具体内容流水和一句话总结。

这个主题选自本章论语的一句经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其中“今日所学”刻度是今天所学的论语微言大义,是“学省改”的“学”;“起因、经过、结果、心情变化”四个刻度是与“我”关联、围绕自己发生的与“言而有信”相关的一件事展开分析反省的过程,是“学省改”的“省”;“改进”刻度是经过把经典与自己的现状相互对照找出差距以后,下一步自我改进的措施,是“学省改”的“改”。

事实上这是“学、省、改”三段式的另一种运用,自我完成了对照差距、剖析反省、纠偏改正的过程,非常真实,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同时,第一个刻度“今日所学”可以算是治国学双路径的“文献路径”,而后面“起因、经过、结果、心情变化、改进”这五个刻度可算是治国学“双路径”中的“德性路径”。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