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实践与探究

作者: 孙菲

[摘           要]  深入剖析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探究二者在学生教育路径的关联性,探讨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并针对当前面临的工匠精神培育挑战,如劳动价值认同的偏差、教育内容的不足以及评价体系的缺陷进行深度剖析。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适应性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旨在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响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劳动教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13-04

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措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各个层面下功夫,切实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技能人才的全面培养,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1]。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中华民族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品质的极致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2]。这种结合传统与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能够为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劳动教育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传统与现代技术文化的交融产物,代表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态度。其内涵源远流长,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敬匠心态”到现代社会对创新和精准技能的需求,以其核心价值响应民族振兴与经济发展。从专业熟练的基础技能到执着追求的专注心态、从精进不息的工艺美学到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工匠精神涵盖多方面的特质和要求。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从多个层次理解。首先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技术功底,这是工匠精神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是对工作深沉的热爱与高度的专注投入,这体现了工匠对所从事职业的敬重与忠诚。再次是创新意识与不断探索前行的精神,工匠永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技术与工艺的更新与超越。最后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工匠对自身工作质量的严格把控,体现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3]。

工匠的细致与匠心,不仅造就了无数令人赞叹的工艺品,更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当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对个性化匠心的冲击,以及高效益追求对传统工艺精细打磨的忽视,通过教育与文化的引领,可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通过实际操作与实践中的体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内化工匠精神[4]。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规划与课程体系设计时,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5-6]。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综合实践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在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过程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不仅是简单劳动实践的参与,更是一种通过具象化劳动,让学生在过程中体悟劳动,塑造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它将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态度的塑造和劳动价值的认同有机结合,为学生成为德技双馨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7]。

劳动教育的内涵在于它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心理的调适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劳动教育覆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涵盖内容丰富,例如种植、养殖、制造、维修等实际操作,旨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还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校内的劳动锻炼、社区服务、技能竞赛等,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8]。尽管如此,当前的劳动教育活动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一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活动和课程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学生缺乏深入参与的机会和空间,使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具有深厚的内在联系。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只是技能上的专、精,更是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责任感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养成。此过程与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实践知识转化、价值理念内化及职业技能提升的过程高度契合。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艺和精进的态度,恰与劳动教育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进的理念相吻合[9]。

工匠精神的内涵不限于对工作结果的精细打磨,更涵盖在专业实践中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以及不断探索技术新境界的热情。这需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其形成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职业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的塑造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服务密切结合。教育实践表明,在专业课程学习与技能实训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培育和强化对职业工作的敬业与热爱,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业习惯[2]。劳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理解,激发其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锤炼和提升技能,逐步浸润工匠精神[10]。

二、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劳动价值认同的偏差,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高职院校亟须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并增强责任感与创新意识。

当前,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理念,还能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更加系统且针对性、实践性更强的专业技能,激发其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备现代工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此外,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应对职业教育在学生工作态度和择业观念上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求真务实精神,这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劳动教育视角下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

(一)劳动价值认同存在偏差,工匠精神培育根基不稳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劳动价值的认同偏差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尽管高职院校在课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例如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的不足以及实践教学时间的局限性等问题,往往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导致学生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对职业技能的深度认同,以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内化[11]。

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容易忽视工匠所需的创新能力与持久的专注度,以及在重复性劳动中不断精进与追求卓越的精神。实际上,真正的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技能的熟练掌握,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工作持有敬业的态度和对产出品质有近乎苛求的追求。然而,这些精神品质难以通过简简单单的理论课程教授传递,它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反复的琢磨和深入的探究,以及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实现[12]。

(二)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工匠精神培育支撑不足

在对劳动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就业技巧,而忽视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层培养。这种局面导致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但在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品质追求等方面表现不佳,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全面需求。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与现场感知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重不足,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如实训设备陈旧、环境不佳等,制约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技能考核,忽视了品质意识、责任心、团队合作等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素质评价。

优化劳动教育内容刻不容缓,在教育理念方面,应纳入工匠精神,让学生从认知、情感、价值观多层面全方位地接受工匠精神熏陶;内容方面,设计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的课程模块,如质量管理、创新实践和工艺美学等,从而为学生提升更为全面的专业素养提供路径;师资方面,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工匠型教师,真正做到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环境方面,改善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营造接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13]。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待优化

在职业教育领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效能。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时,普遍存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全面等问题。在实践中,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常被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导致学生真实技能水平与评价结果存在偏差。这种评价体系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对劳动价值和专业技能的深层次认知[14]。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指标应该从单一的技术技能转向包含专业技能、创新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多维度指标,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应制定项目化、案例化的评价标准,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进行全方位考量。同时,评价体系也应纳入周期性的自我评估和互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参与度。其次,应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持续的记录和监测,形成学生个人技能发展的动态档案,以确保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得到有效跟踪。最后,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对工匠精神培养效果的影响,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的设置,从而促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与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紧密结合。

四、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一)打造劳动教育课程阵地,强化工匠精神价值引领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不仅要依托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性,还要引入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此举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而且是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人才的必要条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