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运用系统观念 把握若干辩证关系

作者: 杨若 李贞伟 陈广勇

[摘           要]  在高职校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力量统筹有待协同、机制建设不完善、高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和困扰,提出了在工作推进中运用系统观念,重点把握六种辩证关系,即加强领导和发挥各方力量的辩证关系、解决显性问题和解决隐性问题的辩证关系、提倡奉献精神与提供机制保障的辩证关系、线下物理空间建设与线上数字空间建设的辩证关系、社区服务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一体化育人与不断深化服务育人的辩证关系,以期整合各方力量,切实提高协同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辩证关系;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37-04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比如,育人模式发生了变化,学分制、选课制、大类培养日益普及,“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已为高职教育常态,这也向传统的班级建制管理提出了挑战;再如,教育对象也有变化,“网生代”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绝大多数,他们与其他时期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其中相当多的学生倾向于“宅宿舍”“泡书院”。宿舍、书院日渐成为高职学生课堂以外交流互动之所在。

一、高校育人模式的战略性选择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育人使命。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早承受着既要聚焦学业提升,又要专注技能养成的双重压力。而高职学生尤其是“三校生”“单招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都有待提高。他们对“零距离”管理、“一站式”服务的依赖和需求更为强烈,这也向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学生在哪里,育人力量就要出现在哪里。适应新时代育人生态新变化、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总要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了我国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目标育人模式的战略性选择。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一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一线”[2],是学生教育成长、管理服务的新场域,是“三全育人”的新平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载体、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的新举措。

二、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

目前,“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正在各个高校扎实、有序地推进,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扰。

(一)力量统筹有待再协同

在目前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科学高效的协调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下沉社区一线“四大”育人力量的整合协同和高校以往惯常的条条框框管理又有较大不同,以至于眼下的学生社区有时会有协作不畅、配合不力等问题出现。[3]这就需要在校院层面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注重系统集成,尤其要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各方职责,既有分工,更有合作,防止和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等现象发生。

(二)机制建设有待再加强

目前,学生社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尚需继续完善。比如,切合学生社区工作实际,激发各方育人力量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评价体系、奖惩制度等需要再加强,以防有时出现“不愿干”“怕担责”的情况。要进一步发挥机制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作用,为学生社区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薄弱环节有待再补强

在学生社区建设实践中,有些育人环节明显薄弱。比如,人们往往侧重于育人力量作用的发挥,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高职学生的“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动性的调动;往往只关注课程、组织、文化等力量的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后勤服务育人;由于线下社区场域建设既看得见、好操作,又用力小、效果明显,有的高职院校往往相对重视线下社区物理空间建设,而对于线上数字服务空间的建设关注较少,致使智慧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对于这些薄弱环节,需要再努力、再补强。

(四)高职特色有待再突出

从整体框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相对完整,如物力的配置、人员的下沉、组织的架构等也都谋划扎实、落地落位。但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建设的自身特色不够突出、育人功能不够鲜明,尤其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课后延伸与训练巩固关注不够、措施不力。没有特别突出对学生进行课后的劳动教育指导、实践培训以及朋辈之间的切磋、交流等,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技能锤炼与本领提升。

(五)长远规划有待再谋局

目前的学生社区建设,着眼于当下具体问题的解决要多一些,而对于未来社区育人建设长远规划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育人者不能陷入事务泥沼,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要有战略思维,长远谋划,提前谋局,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在学生社区建设中,高职院校已将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一线,形成了多元的育人主体,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成效最大化,成了一个不容回避、亟待通过实践回答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4]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协调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同样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具体来说,就是要系统把握好常见的若干辩证关系,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使之构成社区建设的澎湃动能,形成社区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把握好加强领导和发挥各方力量的辩证关系

1.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社区建设

在目前学生社区的建设中,各个高校也都因校施策、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有些高职院校坚持“一体两翼”总体思路,即“大社区、小社区”一体,“学院(教学组团)+书院(公寓楼栋)”为两翼的建设形式,以学校为单位建设一个学生大社区,又包含若干个学生小社区,依据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建设。

2.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

“一站式”学生建设是学校“一把手”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要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完善组织协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一核多方”的育人格局。[5]

把党建资源向社区基层延伸,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党建引领方式,比如“党建+社会实践”“党建+文化活动”“党建+志愿服务”等,以多元载体激发引领活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治理效能。

定期召开各个专业口的联席会议,统筹谋划,协调解决机制构建、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实现多方力量和资源的高效整合。

突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壁垒,创新社区党、团组织设置,要最大限度利于党团组织日常活动的开展,利于党团组织和党员、团员作用的发挥。

3.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科学组建高素质专业化育人队伍,将下沉社区的方方面面根据职能所长明确分工,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团干部、后勤人员各自特点及优势,实现各展所长、功能互补的育人体系。[6]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其实,对于工作中有可能发生的状况,事先的部署安排很难完全穷尽,除了可以明确分工的任务,还有一些难以分工的任务,如交叉、共性的工作等,这些都需要各方主动担当,协同完成。

(二)把握好解决显性问题和解决隐性问题的辩证关系

1.畅通反映问题渠道

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为了更好解决学生遇到的包括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反映—集中办理—限时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实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投诉反馈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畅通反映问题渠道,切实解决具体问题。

一般来说,学生前来反映问题,说明相关矛盾已经显露,社区育人者要及时解决这些显性问题。建立“宿舍楼—社区—学校”三级矛盾纠纷快速调处化解机制,实现“小纠纷不出楼栋,大矛盾不出社区,就地调解在学院”,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枫桥经验”。

2.把抓当前与谋长远统一起来

隐性问题是指那些征兆不很明显、隐藏较深的问题。社区的工作不能满足于“你有反映,我有行动”,要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学生“计长远”、为事业“计长远”。

比如,要加强社区一线育人队伍建设,而队伍的稳定,“纳新”就是事关长远的问题。对此要有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把解决具体生活问题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把解决显性问题和解决隐性问题、把抓当前与谋长远统一起来,未雨绸缪,尽早着手。

3.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其实,学生社区解决问题,一般多是解决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问题。如果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剖析问题就能“看得深”,推进工作就能“把得准”。科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7]。这个“总钥匙”如何获得?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七种重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把思想方法、育人本领学到手,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好提倡奉献精神与提供机制保障的辩证关系

1.提倡岗位奉献

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中,大力提倡立足岗位奉献,不计较个人名利,并不是说,不要维护学生社区育人岗位成员奉献者的切身利益。恰恰相反,有关方面不能让这些默默奉献者吃苦又吃亏,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保障他们的权益。要从工作量认定、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参与学生社区建设的人员提供政策保障。这样才能让优秀者优先、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

2.构建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项事业要持续向好,一个团队要持续进步,离不开科学制度的规范和引领。和学校对教职工的制度约束相比,“一站式”学生社区对育人者要求更加严格。比如,要求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做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

因此,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落地执行,为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比如,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让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标准化。目前,社区亟待建立的是相关管理模式的配套细化、落实制度,比如,为避免推诿敷衍,利于增强责任意识的制度,比如,职责清单、负面清单等。

(四)把握好线下物理空间建设与线上数字空间建设的辩证关系

1.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两大场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