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提升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专业思想的作用分析

作者: 张欢欢 林婕

[摘           要]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要素,体现在对专业的了解度和满意度、适应性及选择意愿等方面。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思想,可采取校企协同制订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组建“双师型”队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育职业理想;建立实训基地,发展专业信心;开展特色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等措施,还需在完善制度和拓展内涵等方面下功夫,夯实专业建设转型升级的条件保障基础,以切实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专业思想;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45-04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健康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也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社会市场导向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可借助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的优势[1],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以此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质量。

一、概述

(一)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有向社区、老人、家庭提供综合连续且高质量保健服务与指导能力,从事运营管理养老机构、老年社会工作、日常照护老年人、老年健康管理与保健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元化,可到老年保健与管理机构、养老机构、康复机构、医疗机构的老年科或老干科等场所,从事机构管理与养老照护、康复保健指导、常见疾病健康指导等工作。也可到各级养老机构的后勤、行政及护理等管理岗位,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或是到养老机构、社区等场所,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等。

(二)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与当地的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方针号召,结合当地养老服务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和不断调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搭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多方参与和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思路与机制[2]。

(三)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精神基点,是学生对专业与学科的理性认识,也是从信念情感到行为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涉及对专业及相关职业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为提升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专业态度及专业满意度等专业思想,还需在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二、产教融合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思想的作用

(一)强化专业认识,明确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从迷茫中走出来。让学生参观合作企业,接触优秀毕业生,使其了解专业的实用价值;通过讲座等形式,描绘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唤醒高职学生的职业信心,使其树立远大的职业思想;引导高职学生认识专业学习的目的性,灌输职业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3]等思想,为社会而学的社会价值观,取代以往为就业而学的个人价值追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发展专业情感,维持专业热情

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思想,可从专业情感入手,通过专业道德的灌输等方式,尤其是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让高职学生做到心服。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可让高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做到心驰。也可介绍合作企业工作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性格魅力,描绘典型成功的轨迹等,让高职生做到心仪。

(三)强化职业实践,体验职业乐趣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发展职业道德的情感和信念,强化学生对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有助于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让学生在生产实习等职业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的感知和认识。通过见习了解职业责任和义务;通过实习掌握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通过生产劳动理解敬业和乐业,形成对职业理想、信念及意志的执着追求,逐步向从业人才的标准靠拢,从高职学生转变为从业者的角色[4]。

三、行业企业对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诉求

(一)岗课赛证改革引领,培养“用得住”的人才

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需要深入行业产业一线,结合行业企业实践自动引发教学改革。如增强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的“医”性,引进专业人才,牢固医疗和专业思想,学生“医”性“医”心;专业教师定期到一线进行顶岗实践,真正以岗位和老年人需求对理论和实验实训教材进行改革;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紧跟职业新变化、新进展,形成具有行业前瞻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通过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为老服务思想和为老岗位黏度[5];多措并举,基于岗课赛证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综合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养老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二)紧贴行业企业新发展,培养“用得好”的人才

根据企业调研和用人数据显示,目前养老企业逐年持续关注员工个人成长成才,部分单位推出相关政策,如入职前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和行业赛等可直接进入员工培训管理岗、给予高薪资等,并给予这些人员更多更好的入职条件和培养路径。对于入职后参加技能竞赛、参编行业教材等员工给予晋升、加薪、奖金三个部分的奖励[6]。另外,企业渴求加强与职业院校尤其是有号召力的职业院校合作,在培训创收、企业实践课程教材共建、联合加强人才培养、相关资质证书的认证、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方面有深入的合作。

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对策

(一)校企协同制订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可度

教研团队不断优化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行业需求与人才培育目标,合理制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育方案。校内期间加强行业文化教育,请行业专家介入指导,介绍专业行业发展,并将专业思想渗透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及线上教学等各环节,让学生深入接触企业文化和养老文化,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形成并巩固专业思想。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组建“双师型”队伍

高职院校加强与当地养老企业的合作,协同调研就业方向,并建立专业委员会。请各级养老机构和单位的专家担任校内兼职教师,也可担任教研室负责人、副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促进学校兼职教师、全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指导和管理能力,共同开展校园活动,力求将专业思想渗透到室内外培养的各环节。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通过进修学习等途径,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在授课中主动引进行业前沿知识、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与行业,以此加速专业教学改革。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育职业理想

1.明确课程设置背景

将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思路作为打造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背景。高职院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工作及发展需求深入对接,包括生活照护、老年教育、中医养生、心理慰藉、慢病咨询、康复服务等类型的岗位;老年产品研发、养老行业顾问、居家养老顾问、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助理或主管等名称的岗位。

2.丰富课程内容

根据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包括科研能力、团队协作、教学培训、有效沟通、评判性思维、健康教育、常见病护理、突发情况应急处理等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管理、沟通技巧和利益等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的专业视角,发展其学习兴趣和职业理想,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和职业方向[7]。如老年生活照料课程,根据养老护理员生活照料的核心能力要求,将课程分为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认知与老年人清洁卫生、老年人饮食照护、老年人照护环境创造、老年人活动照护、老年人安全照护等学习项目内容。实操项目包括卧床老人的床上擦浴、轮椅转运等项目内容。

3.明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以老年生活照料课程设置为例,通过分析就业方向及岗位核心能力,合理进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将职业发展方向作为高职学生、毕业生及从业者的长期奋斗目标。毕业生初入职场,从事基层工作,如养老护理员的岗位核心能力,包括康复护理与基础护理、生活照料等方面,细分为安全保护、清洁卫生及饮食指导等护理内容,也直接对应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核心课,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老年生活照料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知识目标在于学生掌握老年人全方面日常照护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获得照护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素质目标是有胜任养老服务行业的素质,如社会责任感、仁爱道德精神、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

4.明确课程的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入经典案例,提出封闭性与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实训教学设计方面,利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操课件,强调实操的行为规范与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方式进行实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慕课与微课等线上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及把握教学重难点。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课程考核采取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行业评价标准进行考核打分[8]。

(四)建立实训基地,发展专业信心

1.搭建实习基地

教研团队走访养老机构等行业,拓展实习与就业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意识强的养老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校企协同申请实习基地申报项目,合理制定实习项目和考核标准等,实现对实习基地的有效管理。学生在基地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背景,树立爱老、敬老等观念。协同指导学生展开职业规划,发展学生专业信心。

2.搭建实训室

在项目经费资助和行业专家规划论证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积极建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合理划分实训室的功能区域,包括居家智慧养老区、老年照护技能实训区等,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训练基础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老人健康评估、使用维护智能家居产品等专业知识、技能,达到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思想培育的润物无声效果[9]。

(五)开展特色教学,提高学习质量

1.情景化教学

加强高职专业对接养老服务行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养老服务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展开实践操作,学生扮演老年人和护理员等角色,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双主体教学

医护行业或养老机构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也可以体验真实工作岗位环境,让学生跟随医护人员学习实操。兼职教师和全职教师为学生参与技能比赛提供教育指导,兼职教师可提供特训指导,可提供大量的案例和经验及标准等教育管理内容,为教学提质增效奠基。

3.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在老年服务工作站与老年人展开互动,参与“文艺汇演”“绽放老年生活”等主题活动,为老年人带去温暖和欢乐,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学生可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便民服务等社会实践的公益性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多组织学生参与经营性的生产实践活动,用专业技术获得职业报酬,以此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成就感。请医疗和养老机构专家举办孝道等主题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将合作的养老机构作为感恩教育基地,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家论坛、辩论赛及技能大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