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化、融、评”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作者: 鲍毅 周忠强

[摘           要]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对接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提出对接湖北“十四五”规划“51020”产业体系,将对标岗位要求的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机融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思路,探索形成了“比、化、融、评”四位一体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法,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深度融合。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就业面得到拓宽,就业质量逐年提升,为物联网行业企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57-04

一、引言

(一)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

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远流长,学徒制度形成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思想的雏形,战后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联系[1]。20世纪80年代,英国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s),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体系,随后,历届政府均致力于探索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2]。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基于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AQF),自1995年实施以来,已形成了一个从中学到高等教育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

(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

1994年,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1998年,我国正式确定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五个等级。同时,职业院校也推进了“双证书制度”的改革,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保留了共计139项职业资格证书[3]。

(三)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的工作要求,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

(四)“1+X”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研究

“1+X”证书试点以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群建设和“1+X”证书制度试点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11]。但迄今为止,研究者基本是以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或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模式的改革在推进。事实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来源于行业领域相应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多门课程的连贯性学习才能形成岗位需求的综合技能。因此,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技能点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打通“岗课赛证”一体化的教学壁垒,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通过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在标准融入、课程调整、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出“比、化、融、评”的“岗课赛证”深度结合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岗课赛证”的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从行业领域内的实际岗位职业技能出发,以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为评价,将技术技能、证书知识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确保学生所学与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实践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接产业发展真实需求,课程内容必须与行业领域职业标准和岗位实际技能深度融合,“课程衔接证书、岗位对标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促进成功就业。

“岗课赛证”的研究对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就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湖北“51020”产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分析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51020”产业体系包括: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十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二十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及其应用等)。通过调研分析,这些产业与物联网技术的内在关联为:

(1)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数据采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2)汽车制造: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自动驾驶等功能,提升汽车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3)高端装备:物联网技术主要用于设备状态监测、预测性维护和供应链管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4)先进材料: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优化,通过实时监测材料性能和环境条件,确保材料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5)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技术主要用于电池管理系统、充电设施管理和车辆运行状态监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用户体验。

(6)北斗及其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结合,提供精准的位置服务和时间同步功能,广泛应用于物流、农业、交通等领域,提升各行业的精准度和效率。

从上述分析看出,物联网在多个产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湖北的一所高职院校,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紧密对接本省发展规划,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传感器选型、调试与组网、嵌入式开发、无线通信、物联网系统运维等市场大量需要的物联网技术人才,将极大提升学生就业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比、化、融、评”的“岗课赛证”试点探索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于2014年设立,始终坚持服务湖北地区经济发展,致力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物联网设备选型、安装与调试、传感网组建、嵌入式开发、物联网程序开发、物联网系统运行和维护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合适的“1+X”证书是“岗课证”融通的必要条件

“1+X”证书的选择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调整和就业岗位匹配度。因此,证书的选择应紧抓三个关键点:

一是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企业实际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建立岗位需求与课程的映射表。

二是紧跟技术发展步伐,预测未来岗位需求,在证书选择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做出前瞻性规划。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实训设备,优化现有资源,减少额外投入,避免再设计一套独立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实现证书与专业教学同步实施、资源共享的一体化。

依据上述分析,专业选择了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开展试点工作。

(二)课证融通引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专业教学团队在仔细研究传感网应用开发证书(初、中级)标准后,结合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基于“比、化、融、评”的融入方法,采用“体系不变,颗粒化‘X’、有机融入教学”的设计思路。通过四年的试点运作,该方法在本专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后续专业内其他证书的融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专业及专业群“岗课赛证”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价值。

“1+X”证书要想真正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建立“递进考证、逐步融合”的思想,即采用“部分学生‘初级->中级’、部分学生‘直接中级’”的“阶梯式”融入法,分三步推进:

(1)试点初期(1~2学期):在两个相邻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内,结合已有课程教学设计,以知识重构的方式,将证书标准技能点进行“颗粒化”,融入相关课程,实现“所学即认证”的试点。

(2)试点中期(3~4学期):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和技能掌握情况,在2~3年内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逐步将证书标准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完成“知识紧贴岗位”的改革。

(3)试点后期:经过2~3年,实现“证书考核常态化”。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初级或中级证书的认证考核,达到毕业时“有意向学生人手一个职业证书”的终极目标。

1.“比”——比对证书(初、中级)知识点

从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来看,初、中级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要求有近50%内容重叠。团队对证书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从5个方面对比了初、中级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

(1)数据采集:初、中级均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即各种模拟量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参数、特性和ADC数据采集。中级还需要从I2C、SPI接口获取数据,实现自动报警和控制。

(2)有线组网通信:初、中级均包括能运用RS485和CAN总线的原理进行数据分析、检测异常情况、实现通信以及云平台搭建。中级要求能编码实现数据协议的解析和封装。

(3)短距离无线通信:初、中级均涉及了CC2530芯片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中级要求能实现Basic RF通信开发和掌握WIFI技术知识。

(4)低功耗窄带组网通信:初、中级均包含NB-IoT通信原理、模块配置和云平台搭建。而中级还要求实现NB-IoT通信代码开发、LoRa通信原理和代码开发。

(5)通信协议应用:中级必须熟练l掌握通信协议代码开发与调试。

2.“化”——“颗粒化”证书(初、中级)技能点

团队将初、中级证书标准进行细化、分拆,重新整合为适应本专业的“颗粒化”项目11个,分别为:基于CAN、Basic RF通信的智慧家居环境监测,基于BasicRF无线通信应用的智慧教室环境监控系统,基于RS-485通信技术的仓库环境监测,基于LoRa通信技术的智慧教室环境监控系统,基于RS485总线的加密式环境监控仪,基于STM32的存储箱温湿度控制,基于STM32的外部空气环境监测,基于NB-IoT的楼道灯光控制系统,基于CAN总线的网络远程环境监测系统,基于LoRa通信技术的大棚光照监控系统和基于LoRa与Wi-Fi技术的智能感应垃圾桶。

3.“融”——“颗粒化”项目融入多门课程的日常教学

(1)数据采集:传感器应用技术中已包含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参数、特性,只需要在线上题库中增加理论考核点。“化”后项目(基于STM32的存储箱温湿度控制、基于RS-485通信技术的仓库环境监测和基于CAN总线的网络远程环境监测系统)融入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中,要求熟练掌握读取传感器值的方法,实现执行器控制。

(2)有线组网通信:“化”后项目(基于STM32的外部空气环境监测)融入物联网嵌入式技术中,要求熟练掌握通信协议的解析与封装技巧,完成代码开发与调试。

(3)短距离无线通信:“化”后项目(基于BasicRF无线通信应用的智慧教室环境监控系统)融入单片机技术中,要求熟练掌握串口通信和ADC代码开发与调试;“化”后项目(基于CAN、Basic RF通信的智慧家居环境监测)和WIFI技术融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要求熟练掌握Zigbee通信协议开发和WIFI组网AT指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