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高职新工科高质量发展
作者: 林海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高职新工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SAMCER多元增值数字化评价”为核心,构建了彰显职教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维度丰富评价内容,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评价,融合多主体参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持续改进,以“动态生成”超越“静态表现”,实时优化教学策略和课程体系;构建校内、企业、社会三个向度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发挥各方主体的联动互补功能。这些改革实践有效提升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在重大赛事和创新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支撑,也为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供了支持。
[关 键 词] 教育评价;新工科专业;多元增值;数字化评价;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065-04
新工科专业[1]是指以新兴技术为核心,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引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的一类专业。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高职新工科专业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物联网应用技术[3]、大数据技术等,这些专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专业的教育评价改革对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工科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技术更新快,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已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另一方面,新工科专业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更加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相关方面。钟登华[4]指出,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需要重点把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等任务。牛余忠等[5]介绍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围绕新工科建设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等。徐晓飞等[6]系统阐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的“Π型”方案,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周静等[7]提出了融合新工科背景的理工科专业“四层次四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佟瑞鹏等[8]探讨了新工科理念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效果评价。
总的来说,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但对于新工科专业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重点探讨高职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校在构建“SAMCER多元增值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以期为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职新工科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专业内涵建设滞后
当前高职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往往难以及时跟上行业技术发展步伐。一方面,新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及时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新工科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但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碎片化,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就业需求导向不足
高职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缺乏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一些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难以及时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此外,部分院校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高职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校企合作渠道单一,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校内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学生难以参与到前沿技术研发中,缺乏实践创新的机会。此外,校企双方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矛盾,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院校师资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胜任新工科专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院校在教师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些问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难以满足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二、新工科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高职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以“SAMCER多元增值数字化评价”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工科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一)“SAMCER”评价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SAMCER”评价模式是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9],结合新工科专业特点而设计的一套全面、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强调结果的教学理念。
OBE理念强调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实际掌握程度,这与新工科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SAMCER”评价模式各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OBE理念。S代表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预习和掌握相关知识;A代表课中智能导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M代表沉浸式实践,学生可以在模拟或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C代表个性化辅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提供针对性指导;E代表课后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能力;R代表迭代反馈创新,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这一评价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和支持。评价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关注最终结果。评价结果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体现了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这种全面、动态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元增值数字化评价
SAMCER评价系统采用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字化跟踪和评价。这一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融合了多主体参与,形成了全面、动态的过程性评价。SAMCER评价系统一方面利用智慧教室AI摄像头[10]、职教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收集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数据。这些数字化工具能够全面、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另外,SAMCER评价体系还融合了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三)全面覆盖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SAMCER评价系统构建了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等多维度的新工科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从系统设计能力、编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技能增长指标,评估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从活动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实践完成情况等过程性指标,评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思想提升指标,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对标采取的新工科专业建设举措
(一)以学生为中心,多元维度丰富评价内容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环境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从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水平、实践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确保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此外,从校园环境、师生互动、实践支撑等方面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SAMCER”为核心,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评价
以“SAMCER”评价模式为核心,通过智慧教室AI摄像头、职教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字化跟踪和评价。这一评价体系融合了多主体参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践操作、课后拓展延伸等各个环节,SAMCER评价模式都发挥了作用。首先,在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预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其次,在课中实践操作环节,教师、企业导师、小组成员等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个人成长表现也被纳入增值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通过这种全过程的数字化跟踪和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SAMCER评价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一方面,数字化工具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同时,将个人成长表现纳入增值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持续改进,以“动态生成”超越“静态表现”
在新工科专业教育评价改革中,学校坚持以“动态生成”超越“静态表现”的理念,建立全过程跟踪学生学习状况的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首先,学校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诊断和评估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学习分析、课堂观察等多种手段,全面收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数据。其次,学校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决策支持系统,对收集到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生成学生个人学习画像和班级整体学习状况报告。教师可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学校还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定期收集行业企业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快速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培养方案始终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例如,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中,根据企业反馈增设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课程,及时将新兴技术框架引入实践教学中。此外,学校建立了持续改进的闭环反馈机制,评价结果不仅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还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参与,共同探讨教学改进方案。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对于存在问题的课程,制订针对性的改进计划。最后,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参与项目式学习、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