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践探讨

作者: 王颖 潘成 隋佳卉 王蕾 陈俭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将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可以实现两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人文素养;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153-04

一、引言

高职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然而,长期以来,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两者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融合。因此,探索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部分院校的劳动教育观念落后。一些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劳动教育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忽视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其二,劳动教育内容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与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其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评价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三)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可以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场景。首先,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课本中关于劳动的描述和阐述。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支持。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劳动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尊重感。最后,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模块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模块化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功能明确、易于管理和组装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连接和通信,从而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3]。在模块化设计中,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设计、制造、测试和替换,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一)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

每个模块应尽可能独立,减少对其他模块的依赖,以便能够独立地进行设计、开发和维护。

2.功能明确原则

每个模块应具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以便于理解和使用。

3.接口标准化原则

模块之间应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连接和通信,以确保模块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4.可扩展性原则

模块化设计应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求,以便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模块或功能。

5.可重用性原则

模块应具有通用性和可重用性,以便在不同的系统或任务中重复使用,降低开发成本。

(二)模块化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

高职院校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4]。还有一些学校尝试将在线学习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1.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灵活组合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重用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模块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重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模块化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内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合作

模块化设计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跨学科合作。同时,模块化课程设计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5.坚持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模块化设计使课程内容更加灵活和开放,便于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进行学习和提升,支持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四、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践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

1.确定融合目标

融合目标的确定是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它为整个课程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在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中,融合目标明确设定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划分模块内容

(1)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此模块通过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口语表达等多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劳动理论模块。此模块涵盖劳动的基本概念、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等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这些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劳动法律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等业界人士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具体、更实用的劳动理论指导。

(3)人文素养模块。此模块通过文学欣赏、文化传承、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沙龙、文化讲座、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劳动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

(4)沟通与协作模块。此模块通过团队合作项目、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团队合作项目,如劳动创新项目策划、劳动实践报告撰写等,让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模拟职场情境,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3.设计教学活动

(1)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教师可以组织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悟进行创作,激发写作热情,提升文字与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我心中的劳动者”“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等主题,让学生围绕劳动的价值、意义及个人经历展开演讲,锻炼公众演讲技巧。

(2)实践操作模块。学校与当地的企业、农场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前往实地进行劳动操作。通过实地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劳动意识。在校内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如园艺区、木工坊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手工艺制作、植物养护等实践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3)沟通与协作模块。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模拟工作场景的活动,如模拟职场面试、团队合作项目策划等。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体验职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话题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4.建立评价体系

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可以包括书面作业、口头报告等,测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形式。这些评价可以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模块化课程实施策略

1.整合课程资源

实现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资源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策略旨在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壁垒,将语文教材、劳动教育教材、网络资源以及实践基地等多种资源有机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模块化课程体系[5]。

(1)教材整合。首先对语文教材和劳动教育教材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可以选取那些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能够体现劳动精神的文学作品,将它们融入语文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劳动教育教材中关于劳动理论、劳动技能的内容也可以与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形成互补。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文和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选取一些与劳动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又能够了解到劳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实践基地合作。实践基地是模块化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农场、工厂等建立合作关系,将它们作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实践机会。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6]。

2.创新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高职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学习语文知识,又掌握劳动技能[7]。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项目,让学生在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制作这些手工艺品,并将它们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的教学方法。在模块化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阅读材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劳动理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课堂时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