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关宏 刘佳佳
[摘 要] 探讨了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首先,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和内容,包括日常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条件保障、学生学习情况和院校课程建设等方面。接着,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如协同性、全程性、开放性和持续改进等。然后,分析了当前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如评价主体不足、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和缺少过程性评价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拓宽评价主体、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注重过程性评价等对策,以期构建更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 键 词] 多维协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09-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满足了基层人民受教育的需求。在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当下,我国在探寻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农村建设以及创新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方面,围绕提升教学质量构建科学的监控体系。
一、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及重要性
(一)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
多维协同视域下构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教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目标的确立过程中,不但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内容,还要明确其监控与监督责任,调动所有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此确保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转,发挥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具体而言,围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实际,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需要确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目标,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二)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
近十余年,我国职业院校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在“量”方面的不断扩张,对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以往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更多是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可以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等。除改变以往仅仅以教育部门的考核与监控为主的质量监控外,还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监控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其中,多维协同更多是由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学生、企业等不同社会主体组成,这些主体从不同视角分析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不足,从不同角度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协同性原则
在构建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时,职业院校务必要将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师生纳入其中,调动其参与教学质量监督、改进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各部门、师生之间的协同性,这不仅需要所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师生具有教学目标上的协同性,而且需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与各部门工作目标保持协同性,让所有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人员在明确职责和任务的基础上,围绕教学质量监控的统一目标而付诸实际行动,推动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真正落地。
(二)全程性原则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遵守全程性原则。全程性指的是从体系构建、工作调查、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教学实施、教学监控等各个流程,都需要融入监控环节。与此同时,针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将监控端点前移到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准备等工作环节,同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事后整改与完善环节的监控,以此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三)开放性原则
时代在变迁,职业院校所要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相比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当今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已发生较大变化。唯有在新时代背景下,遵守开放性育人原则,淘汰过去封闭式教学模式,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关系,将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
三、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现状
(一)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概况
2023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陕西省共有职业本科高校2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4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8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6所、职业高中199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高等学校33所(含独立学院10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05390人,专任教师18049人;高等职业本科在校生15197人,专任教师1501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08779人,专任教师18866人[1]。
根据问卷调查(含网络问卷调查)数据,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所涉及的维度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水平评估、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评估、用人单位评价及学生家长评价。影响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业务能力、学生自身条件、学校办学条件、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水平、用人单位、信息科技的发展。
(二)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机构较少,且评估标准和方法不够完善[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被视为评价的关键主体之一,但是,当前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存在人才不足以及素质较低的问题。其中,有些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巧上存在不足,这使他们难以对教学效果做出精确的评价。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也面临工作态度不端正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职业修养和道德标准,以及增强他们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参与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另外,对教学质量评价还应考虑到学生这一核心部分[3]。目前,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他们的实际表现有所不同。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校和合作企业还需构建一个健全的学生反馈系统,以便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被认为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工具之一[4]。建立健全完善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命脉。当前,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尚存在一些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一些院校仅仅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构建相应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使监控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虽制定了一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标准和规则,但没有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其二,学校内部各部门存在职责不清晰的问题,导致体系运行存在相互推诿和效率不高的问题,降低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整体作用;学校各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力度有限,降低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效果。
其三,从多维协同视域来看,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课程,并根据市场变化和各行业企业需求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以文科专业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限制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使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脱离了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有教学设施设备也与专业课程设置不匹配,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四,缺乏外部主体参与。在多维协同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参与,但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中没有充分引入这些外部主体参与。
其五,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过程性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比如评估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状况、教师授课方法的合理性等[5]。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陕西省各职业院校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过程性评价。
3.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跟踪反馈
因为督导人员人数较少,其大多身兼数职,精力有限,所以与被评人员的交流较少,因此,存在“督”“导”脱节的现象,这样“督”的效果就十分有限,“导”的成分几乎体现不出来,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连续多年都出现几乎同样的问题。加之督导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的限制,根本无暇顾及教学质量督导的研究工作,只是简单、机械式地重复常规性工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效率偏低。
四、多维协同视域下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对策
(一)扩展评价主体,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工作中,职业院校需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维主体参与。只有当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被纳入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6]。按照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校内成绩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要求,健全社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度,学生、家长意见反馈制度,学校教学各个环节质量的动态监控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
(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新时期,在多维协同视域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主要收集社会、行业企业和学校教学全过程相关信息。具有搜索、归类、统计、反馈功能,能满足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评价等要求。(见图1)
2.教学质量标准监控系统
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动态监控教学全过程相关的标准及指标建设,为体系提供目标支撑。(见图2)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以“三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学生课程作业商品转化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完成率)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四高”(就业率高、起薪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评价高)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
(三)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促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7],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企业、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与此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实行连续性的教学评价[8],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的考勤占比为5%,测试占比为10%,作业占比为15%;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占比为30%,所占比例最多。除了以上日常监测外,还有技能竞赛、证书考核和期末考试三项专项监测,占比40%。职业院校日常监测与专项监测的分类与占比应遵循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的原则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