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挑战

作者: 刘海彬

[摘           要]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分析劳动教育面临的认知偏差、课程体系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困境和实践资源缺乏等挑战,讨论产教融合对劳动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路径以及应对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方向,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劳动教育;高职院校;产业集群理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17-04

一、引言

劳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核心构成要素的地位,凸显其在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以及技能水平方面的决定性意义[1]。继而,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维度给予了详细指导与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劳动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实施要点[2]。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其规定依据实际需求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涵盖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以及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劳动教育等方面[3]。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与核心价值。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视角观之,鉴于其培养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这一核心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剖析,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创造了人类本身。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为理论源泉,深刻认识到劳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价值。劳动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塑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过程。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劳动的本质与意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模式,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遭遇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而言,在认知层面,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认知偏差现象。一方面,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作用,从而导致在教育规划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科学谋划与系统架构,使得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无法融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呈现片面化倾向,将其简单归结为劳动技能训练或实践活动组织,忽视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4]。

课程体系方面,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与科学性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陈旧,未能与专业教育形成有效衔接,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时代发展需求,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未能实现有机融合,极大地限制了对学生劳动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当前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普遍存在临时拼凑问题,教育效果难以保障[6]。并且师资培训与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教学水平,进而对劳动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实践资源层面,校内实践基地条件有限,设施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数量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且真实可靠的劳动实践场景。此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面临重重困难,未能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方资源[7]。

另外,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评价标准单一,过度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且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应用于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指导环节,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教育效果[8]。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该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试点城市、加强企业合作以及构建实训基地等,旨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9]。此方案明确了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责任与发展路径,为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度依赖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实践场景,产教融合通过上述具体措施打破了学校教育与产业实践之间的隔阂,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能够突破理论局限,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劳动技能、体悟劳动价值、塑造劳动精神,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这种逻辑关联深刻揭示了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与实践方向指引。

三、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关联

(一)产业集群理论下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框架下,产教融合的内涵体现为以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更加紧密的协作系统[10]。从资源整合角度看,多元主体各方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的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可参与院校教学与指导,院校教师也能深入企业实践提升技能,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与互补;在技术资源方面,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与院校的科研力量相结合,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在信息资源层面,企业能为院校提供市场动态、行业趋势等信息,院校则可为企业传递前沿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方向等资讯,达成信息的互通有无。从知识传递与创新方面看,产业集群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平台,院校将理论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提升其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企业则为院校带来实践经验和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使院校教学与科研更贴合实际需求,双方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加速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多元主体协作系统依据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特点,精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熟练实践操作技能,能迅速适应产业集群内不同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产业集群理论下的产教融合具有多方面特点。一是资源集聚共享性突出。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上的临近性使得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能够高度集聚,院校与企业之间便于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可供院校学生实践操作,院校的科研成果可在企业转化应用。二是技术创新协同性强。产业集群为产教双方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能够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知识传播与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三是人才培养针对性强。产教融合紧密对接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根据产业集群内不同产业、企业的岗位要求,院校能够精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四是区域根植性明显。产教融合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依据区域产业特色和优势进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同时借助地方文化和政策环境,形成独特的产教融合模式与地方特色品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影响机制

1.价值引领与内涵丰富方面。一是劳动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产教融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为高职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相关理念后,劳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处于边缘地位。二是劳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产教融合促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中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2.实践平台与资源整合方面。一是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企业作为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提高实操能力。二是整合校内外资源,产教融合促进高职与企业、社会合作,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学校借助企业优势丰富教学资源,企业通过合作获取劳动力资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产教融合推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传授经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二是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产教融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可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与企业人员交流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4.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优化,产教融合为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指导,学校根据企业和行业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如旅游管理专业结合企业需求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素养。二是课程内容更新,产教融合促使课程内容更新,学校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和趋势,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让学生掌握最新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5.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一是传承企业文化,产教融合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为高职劳动教育提供丰富文化资源,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如汽车制造企业的创新、质量、团队精神等企业文化对学生有积极影响。二是创新劳动教育文化,产教融合为劳动教育文化创新提供机遇,学校可结合企业特色和行业需求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如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开展讲座,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课程体系创新:结合产业需求与劳动教育目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需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与劳动教育目标。从理论层面看,这一创新旨在使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产业实践,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应依据产业需求设定,确保学生所学劳动技能与实际产业要求相符,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围绕劳动教育目标构建,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使学生不仅具备劳动能力,更能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依托产业集群资源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充分依托产业集群资源。产业集群内企业集聚,形成了丰富的产业资源网络,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根据产业集群理论,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高职院校应借助这一优势,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深入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获得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同时,通过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产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引入产业导师,提升教师的产业素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关键在于引入产业导师,提升教师的产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熟悉产业实践,拥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引入产业导师可有效弥补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产业导师来自企业一线,熟悉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他们能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实际。同时,产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产业素养。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推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五、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实践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