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陈苏俊 袁爱莲[摘 要]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我国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劳动教育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为例,分析了该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得与失,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革新提供有用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四横四纵”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25-04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智能化、协作化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越发重要。本文围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劳动教育开展状况展开分析,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关联性分析
(一)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共同的本质属性
劳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必然手段。不同的劳动虽然劳动方式不同,但劳动价值却是一致的,都是创造价值与财富的重要手段[1]。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还应侧重于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教育。另外,尽管劳动教育机制千差万别,但劳动的实践性决定了不同教育机制间存在共通点,即操作性与体验性。然而,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正确区分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差别,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等同于劳动实践。与此同时,一些学校认为实践能力培养就是企业实践,这导致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尚未引入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精神,这样难以将职业院校的专业育人功能充分凸显出来[2]。
(二)社会化是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共同目标归属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已经接受过家庭和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且开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3],所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需向更高阶段深入拓展,即开展社会性的劳动,从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身心正逐渐成熟,是即将独自面对社会考验的个体,因此,他们还要着手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与当下社会需要既有智力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相一致。同时,还需要强调劳动教育来助力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而劳动教育则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两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均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核心任务[4]。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注重传授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接触到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设备,还能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深刻认识到职业能力与劳动素养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将职业性与劳动性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其中一项教育内容便是劳动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职业院校要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得到提升[5]。
(一)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意识
现代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塑造其良好职业素养的重任[6]。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逐渐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的正确观念。
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理解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进而培养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这种劳动意识的形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能够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有益补充,更是对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有利于完善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切实彰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准确识别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进而精心规划实施策略,确保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7]。同时,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职业院校应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适度革新,采用竞赛、创业活动、实践操作、实习等实践性强的劳动方式,激励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为了确保劳动教育高效开展,职业院校还需完善劳动育人机制,将劳动教育渗透至专业课程。这样可以使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弥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缺失。
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展劳动教育为例,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认知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国均对劳动教育极为看重,在寓言故事中也不乏大量弘扬劳动的篇章,这凸显了劳动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劳动作为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驱动力,理应得到各教育阶段的充分重视。然而,对我国当前劳动教育结构的分析显示,尽管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实施得相对充分,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其重要性逐渐减弱。例如,职业院校往往过分专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劳动教育在这些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被边缘化。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职业院校在执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紧密与学生的生产技能培育相结合,以期达到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又增强学生劳动素养的双重效果。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职业院校所提供的劳动教育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且大多为重复性的劳动生产活动,这种缺乏技术性且重复性极强的劳动不仅不会让学生滋生自豪感,反而会令学生感到厌烦。不仅如此,校企合作的内容缺乏延伸性,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导致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与预期存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在劳动精神方面更是与企业期望相差甚远。当然,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社会大众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普遍不够明确,加之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逐渐滋生了急功近利等不良的生活价值取向,这种风气也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育人观模糊
目前,仍有一些职业院校未能准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一些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尚存不合理之处。劳动教育本应受到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在一段时间里,很多职业院校不关注学生的劳动品质,而是将所有的精力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上,这也是导致劳动教育没能发挥真正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劳动实践机会少
劳动不仅促使人类创造了世界,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这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活动。然而,当前学生面对各种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忽视了对劳动实践的兑现。与此同时,基于如今的时代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与盛行更是为当代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多项工作,而无须通过劳动的方式去获取。加之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缺乏足够的亲身实践机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实现自我成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它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并促进个人发展。显然,学生缺少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实则是自我需求的丧失,缺乏自我实现,学生便无法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与自我价值观,继而可能逐渐成长为不劳而获的一代[8]。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基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践
(一)培养劳动意识:保证生活化劳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卢梭曾言:“劳动训练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劳动便不可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以看出劳动在人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9]。对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对劳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继而积极安排学生参与各种生活化的劳动实践,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不仅如此,生活化的劳动教育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劳动成就人本身”,一旦缺少了劳动实践,便很难获得自我效能感。因此,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要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了解何谓生活与劳动。
(二)树立担当意识:规范日常性职业劳动教育,为学生注入责任担当意识
每个劳动岗位都设定了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比如,一些日常的维护性工作,尽管它们表面上显得简单且技术门槛不高,但实际上对劳动者的耐心、细致程度以及责任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驾驶员在每次出车前对车辆进行细致检查,医护人员每日例行对病房进行巡查以及餐厅在开业前对店内卫生进行全面检查等,这些看似平凡无奇、重复单调的任务,实际上对从业者的责任心有着极高的要求,它们是确保后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驱动力”,需要劳动者以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因此,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日常实训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完成职业岗位中涉及的日常劳动任务。对于基础性的工作,绝不能采取敷衍的态度,而是要有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深入领会基础工作的不可或缺性,牢记“细微之处见真章”的道理,把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渗透到劳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发展探究意识:重视劳模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劳动实践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宝应办学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了解员工模仿模式和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等先进员工行为。一是让学生从模范工作者和专业技能模范的角度,充分树立艰苦奋斗的工作意识,对“热爱工作、追求卓越、勤奋工作、大胆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深入的理解。二是认识到新时代职场人才不仅需要勤奋工作、有奉献精神,还需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逐点解决专业技能的基本问题,善于总结模式和方法;面对技术上的困难,能够认真研究并克服。只有学生深切理解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成为兼具高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时,他们才会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与思考之中,从而逐步成长为既掌握精湛技术又具备深刻思考能力的新时代所需的实用型与技术型人才。
(四)培育创新意识:重视开发实践劳动“周边”,做好创新创造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