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孙颖玉

[摘           要]  立足“大思政课”视域,探讨高职思政课“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基于信息化教学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建构主义与深度学习的理论下,提出构建高职思政课“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分析此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与手段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等实施路径,以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关    键   词]  “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大思政课;实施路径;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29-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即“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多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八个相统一”[2]为原则,在多轮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所谓三环节是指课前“三预”—云课堂自主学习、课中“四知”—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和课后“三行”—实践课堂运用践行三个环节。其中,课前“三预”是指“知识预习”“资料预备”“时政预热”,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微课和课前任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热,让学生感知相关知识点,产生学习困惑,从而触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课中“四知”是指“情境感知”“活动探知”“思辨明知”“运用致知”,课中教师通过线下智慧课堂开展讲授、交流、讨论、辩论等活动,直面学生知识学习中的盲点、能力迁移中的困惑和情感体验中的冲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感知,从活动中探知,从思辨中明知,从运用中致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认同。课后“三行”是指“走基地”“搞调研”“做服务”,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课后实践任务,通过参观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迁移并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增加相关价值情感体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所谓“四进阶”是与上述“三环节”相对应的学生思维成长或者价值观念形成的四个进阶阶段,即“惑—知—行—信”。学生从课前的困惑出发,经过课堂的探知、课后的实践,最终建立正确的价值信念,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通过课前的“惑”到课中的“知”,再到课后的“行”,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知”与“行”的辩证运动,引导学生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从践行到信仰的飞跃,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二)“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多课堂联动,构筑“大思政”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3]。思政课不能只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中讲、在实践中讲。“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统筹云端课堂、教学课堂、实践课堂三大教学阵地。课前,教师借助职教云、泛雅等线上平台开设线上思政“云课堂”,通过智能终端向学生推送学习资讯,布置课前课后任务,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形成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新型育人形态。课中,教师用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有效解决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小问题”。课后,教师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布置实践任务,通过实践活动,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历练的“最后一公里”。

“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实现了多课堂联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知识链、思辨链、情感链和实践链的育人全链条,大力构建“大思政”教学空间。

2.以生为本,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传统的思政课以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的课程。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价值引领作用,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思考、体验与践行,因此,思政课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在“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通过线上资源的推送和线下活动的组织,对整体教学进度进行把控,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包括线上答疑、作业批改、个性化指导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策略,这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在“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线上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学习相关资源;在线下环节、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实现深度学习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5]。因此,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定不是通过以外部灌输、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浅层学习”来实现,而是通过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来实现[6]。

“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聚焦高职思政课着重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五大核心素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三环节”,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从课前的“惑”到课中的“知”,再到课后的“行”,帮助学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在“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抓手,以问题为纽带,以运用为指向,通过“情境感知”“活动探知”“思辨明知”“运用致知”,学生实现“主动的学”“多样的学”“批判的学”“创造性的学”,将学习引向“深度”,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一)“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依据

1.守正创新,推动高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7]。如何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是一个复杂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构成思政课的内部诸要素出发,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多方协同、多主体密切协作,着力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协同、校内校外联动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8]。而“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立足“大思政课”,探索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机制,探索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健全,从而构建具有职业院校特色和推广意义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有效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思政课育人高质量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是应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无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是《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使得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

同时,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娱乐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生成个人的意义或理解。在“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获取正是学生主动参与、互通协作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创设情境,通过“三环节四进阶”的进阶式教学程序为学生搭起学习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素养的主动有效建构。所以“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

2.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最早是机器学习领域的概念,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深度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9]。深度学习不同于被动接受式的浅层学习,是基于真实复杂情境的学习,是基于多元活动的学习,是基于开放思辨的学习,也是基于多学科整合的学习。“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三预”、课中“四知”、课后“三行”,构建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抓手、以问题为纽带、以运用为目标的教学主干,帮助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学习“脚手架”,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三、“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环节四进阶”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线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统筹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加强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丰富和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网上优秀教学资源,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校本教学资源和地域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与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挖掘优秀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将行业模范、道德榜样、专家学者的鲜活实践引进课堂,用他们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感召人、塑造人。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基地参观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躬身践履,将思政课开在社会中,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责任意识。